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48)
2023(10649)
2022(8800)
2021(8392)
2020(6901)
2019(15655)
2018(15349)
2017(30068)
2016(15515)
2015(17152)
2014(16744)
2013(16310)
2012(14448)
2011(12743)
2010(12314)
2009(11059)
2008(10261)
2007(8753)
2006(7354)
2005(5918)
作者
(39927)
(34023)
(33384)
(31883)
(20909)
(16216)
(15109)
(13346)
(12826)
(11583)
(11357)
(11326)
(10192)
(10126)
(10082)
(10054)
(9944)
(9888)
(9702)
(9347)
(8112)
(8023)
(7961)
(7958)
(7663)
(7567)
(7312)
(7105)
(6746)
(6670)
学科
(65642)
经济(65556)
(50903)
(49529)
管理(38432)
农业(32977)
(29405)
企业(29405)
方法(28928)
数学(26362)
数学方法(26001)
业经(20309)
中国(15566)
(14545)
地方(13047)
农业经济(12392)
(11930)
(11338)
(10907)
贸易(10904)
(10681)
技术(10067)
(9716)
(9556)
农村(9536)
(9430)
发展(9406)
(9397)
(8907)
环境(8770)
机构
学院(209153)
大学(202801)
(89079)
经济(87560)
管理(87057)
理学(77191)
理学院(76509)
管理学(75250)
管理学院(74846)
研究(62222)
(50787)
中国(48959)
(39052)
农业(38307)
(36871)
科学(36700)
业大(36408)
中心(32697)
财经(30427)
(29452)
(28140)
(28117)
经济学(26881)
(26166)
经济管理(26160)
师范(25953)
研究所(25678)
经济学院(24524)
农业大学(23958)
(23138)
基金
项目(153384)
科学(123198)
研究(116355)
基金(113654)
(97375)
国家(96423)
科学基金(85143)
社会(77048)
社会科(72623)
社会科学(72607)
基金项目(61192)
(61006)
自然(53247)
教育(52392)
自然科(52054)
自然科学(52042)
自然科学基金(51097)
(49516)
编号(48061)
资助(44075)
成果(36385)
(34847)
(33943)
重点(33567)
(32794)
国家社会(32533)
(31486)
课题(30794)
人文(30606)
(30596)
期刊
(95322)
经济(95322)
(56792)
研究(53104)
农业(38831)
中国(37295)
学报(29387)
科学(28950)
(26784)
管理(26259)
大学(24713)
业经(24352)
学学(23867)
(20070)
金融(20070)
技术(18344)
教育(17278)
(17002)
农业经济(14517)
问题(14236)
农村(14134)
(14134)
财经(13810)
经济研究(12511)
(12336)
(11824)
世界(11071)
经济问题(10757)
资源(10015)
技术经济(9784)
共检索到2878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璐   桂华  
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养老模式。既有研究主要从家庭转型和土地保障视角来理解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缺乏对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的综合性和过程性考察。本文从就地养老的视角出发,建构“地方-社会性老化”的分析框架,基于湖北省沙洋县三坪村的田野调查,阐释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何以可能。本文研究发现:其一,“地方”是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的支持基础,包括经济维度、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分别对应提供生活保障的农业生产、给予非正式支持的熟人关系和生成精神体验的家庭伦理与社区规范。其二,依托“地方”,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呈现为从生产结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中渐进式退出的社会性老化过程。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构成一种普遍且具有乡土特色的就地养老类型。鉴于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以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为优势基础,为之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助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晓映  吕德文  
当前,农村老年人自我养老已经成为普遍事实。基于四代家庭结构,构建“整合性溢出”的分析框架,试图分析农村初代老年人自养秩序的形成机制。农村家庭面临的发展压力,是初代老年人与新三代家庭分隔的外在驱力。“新三代家庭”内部进行了资源、伦理和情感的三重整合,强化了其内在整合动力和代际间的下行支持力度;而初代老年人因有基础性收入保障和村庄熟人社会基础,降低了对子代家庭的代际反馈要求。在新三代家庭整合、初代溢出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养老反哺模式难以维系,初代老年人从农村家庭中“整合性溢出”,自养秩序得以生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拜茹  
基于全国12个省36个县1 104份基层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农村老年人土地转出意愿的角度考察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可能性及其实现路径。结果表明:47%的农村老年人愿意转出土地,健康状况与农村老年人土地转出意愿有显著关系。由此得出:适度规模经营是可能的;优先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问题,是促进农村老年人流转土地经营权、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第一步,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土地流转收益,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流转土地经营权;改善农村代际关系、提高土地流转价格,将对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起到积极作用;优先促进70岁以上且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村老年人转出土地,积极促进距离县城较近的农村老年人转出土地,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吕雪枫  于长永  游欣蓓  
本文基于2016年全国12个省1218份农村调查数据,借鉴医疗服务利用模型,构建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分析框架,利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预置因素中的受教育年限以及需求能力因素中的养老保险、所在地区、家庭规模和家庭存款,显著影响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受教育年限越长、养老保险水平越高、家庭规模越大的农村老年人,越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家庭存款越多的老年人,越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老年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发生比,分别是东部地区这一概率发生比的0.514倍和0.422倍。农村老年人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观解释表明,他们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首要考虑因素,并不是经济负担能力,而是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问题。因此,把机构养老定位在补充地位是较为合理的,加强舆论引导和老龄化国情教育,鼓励老年人储蓄,构建温馨、舒适的养老机构,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鲍伟  
传统的家庭养老和不断完善的社会养老作为两种基本的养老保障,对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怎样的影响?基于CHARLS2013年和CHAR LS2015年的数据,主要从养老提供的经济支持视角,实证考察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对农村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对农村老年人身体和精神健康均具有显著改善作用,且家庭养老的作用大于社会养老,两种养老保障对精神健康的作用均大于身体健康。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原震  
河南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经济问题仍是老年人养老中的首要问题;家庭养老也同样存在弱化的迹象;人们的养老观念依然停留在靠家庭、子女养老的层面上。提出在当前农村老年人普遍缺乏可靠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以家庭为依托,充分发挥村落在养老中的作用不失为一个可思考的方向。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冀云  李进伟  
本文采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分析农村隔代居住老年人与养老规划的现状与特点,结果表明隔代居住的老年人具有低龄、有配偶、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身体健康、个人收入相对较高、生活主要来源于自己及配偶的特点,大部分人具有养老规划,认为老年人的照料承担者应该是自己或配偶,并以打算今后在自己家中养老的居多,说明隔代居住的老年人为了家庭利益最大化到晚年继续贡献是不计回报的,照料孙辈并不是为了换取子辈养老,本研究支持"利他主义"理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冀云  李进伟  
本文采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分析农村隔代居住老年人与养老规划的现状与特点,结果表明隔代居住的老年人具有低龄、有配偶、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身体健康、个人收入相对较高、生活主要来源于自己及配偶的特点,大部分人具有养老规划,认为老年人的照料承担者应该是自己或配偶,并以打算今后在自己家中养老的居多,说明隔代居住的老年人为了家庭利益最大化到晚年继续贡献是不计回报的,照料孙辈并不是为了换取子辈养老,本研究支持"利他主义"理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宋雪飞  郭振  姚兆余  
通过对长三角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在养老方式选择上倾向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所占比重较小。年龄、自理能力、与家人的关系和晚年生活的孤独感对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有显著影响。为了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要,必须发展多元化的养老体系,在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扬传统孝道文化,并适当发展养老机构,保障农村老人的生活需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申策  John Williamson  
为了改变目前占中国人口70%的农民基本没有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根据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本文提出了建立一个覆盖全国农村的最低社会养老金制度的构想。该构想不要求受益人付费,开始时养老金额要低,并考虑到地区之间收入水平的差别。这一构想的实施将加快农村脱贫的进程,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并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晨  杨晔  
本文基于上海财经大学2014年"千村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健康效应(包括躯体健康、精神状态和自评健康)。研究发现:幸福感越高的农村老年人,其健康的概率越高。在引入环境因素以及使用工具变量缓解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估计结果保持稳健。分样本讨论结果显示,在教育、子女照料、家庭收入等传统促进居民健康的因素缺失的情况下,幸福感可以起到健康补偿的作用。对幸福感的健康效应影响机制分析后发现,幸福感主要通过社会资本效应、经济收入效应以及健康行为效应促进老年健康,并且健康行为效应成为幸福感影响中国农村老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琳  蒙美昀  杨莹  郝珊  
基于居住常态理论模型,从居住情感体验的两个方面——掌控体验和舒适体验判断老年人是否处在舒适居住环境,以及面对不舒适不协调的居住环境时会采取的两种应对方式——行为策略和思维策略入手,对广州耀华社区(城市型)和新基村(乡村型)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就地养老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养老设施相对完善的城市型社区老年人的居住情感体验评价低于养老设施缺乏的乡村型社区,这与城市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生活成本和生活期望值偏高、居住状态不理想和居住面积偏低有密切关系。面对不协调居住环境时,贫困空巢独居的老年人更可能采取行为策略;而其他特征老年人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呈现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型社区的老年人会王动采取行为策略,而乡村型社区老年人则会采取思维策略或在居所与健康状况不吻合时被动采取行为策略;引起城乡差异的原因是退休导致城市型社区老年人角色改变。城市型社区老年人的就地养老行为是积极的,而乡村型社区老年人的就地养老行为是消极的。据此对居住常态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形成体验策略判断—居住常态判定—就地养老类型选择的解释框架,以期对其他城乡社区老年人就地养老行为研究和理论方法借鉴提供参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淼  
本文根据"2014年千村调查"数据资料,描述了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状况,并运用次序Logit模型,对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老人与子女关系、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政策支持状况、个人家庭状况。提出应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建设农村老年人与外界联系的农村通讯网络系统、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我管理的"村老年协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任际  王晓琳  曹荠  
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事业,因而重视其最基本内容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对农村居住和生活的“留守”老年人的保障。客观而言,农村作为我国目前农业人口的主要居住地区,老龄化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并与城镇的老龄化有着严重差异化表现,而由于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特殊性,其养老存在诸多具体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重要的是应当重视和纾解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保险、养老服务以及财政保障这三大难题。并且,应当尽快加以系统分析研究,进而发展农村老龄事业和产业,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新战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安瑞霞  
把握当前农村老年人对养老责任主体的认知,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科学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利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个体特征、子女数和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养老责任认知的影响。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子女数、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养老责任认知有显著影响。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对子女养老的期望降低,养老责任认知向依靠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转变;不同特征的农村老年人对养老责任认知存在明显差异;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弱化;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养老责任认知的影响有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