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04)
- 2023(12295)
- 2022(10460)
- 2021(9828)
- 2020(8330)
- 2019(19240)
- 2018(18701)
- 2017(36429)
- 2016(19779)
- 2015(22062)
- 2014(22091)
- 2013(22069)
- 2012(20873)
- 2011(19008)
- 2010(19690)
- 2009(18474)
- 2008(18590)
- 2007(17288)
- 2006(15662)
- 2005(14066)
- 学科
- 济(87358)
- 经济(87265)
- 业(60796)
- 农(51289)
- 管理(50266)
- 企(38820)
- 企业(38820)
- 农业(33896)
- 方法(33019)
- 数学(29067)
- 数学方法(28696)
- 中国(23645)
- 业经(22792)
- 财(20824)
- 地方(19444)
- 制(18097)
- 学(16576)
- 贸(16576)
- 贸易(16568)
- 易(16134)
- 策(15629)
- 发(14333)
- 银(14097)
- 银行(14068)
- 行(13513)
- 融(13354)
- 金融(13352)
- 农业经济(12596)
- 及其(12109)
- 体(11978)
- 机构
- 学院(286859)
- 大学(283640)
- 济(122622)
- 经济(119915)
- 管理(109102)
- 研究(101619)
- 理学(92821)
- 理学院(91818)
- 管理学(90181)
- 管理学院(89636)
- 中国(79909)
- 农(66266)
- 科学(60442)
- 京(60262)
- 财(57219)
- 所(52264)
- 农业(50695)
- 中心(48562)
- 研究所(46901)
- 业大(46634)
- 江(46357)
- 财经(43762)
- 经(39626)
- 范(38780)
- 师范(38477)
- 北京(38153)
- 经济学(36367)
- 州(36101)
- 院(35079)
- 省(33073)
- 基金
- 项目(182782)
- 科学(143326)
- 研究(137848)
- 基金(131234)
- 家(114069)
- 国家(112703)
- 科学基金(95241)
- 社会(87139)
- 社会科(82111)
- 社会科学(82083)
- 省(72445)
- 基金项目(68756)
- 教育(62038)
- 划(59933)
- 自然(59267)
- 编号(58346)
- 自然科(57804)
- 自然科学(57782)
- 自然科学基金(56742)
- 资助(53554)
- 成果(48697)
- 发(41301)
- 部(41160)
- 重点(40980)
- 课题(39850)
- 创(37331)
- 农(36432)
- 性(35789)
- 国家社会(35535)
- 创新(34782)
- 期刊
- 济(146269)
- 经济(146269)
- 研究(87141)
- 农(69652)
- 中国(63296)
- 农业(46961)
- 学报(44532)
- 财(43370)
- 科学(42040)
- 管理(36491)
- 大学(34641)
- 融(33258)
- 金融(33258)
- 学学(32609)
- 教育(31037)
- 业经(29041)
- 技术(24229)
- 业(23305)
- 经济研究(21199)
- 财经(21106)
- 问题(20334)
- 经(18136)
- 版(16666)
- 世界(16326)
- 农村(15963)
- 村(15963)
- 农业经济(15549)
- 技术经济(14738)
- 贸(14723)
- 经济问题(14093)
共检索到4495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树茁 徐洁 左冬梅 曾卫红
本文基于对当前转型期农村老年人生计与福祉现状的认识,探讨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应用于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一个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该框架研究中国农村老年人家庭生活福祉脆弱性的形成与特点、养老模式的形成、演化与变迁的途径和规律,探索农村家庭养老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本文用生计来研究老年人福祉,并建立了农村老年人生计、福祉与家庭支持政策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福祉研究和实践有积极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树茁 徐洁 左冬梅 曾卫红
本文基于对当前转型期农村老年人生计与福祉现状的认识,探讨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应用于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一个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该框架研究中国农村老年人家庭生活福祉脆弱性的形成与特点、养老模式的形成、演化与变迁的途径和规律,探索农村家庭养老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本文用生计来研究老年人福祉,并建立了农村老年人生计、福祉与家庭支持政策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福祉研究和实践有积极意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璐 李树茁
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生计资本理论,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15年在安徽巢湖地区进行的"安徽省老年人福利状况"调查数据,研究在中国劳动力外流背景下子女迁移对农村老年家庭户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子女迁移导致老年家庭户人力资本减少、社会资本增加;但没有直接增加老年家庭户的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虽然子女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年家庭户生计资本的水平和结构,但这种影响是以家庭结构为条件的。子女迁移拉大了与子女同住的老年家庭户在金融资本上的差距,弥补了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劣势,而自然资本作为农村老年人生产生活的重要条件不受其子女迁移的影响。
关键词:
生计资本 迁移 老年人 家庭结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璐 李树茁
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生计资本理论,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15年在安徽巢湖地区进行的"安徽省老年人福利状况"调查数据,研究在中国劳动力外流背景下子女迁移对农村老年家庭户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子女迁移导致老年家庭户人力资本减少、社会资本增加;但没有直接增加老年家庭户的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虽然子女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年家庭户生计资本的水平和结构,但这种影响是以家庭结构为条件的。子女迁移拉大了与子女同住的老年家庭户在金融资本上的差距,弥补了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
关键词:
生计资本 迁移 老年人 家庭结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锋
能力是个体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行动效果,反映了个体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能力问题既是一个战略问题,也是一个策略问题,更是一种动力机制。能力是家庭及个体可持续生计的重要构成部分。从长期来看,可持续生计与生计能力经常互为条件,推动家庭及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可从整合观、生计资本观和管理观三个层面进行家庭生计动态能力的分析。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的形成是资源整合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生计创新能力的复合集。生计动态能力更注重了家庭发展的策略运用和策略"顺势应变"型的提升。对贫困人口来说,生计动态能力更能完整描绘出其窘迫的生存状态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关键词:
可持续生计 动态能力 势函数 外部冲击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树茁 张丹 王鹏
在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范式的指导下,结合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构建了一个用于解释中国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与老年福祉动态演进的跨学科分析框架。框架以农村老年家庭为分析对象,从个体、家庭、社区多尺度视角出发,将养老风险拓展为涵盖风险、脆弱性和恢复应对策略三位一体的广义风险概念。继而将广义养老风险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形成以养老风险为核心的影响机制链条,分析"养老资本→养老风险→老年福祉"的动态演进机制,探索创新降低养老风险、提升老年福祉的家庭支持政策体系。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靳小怡 李成华 杜海峰 杜巍
农民工生计日益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生计概念和对英国国际发展署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重新认识,探讨将其应用于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总结目前农民工生计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展望农民工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对拓展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应用领域,加深对农民工生计研究和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管睿 王文略 余劲
精神贫困是当前外部性扶贫模式难以解决的内生性困境,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制约因素。根据六盘山区等6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942户农户调研数据,重点考察了贫困成因的精神与经济二元属性,并将内生动力量化后纳入可持续生计框架,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收入水平下内生动力及生计资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内生动力的培育能有效提高贫困农户的家庭收入,增收效应约为1.916%。(2)在不同分位数下的各项生计资本对农户的增收效应差异明显,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及社会资本均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特征,而金融资本则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特征。(3)对于贫困农户而言,内生动力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对于高收入农户而言,内生动力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及金融资本存在显著的互补效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杜本峰 李碧清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已逾30年,研究因这一政策造就的农村计生家庭这一群体的家庭生计现状和发展能力具有寻求农村计生家庭生计出路、探讨提高其家庭发展能力路径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计生家庭和非计生家庭两类,并创造性的将计生家庭划分为4个阶段,根据家庭子女结构、家庭发展阶段和主要任务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应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比较生计资本状况,评价农村计生家庭的发展能力。研究结论显示,子女结构形态影响着农村计生家庭的发展能力;农村计生家庭在哺育、生产、负担时期,生计资本处于劣势,发展能力不足具有长期性;家庭发展的赡养阶段是家庭生计水平最差的时期,农村计生家庭进入赡养任务阶段时家庭发展能力越发受到挑战。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黎洁 李亚莉 邰秀军 李聪
本文根据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陕西省周至县退耕山区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西部贫困退耕山区农户的生计状况。在对农户的"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后果"等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本文对1074个样本农户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农业户,兼业户的生计资本禀赋更好,生计活动更加多样化,抗风险能力更强,贫困程度较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也更小,因而可以通过鼓励农户兼业经营来综合解决当地的农村贫困与环境保护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云彦 赵锋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是一种甄别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主要限制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集成分析方法和建设性工具。本文借助于这一研究框架,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地调查数据,对库区农户生计资本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库区农户生计资本整体脆弱,生计资本的社会融合程度低。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外力冲击作用下,库区农户必须借助移民开发政策与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计资本的优化和转型;同时,应重点着眼于以人力资本为主线的生计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为生计模式向可持续转化创造条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静 朱琳
[目的]宅基地流转是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和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对解决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的供需矛盾,推动高效用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家庭生计资产量化入手,探讨不同资产配置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旨在进一步推进宅基地流转进程。[方法]通过农户生计量化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农户整体宅基地的流转意愿较高,达到69.84%,但资产缺乏型农户的流转意愿非常低,仅有37.93%;(2)非农迁移意愿、宅基地功能和家庭生计资产总值对宅基地流转具有显著影响,年龄、专业技能、住房的满意度、宅基地面积、非农收入比例、非农就业状况6个因素对不同类型农户的影响出现差异。[结论]该文提出建立贫困农户的技能培训机制,制定多样化的宅基地流转制度,从而保证不同类型农户在宅基地流转后,整体福利水平不下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格格 葛颜祥 李颖 张化楠
[目的]为检验生态补偿在水源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发展方面的实施效果,[方法]研究在调整DFID生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改进基于生计资本测量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评价生态补偿前后东平湖水源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变化情况。[结果]从整体上看,实施生态补偿政策以来东平湖水源地保护区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得到显著增强,可持续生计能力从补偿前的0.300 2增至补偿后的0.322 5,但当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仍处于较弱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从生计资本来看,补偿后自然、社会、金融、人力、物质、信息、环境资本指数值分别为0.016、0.459、0.258、0.384、0.450、0.508、0.901,自然、金融、人力资本存量较低是当地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值得注意的是,补偿后信息资本与物质、金融、环境资本之间的相关性显著提高,而自然资本与物质、人力资本之间的相关性显著降低,表明水源地农户的生产方式正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或非农行业过渡。[结论]当地政府应致力于提高自然、金融、人力资本存量,实施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积极引导水源地农户寻找替代生计。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晗霖 王志章 刘新智 刘芮伶
伴随着脱贫攻坚持续深入,中国贫困人口数量急速下降,每年退出帮扶项目的"精准脱贫家庭"以千万数量激增,这部分人口既处于扶贫项目的退出边缘,又兼具风险脆弱性和返贫可能性,其可持续生计已然成为后扶贫时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改良的生计可持续性指数(LSI)并基于BP神经网络评估不同类型精准脱贫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和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GPS)探讨生计策略对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研究发现,把非农经营活动作为主要生计来源更有益于家庭生计和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非农主导型生计策略对家庭物质层面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于非物质层面作用并不明显;非农生计规模与精准脱贫户家庭整体可持续生计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苏芳 马南南 宋妮妮 殷娅娟 阚立娜
农户生计的脆弱性是造成贫困的最根本原因,而改善仍处于贫困水平农户的生计资本状况,进一步优化帮扶措施,则是避免已脱贫农户重新陷入贫困,实现"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目标的关键。本文基于陕西省3市12个乡镇24个行政村414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和单侧截断Bootstrap方法深入剖析不同帮扶措施的执行效果。研究表明:各种帮扶措施之间实施效果差异较大,教育扶贫和产业扶贫是提高当地扶贫效率最有力的帮扶措施;对纯农户而言,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与扶贫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对兼业户来说,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对扶贫效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金融扶贫在整体和局部样本数据中对扶贫效率的影响都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基于以上结论,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农户的产业扶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同时继续注重教育扶贫对脱贫的促进作用,并加强陕南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信用环境,努力促使扶贫模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