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48)
2023(6571)
2022(5243)
2021(5033)
2020(4002)
2019(8698)
2018(8496)
2017(16570)
2016(8779)
2015(9476)
2014(9360)
2013(9362)
2012(8617)
2011(7857)
2010(8066)
2009(7688)
2008(7715)
2007(7216)
2006(6554)
2005(5838)
作者
(23847)
(20600)
(20125)
(19110)
(12511)
(9911)
(9133)
(7974)
(7879)
(7004)
(6987)
(6690)
(6247)
(6163)
(6127)
(6076)
(5889)
(5759)
(5685)
(5610)
(5014)
(4958)
(4954)
(4917)
(4780)
(4657)
(4532)
(4256)
(4083)
(4032)
学科
(48181)
(40234)
经济(40089)
(35183)
农业(32159)
业经(17411)
管理(16627)
方法(13476)
(13468)
企业(13468)
中国(13440)
农业经济(12285)
(11041)
保险(10950)
(10890)
数学(10397)
数学方法(10324)
(9387)
农村(9370)
(9145)
(8935)
银行(8934)
(8528)
地方(8523)
(8258)
发展(8192)
(8187)
(7988)
建设(7462)
(7284)
机构
学院(125614)
大学(119966)
(55205)
经济(54104)
管理(49679)
(42782)
理学(42480)
理学院(42128)
管理学(41490)
管理学院(41276)
研究(41037)
中国(38253)
农业(31889)
(25700)
业大(24682)
(23744)
科学(23164)
中心(21309)
(19873)
财经(19588)
(19582)
农业大学(19263)
(17859)
研究所(17617)
经济管理(16826)
经济学(15592)
(15482)
师范(15394)
(15271)
(15262)
基金
项目(81336)
科学(64813)
研究(64152)
基金(59762)
(50653)
国家(50009)
社会(44373)
科学基金(43407)
社会科(40428)
社会科学(40415)
(32510)
基金项目(31658)
编号(28013)
教育(26959)
(26948)
(25584)
自然(25073)
自然科(24488)
自然科学(24481)
自然科学基金(24066)
资助(22808)
成果(22138)
(18687)
(18294)
国家社会(18128)
课题(17585)
(17475)
(17385)
重点(17286)
(16561)
期刊
(70185)
经济(70185)
(51753)
研究(38439)
农业(34968)
中国(29365)
(21640)
金融(21640)
学报(18754)
业经(18571)
科学(18520)
(18070)
大学(16135)
学学(15705)
(14738)
农业经济(14301)
农村(13898)
(13898)
管理(12395)
问题(10288)
(9612)
教育(9436)
财经(9267)
农村经济(9061)
社会(9006)
技术(8809)
世界(8698)
经济问题(8257)
社会科(8102)
社会科学(8102)
共检索到1973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炉明  
农村社会稳定风险既有原生性农村社会稳定风险也有次生性农村社会稳定风险,直接关乎农村社会稳定发展。首先界定农村社会稳定风险内涵,结合历年来农村群体性事件,基于原生性和次生性的农村社会稳定风险,聚焦风险源形成、风险传递和风险的社会放大等关键环节,深入解剖不同类型农村社会稳定风险的各个阶段生成逻辑脉络。其中,原生性农村社会稳定风险大致遵循"内部因素激发—政治权威直接受损—群体行为失序—社会稳定损害"的生成逻辑;而次生性农村社会稳定风险大致遵循"外部因素诱发—政治权威间接受损—群体心理催化—社会稳定损害"的生成逻辑。因此,农村社会稳定风险的精准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应树立整体性思维、全局观念。针对不同类型农村社会稳定风险,需精准识别与精准治理,并运用差异措施进行防范预警和精准施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良健  陈小文  刘畅  张特  周志武  朱石牛  
研究目的:建立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当前农村土地征收易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为防范和化解土地征收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事故树分析法、AHP法及综合评判法。研究结果:(1)当前土地征收易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值为67.672%,达到重大风险等级;(2)补偿安置环节的社会稳定风险值最大,达到75.033%,其次为土地征收环节和生产生活环节。研究结论:(1)从土地征收环节、补偿安置环节、生产生活环节出发构建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评估结果符合当前实际;(2)当前土地征收政策应重点在创新征地补偿安置方式、依法界定征地补偿对象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包先康  
农村社区"微治理"是一个新的学术命题,它主要关注农村社区日常生活中的良序和良好福利如何可能的问题,而其可能性是建立在农村社区日常生活中"微事件"的有效处理之上。农村社区及其日常生活的特征决定了"微事件"的有效处理多数情况下不能依赖"硬权力",而需要借助于"软权力"。因此,讨论约瑟夫·奈所提出的"软权力"理论与运用,以及农村社区"微治理"中"软权力"是如何生成的,又是如何运作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基于个案分析,可以发现农村社区"微治理"中"软权力"的生成遵循着"微事件解决或处理—期望满足—威望或威信生成"的逻辑,而"软权力"的运作遵循着"威望或威信的运用—微事件解决或处理—期望满足"的逻辑。在某种意义上,农村社区"微治理"的目标正是在"软权力"生产与运作中实现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炉明  
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既有个体风险,也有社会风险。基于农民工返乡创业失败典型案例,利用风险感知、风险传递和风险的社会放大等理论,聚焦风险酝酿期、风险发展期与风险爆发期,深入剖析不同类型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的相异阶段生成逻辑脉络。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个体风险生成大致遵循“个体层面因素驱动-风险感知直接偏差-风险传递扩散-个体发展损害”脉络;农民工返乡创业社会风险生成大致遵循“社会层面因素推动-风险感知间接偏差-风险的社会放大-社会发展损害”脉络。因而,针对不同类型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治理,需强化精准思维和整体性治理导向,应以风险治理共同体为“翘板”,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治理协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杜胜利  
农村利益分化是农村现代化不均衡发展的产物,与农村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农村利益分化既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又可能导致农村社会不稳定。必须通过增进正相关、降低负相关来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鸿  
农村稳定是全社会稳定的关键,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稳定有着双向关联,文化建设与农村社会稳定的正相关主要体现为文化建设的减贫效应、社会结构优化效应、社会控制效应、社会心理优化效应和社会化效应等,而文化建设的受益不均衡效应、虚化效应、过度社会动员效应和信息失稳效应又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因此,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我们应寻求抑负扬正的对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琪  
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在对农村的主战场位置、老年人的需求状况的深刻把握基础之上。历时性地看,既有研究经历了从“资源匮乏”到“精神空缺”的老年需求定位转向,并基于客体本位视角提出文化公共品供给路径,但这种过于强调老年人的受众角色以及“物”的供给内容,忽视其精神需求实现于村庄主体间性的社会交往这一事实。伴随乡村社会转型,生产性交往、仪式性交往逐渐失去实质内容,而社会性交往因为“熟人社会”与“需求同质”双重条件支撑,被认为是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主要实践类型。然而,以公共空间衰落、公共文化异化、公共组织无为和公共利益脱嵌为表征的村庄“去公共性”,致使老年人面向村庄的社会交往面临不少困顿。以迈向友好为取向,提出组织动员同辈群体与适老文娱活动、加强国家宣传下乡与村庄精英吸纳、重塑基层组织自主性与公共服务能力、创新土地确权模式和结平衡账机制四重路径,以促动社会交往所需的空间再造、文化亲和、组织有为和利益相关,推动“不分年龄、人人参与”的村庄社会交往秩序建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若磊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可从诸多角度加以解读,最直接也最核心的困惑或许是要追问,一桩小事为何能够借助上访搅动得整个体制不得安宁。影片借此折射出的是古往今来中国国家治理逻辑中一直存在的三个相互勾连的根本问题。首先是稳定的逻辑,其内在于天命观和追求绩效合法性的卡理斯玛权威之中,因此对于统治风险高度重视。其次,维持稳定借助的是乌纱帽的控制,即中央集权体制下自上而下的选官机制。最终,二者背后贯穿的是大国治理中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两难选择,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间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根本困境。上访的难题正源于这三个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明忠  陈江华  
通过对农民合作社形成逻辑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伴随农业生产现代化与规模化发展,农民合作社形成具有必然性,但合作收益共赢只是农民合作社生成的前提条件,并不必然促使农民合作社的产生。现实中,小农基于风险规避与技术扩散的考虑,具有加入合作组织的需求与倾向,但其在资源禀赋的约束下,难以自发地内生出农民合作社,而大农或农村精英才是农民合作社生成的逻辑起点,是农民合作社生成的关键。不同类型的农业面临的风险及其技术特性不同,决定其风险规避和技术扩散的方式不一,合作社的股权结构、组织治理及其运作模式必然不同,需要在未来的研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长子中  
当前,农村社会稳定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事业滞后、基层干群矛盾突出、社会治安不容乐观及由土地引发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等。亟需采取措施,保障农村社会稳定。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改善民生,建立有效的预警防范和调处机制,落实村规民约,尊重和理性面对农民的利益诉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为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和江泽民同志的重要指示,针对当前河南农村部分地方存在的上访人数和突发...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洪秀  
"秩序"意指有条理,不混乱的状态,泛指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处于一种相对稳定、规则、和谐的态势之中。社会秩序是由人们生活其间的各种秩序构成的,如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生活秩序等。推进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道德体系的构建,整治农村社会治安秩序,还社会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离不开国家机关的力量干预和全面调控,这种外力助推应是当前稳定农村社会秩序急需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克斌  
农村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解决这一问题事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农村环境问题相对更为复杂艰巨,政府应重视协调农村经济、环境与社会的矛盾,并要构建制度性环境公共参与平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杜胜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利益分化问题。而农村利益的分化既可能导致农村社会的不稳定,也可能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因此,本文认为,为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必须通过增进正相关、降低负相关来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