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00)
2023(12333)
2022(10810)
2021(10408)
2020(8578)
2019(19736)
2018(19800)
2017(38356)
2016(20857)
2015(23723)
2014(23733)
2013(23609)
2012(21612)
2011(19520)
2010(19682)
2009(18128)
2008(17689)
2007(15821)
2006(14262)
2005(12420)
作者
(60242)
(50229)
(49589)
(47428)
(31601)
(24244)
(22434)
(19762)
(19074)
(17806)
(17113)
(16852)
(15684)
(15662)
(15171)
(15166)
(14948)
(14570)
(14392)
(14043)
(12537)
(12474)
(11988)
(11791)
(11285)
(11253)
(11178)
(11022)
(10155)
(9997)
学科
(87207)
经济(87026)
(63199)
管理(54610)
(50573)
(42817)
企业(42817)
方法(35982)
农业(33641)
数学(29715)
数学方法(29334)
业经(25268)
中国(22561)
(20607)
(19486)
地方(18300)
(16900)
理论(15388)
(14068)
(13866)
贸易(13860)
(13723)
(13469)
教育(12852)
技术(12808)
农业经济(12545)
(12412)
环境(12268)
(12080)
银行(12043)
机构
学院(298895)
大学(297851)
管理(120927)
(117565)
经济(114891)
理学(104801)
理学院(103689)
管理学(101954)
管理学院(101416)
研究(99264)
中国(75019)
(65390)
(63360)
科学(62414)
(51699)
业大(50378)
(50070)
农业(49756)
中心(46212)
研究所(45265)
(44346)
(41484)
师范(41200)
财经(41185)
北京(39905)
(37392)
(36025)
(34595)
经济管理(33388)
经济学(33069)
基金
项目(202487)
科学(158808)
研究(152622)
基金(145539)
(125411)
国家(124206)
科学基金(106547)
社会(95961)
社会科(89680)
社会科学(89649)
(80107)
基金项目(78207)
教育(68616)
自然(67805)
自然科(66137)
自然科学(66125)
(66095)
编号(65302)
自然科学基金(64931)
资助(58550)
成果(53437)
(44690)
重点(44411)
(43594)
课题(43229)
(41527)
创新(38534)
国家社会(38136)
科研(38061)
教育部(37963)
期刊
(137976)
经济(137976)
研究(88106)
(68527)
中国(58513)
学报(48387)
农业(46670)
科学(44935)
管理(39648)
(37453)
大学(37286)
教育(35329)
学学(34967)
业经(27701)
(26897)
金融(26897)
技术(24578)
(20883)
财经(19426)
问题(19316)
经济研究(18189)
图书(17335)
(16655)
(16393)
理论(15263)
农业经济(15248)
农村(14848)
(14848)
科技(14663)
技术经济(14364)
共检索到441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樊凡  
本文通过对一些与"农村社会结构和特征""农村社会组织""小农化(去小农化)""农村留守人口问题""村民自治问题""乡村教育问题"等有关的文献进行"再田野化"的调查和反思性研究发现,在农村社会学研究中至少存在以下四个没有受到关注的问题:一是有些研究者常常基于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偏好对研究对象进行刻意的裁剪和装扮,进而出现了普遍且严重的学术割据现象;二是有的学术表述中不乏"符号暴力"面相;三是有的研究者刻意把农村社会问题话题化;四是有些文献更多展现的是研究者对农村社会的"消费"而非责任。上述问题的存在是部分学者"责任伦理"匮乏的表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为了促成学术责任的落实,有必要对农村社会学研究进行重新定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樊凡  陈毅  
从学科属性上看,农村公共管理研究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内部的一个分支和领域,是以致用为要、以实践为本的,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甄别、捍卫和创造公共价值。然而在当前这个无不以“实证”研究为尚的学术形势中,农村公共管理研究普遍或多或少发生了社会学转向,甚至被无意或有意地社会学化了,由此也造成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社会学转向的分析与反思,发现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取向上对以描述性知识和解释性知识的厚爱,很大程度上遗忘了农村公共管理研究应以生产实践性知识为志;二是研究方法上对实证社会学和解释社会学研究路径的偏信,相当程度上弱化了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责任感和开拓性;三是研究过程中对社会学资源的过度依赖,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敏锐性和专业性。尽管要更好开展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离不开社会学的参与,但社会学不能因此而成为制约、支配乃至定义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力量。与此同时,农村公共管理研究学科属性的异化势必会威胁和伤害到学科自身的独特性和必要性。遗憾的是,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界尚未对自身的社会学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学科属性异化的问题加以关注并形成反思。这意味着,走出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社会学化、树立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自觉,是有效开展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前提。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纪莉萍  
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对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乔超的《贫瘠抑或兴起:农村体育文化的社会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11月)就是一部从社会学视角审视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学术专著。该书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论,从农村体育文化这一问题的提出,到研究意义以及农村体育对象、体育方式进行了探究;第二章主要交代了调查点的选取与资料搜集、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第三章以农村体育的主要对象为关键切入点,对农村老人的生活观作了分析,从快乐、健康观念、疾病关注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占锋  李卓  李琳  付少平  
"第七届农村社会学论坛"于2016年5月21-22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功举办。这次论坛主要围绕现代乡村文化建设与公共空间重建、乡村的现代命运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国家治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困境与逻辑、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及社区发展转型、农村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等议题展开讨论交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葛春  费秀芬  
"日常反抗"是一种"弱者"自我保护和抗争的"武器",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在控制所做出的持续性、隐密性的抵制与不合作。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农村教师的"日常反抗"行为普遍存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新乡土社会"环境的影响、课程改革自身设计中的缺陷与实施上的偏差以及农村教师个人情感、自身特点、群体文化与课程改革存在内在的冲突等。对于农村教师的"日常反抗"行为,研究者们应当理性地看待,既要正视它的消极影响,也要看到它的正面功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学军  
农业农村社会学是美国社会学中较早兴起的分支学科,其兴起过程离不开政府机构的支持。本文考察了美国内战时期农业部的成立及其科学化风格,进步主义时期“乡村生活委员会”与农业农村社会学的诞生,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农场人口和农村生活处”的专业化领导与知识生产,分析了美国政府机构对早期农业农村社会学兴起的重要意义。研究指出,美国政府在内战时期开始干预农业农村事务,初期形成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施政风格,由专家学者担任部门机构负责人,此后广泛与各院校开展合作协议,培养农业农村社会学的师资力量,拓展农业农村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开展农业农村的服务活动,不仅促进了早期农业农村社会学的发展,也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数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学军  
农业农村社会学是美国社会学中较早兴起的分支学科,其兴起过程离不开政府机构的支持。本文考察了美国内战时期农业部的成立及其科学化风格,进步主义时期“乡村生活委员会”与农业农村社会学的诞生,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农场人口和农村生活处”的专业化领导与知识生产,分析了美国政府机构对早期农业农村社会学兴起的重要意义。研究指出,美国政府在内战时期开始干预农业农村事务,初期形成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施政风格,由专家学者担任部门机构负责人,此后广泛与各院校开展合作协议,培养农业农村社会学的师资力量,拓展农业农村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开展农业农村的服务活动,不仅促进了早期农业农村社会学的发展,也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数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汇泉  
在对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个体观"路径的困境进行分析,基于生态系统观提出应在系统的情境中认知个体需求和提供关爱服务,并尝试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提出关爱留守儿童群体的"家庭生态系统观"。研究认为,在家庭生态系统内部,需在时间系统上注重事先干预,保证留守儿童家庭抚育决策时机与个体生命历程中"社会性时间"发生的一致性;重视支持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实现的意义,强调家庭责任与权力的共存。在家庭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中,认为应首先定位好家庭的基础性角色,完善主体间的联动机制;积极投资家庭,加强家庭能力建设,通过改善家庭生态系统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淳  
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与社会大系统深度耦合,与其他子系统互动、交流、协调。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既表现出对社会系统的追随、顺应及依赖,又不时地以自觉、主动、超前的姿态展现出改造社会系统的主体性力量。随着我国逐步过渡到“知识型社会”,知识和技术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核心资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志强  王凤芝  
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河北省首创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初步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已在全省推广。在市场经济主义泛滥的现代社会,以熟人社会邻里相助为依托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由于农村文化和社会结构冲突下农村社区互助文化基因发挥作用的结果。这是符合我国乡土社会实际的理性选择,具有很强的文化适应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蒙雅  
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政府为其新建了大批安置社区,用于安置农村转移人口。然而,这部分社区人口尽管已获得城市居民身份,但依然难以较好地融入社区。为更好更快地融入社区,农村转移人口往往希望通过教育克服当下面临的困境。故而,各相关主体还需基于教育社会学理论,分别从客观与主观视角下分析农村转移人口的社区教育需求,推进宣传工作,优化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时间与地点,完善保障体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有升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式的核心在于其对教育现实的特定的"问题化"的方式,由此确立起该学科相对独到的研究问题领域及基本理论范式。英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所建构出的研究问题聚焦及由此所形成的理论范式代表着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方向。对教育获得与家庭背景之显性关联的聚焦;对教育实践问题的深度洞察;对教育治理与教育政策的批判性审视;以及对教育之民主改进与社会重建的总体探讨,是英国教育社会学在发展过程中所确立的主要问题领域。以伯恩斯坦及扬为代表的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社会学洞察代表着教育社会学思想的大成。这可为当今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娟  
公民社会是基于西方历史发展抽象出来的关于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思想理论,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引起多学科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农村社会学领域的学者亦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农村社会发展、乡村治理等研究中,但是,从理论上看,现有的研究在应用公民社会理论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定位有一定的偏误;从历史上看,研究中所涉及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农村出现的所谓"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组织"与公民社会存在本质差别;从农村社会现实看,村民的社会组织参与情况及农村社会组织的性质亦不能说明农村公民社会已经形成或者萌芽。因此,公民社会并不符合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也不是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发展研究需要积极把握国家与社会分化或融合的关系形态,探索中国本土化的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二斌  朱慧劼  李凌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财政投入连年增加,学界也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涌现了大量真知灼见的学术论文,呈现一派"富饶繁荣"的景象;但与此对应的是,乡村"空心化"越来越普遍,农业大而不强,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广大乡村日益呈现"贫瘠凋敝"的景象。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鲜明的反差?值得深入思考。由此,也很有必要就"三农问题"作一次深入的研讨。本着这个出发点,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