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52)
2023(15127)
2022(12625)
2021(11691)
2020(9786)
2019(22006)
2018(21418)
2017(40616)
2016(21935)
2015(24059)
2014(23450)
2013(22675)
2012(20730)
2011(18502)
2010(18363)
2009(16478)
2008(15902)
2007(13916)
2006(12048)
2005(9923)
作者
(63907)
(54120)
(53490)
(50505)
(33723)
(25957)
(24122)
(21163)
(20452)
(18793)
(18427)
(18214)
(16963)
(16431)
(16415)
(16404)
(16291)
(15740)
(15524)
(15310)
(13403)
(13128)
(13059)
(12525)
(12212)
(11986)
(11757)
(11689)
(10845)
(10815)
学科
(88733)
经济(88630)
(65446)
管理(55783)
(50813)
(43583)
企业(43583)
方法(39664)
数学(35678)
数学方法(35189)
农业(33702)
业经(25040)
中国(21535)
(20815)
(18256)
(16450)
贸易(16447)
地方(16356)
(16091)
(15942)
技术(14129)
(13777)
环境(13107)
农业经济(12533)
(12468)
财务(12434)
财务管理(12407)
(12246)
(12185)
银行(12124)
机构
学院(306355)
大学(303113)
(123049)
经济(120884)
管理(118366)
理学(104552)
理学院(103371)
研究(102654)
管理学(101286)
管理学院(100737)
中国(76891)
(76881)
科学(67567)
(61904)
农业(59725)
业大(57151)
(52123)
(51765)
中心(49400)
研究所(48379)
(44520)
财经(42754)
(39400)
(39396)
师范(38854)
农业大学(38014)
经济学(37260)
北京(36984)
(36232)
(34698)
基金
项目(224387)
科学(176751)
基金(165026)
研究(157303)
(148219)
国家(146678)
科学基金(124550)
社会(101604)
社会科(96084)
社会科学(96055)
(88585)
基金项目(88283)
自然(82825)
自然科(80945)
自然科学(80916)
自然科学基金(79460)
(74659)
教育(70946)
资助(65408)
编号(62214)
重点(50945)
(49086)
(48626)
成果(48152)
(47286)
科研(44276)
创新(44266)
计划(43220)
国家社会(43171)
(41840)
期刊
(130475)
经济(130475)
(78635)
研究(77166)
学报(58343)
中国(55221)
农业(53606)
科学(51631)
大学(44014)
学学(42307)
(37898)
管理(37855)
业经(28772)
(26472)
金融(26472)
(25773)
教育(25091)
技术(24012)
财经(19907)
(18896)
问题(18700)
经济研究(18667)
业大(17372)
(17077)
科技(15772)
资源(15500)
世界(15335)
农业大学(15028)
农业经济(14861)
农村(14758)
共检索到4294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飞强  
基于湖南省964份农村留守妇女调查问卷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不适感对农村留守家庭的夫妻感情影响显著,心理不适感越强,夫妻感情会越来越变差。相对于"没有变化",个人年收入、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与公婆关系的变化、与子女关系的变化、丈夫联系时最关心的问题、丈夫探亲频率、有烦恼时是否向丈夫倾诉影响显著,其发生比率分别为1.428、1.565、1.795、5.765、2.274、1.592、1.215。对婚姻感情发生变化担心的影响极为显著,担心婚姻感情发生变化的农村留守妇女,其夫妻感情变差的可能性较之没有这种担心的留守妇女增加约8.18倍。个人劳动负担负向影响显著;年龄、身体健康程度和夫妻之间的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洪松  Yinshan Tang  霍学喜  
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留守妇女是中国式留守的又一典型代表。鉴于留守妇女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者以2012年中国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调查为研究基础,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与西方女性的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条件、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是否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会广  张耀宇  
由于农村妇女在城乡劳动力迁移中相对滞后,妇女群体出现了留守务农与外出务工的二元职业分化现象。本文基于2010年江苏省部分区域农户层面调查数据,以农村妇女职业分化的视角探究农民家庭分化所导致的土地流转意愿,在文献评论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工作假说,即农村妇女的二元职业分化,使各自家庭有其不同的土地流转决策逻辑。通过描述性统计、t检验、Probit与Bi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本文的工作假说。研究结果表明:妇女留守务农与外出务工两类样本在职业分化上造成的家庭土地流转意愿差异明显,妇女职业分化变量对家庭是否流转土地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分工性别下的角色定位使妇女在家庭土地资源配置上有着异于男...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原  
"男出女守"的家庭分工改变了中国留守妇女的劳动供给模式,留守妇女保留工资较低、劳动参与率较高以及工资性工作时间较长,表明其劳动供给更接近合作博弈模型所描述的女性劳动力供给行为。留守妇女的家庭分工和劳动供给模式有利于家庭短期经济状况的改善,但同时也使得女性的家庭事务、工资性工作和农业劳动负担加重,不利于家庭的长期利益和不同家庭成员的长期福利。留守妇女的多重角色冲突导致原有的家庭利益平衡机制和稳定状态受到冲击,并且由于目前中国农村仍然缺乏有效的市场化和社会化途径将家庭短期经济收入转化为长期利益,因而短期内无法有效缓解家庭冲突和矛盾。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吕吉  刘亮  
家庭生活环境的改变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父母外出后,留守家庭的亲子关系出现残缺或断裂,稳定的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模式出现异化,从而引起家庭功能出现改变,家庭情感功能弱化和家庭教育功能的受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与功能上的变化,以家庭环境为中介对其发展与教育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森慰  师硕  王翊嘉  郑逸芳  
为了解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对农村家庭收入的影响情况,选取福建省作为调查对象,在对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选用村规民约是否有歧视妇女和妇女家庭种植土地面积等变量表征妇女土地权益问题,选用家庭年总收入和家庭农业收入等表征妇女家庭收入,采用2阶段最小二乘法测算了土地权益问题对妇女家庭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妇女的歧视性规定会影响到农户家庭的农业收入和年总收入,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普遍但不严重;进一步从土地调整政策、出嫁女、招女婿、离婚妇女回迁、丧偶妇女等角度分析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缘由;最后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惠芳  叶敬忠  刘鹏  
本文以河南省农村宗教信仰现象为背景,讨论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宗教信仰行为动因以及这种行为对她们的影响。同时认为,丈夫外出务工带来的缺乏安全感、心理压力大等影响是留守妇女信仰宗教的直接原因,家庭背景、社区宗教团体发展情况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等因素是促成其信仰宗教的社会原因。宗教信仰为留守妇女带来了心理调适、物质帮助即行动约束等积极因素,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导致宗教信仰容易陷入新的迷信误区。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惠芳  饶静  
本文通过农村留守妇女应对丈夫缺席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的一些策略和行为,分析了她们的社会网络重构行动。本文认为,在丈夫外出导致家庭社会网络弱化的情况下,留守妇女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通过资源交换展开一系列行动,启动、加强某些交换行为和减弱另外一些交换行为,以此构建起新的社会网络。她们通过农业生产中的帮工和换工行动重构了亲属关系网络和地缘关系网络;在获取情感慰藉的过程中,她们强化了和娘家人之间的互动并因此提升了姻亲关系在亲属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她们的闲暇生活方式则强化了自己在社区中拥有的地缘关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燕舞  
利用一项回顾性质性调查数据分析了1980年至2009年间187例农村妇女自杀状况的基本分布和趋势演变,通过引入出生队列分析,发现了1920年至1939年间出生的"传统代"农村妇女在2000年至2009年间的"老年时期"自杀,而1960—1979年间出生的"现代代"农村妇女则在1980年至1999年间的"青年时期"自杀。由此建构了理解出生队列、家庭结构转型与农村妇女自杀的转型象限理论。通过这一理论分析,家庭结构的权力轴与观念轴的转型不同步是导致两代女性自杀的主要原因,当两者转型同步完成时,农村妇女自杀可能会退潮。最后援引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主要数据对之进行了简要的支撑论证。后两次的数据所揭示的妇女地位提升的增量,实质上都是由新出生队列的妇女进入调查样本序列而贡献的,而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所构建的理论框架的有效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中国农村家庭在转型期形成的代际分工模式对促进妇女就业和提升妇女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代际分工模式将中青年妇女从家务负担中解放出来,缓和了妇女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妇女持续参与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代际分工模式建立在亲代对子代厚重的责任伦理和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之上,是转型期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表明,代际分工模式重塑了妇女与家庭的关系状态,妇女地位的提升不再完全是家庭内部权力斗争和权力博弈的结果,而是家庭功能性整合的产物,从而超越了家庭权力斗争的视野。因此,对妇女地位的研究要立足中国本土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促进妇女权利保障与家庭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妇女地位提升、真正通往美好生活的目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中国农村家庭在转型期形成的代际分工模式对促进妇女就业和提升妇女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代际分工模式将中青年妇女从家务负担中解放出来,缓和了妇女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妇女持续参与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代际分工模式建立在亲代对子代厚重的责任伦理和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之上,是转型期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表明,代际分工模式重塑了妇女与家庭的关系状态,妇女地位的提升不再完全是家庭内部权力斗争和权力博弈的结果,而是家庭功能性整合的产物,从而超越了家庭权力斗争的视野。因此,对妇女地位的研究要立足中国本土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促进妇女权利保障与家庭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妇女地位提升、真正通往美好生活的目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范红丽  辛宝英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0~2015年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方法,定量研究农村妇女从事家庭老年照料对其非农就业的阻碍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在缓解这一阻碍作用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研究发现,从事家庭老年照料对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有负向影响,这一负面作用随着妇女从事老年照料强度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对30~52岁妇女和贫困家庭妇女非农就业的阻碍作用更为明显;此外,从事家庭老年照料也会影响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结构,限制其成为自我创业者;但是,养老院等养老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可获得性有利于缓解这一阻碍作用。本文的研究意味着现阶段农村仍然存在大量女性劳动力因为照料老人而从事农业劳动,养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能够释放这些劳动力,支持农村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杨秋鸾  王林萍  
把握农村妇女贷款需求满足程度的关键决定因素,是优化和创新农村妇女贷款扶持政策的前提条件。论文基于福建省农村妇女的问卷数据,利用IV-Probit模型探讨社会资本强度的内生性问题,识别农村妇女贷款需求满足程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是否参与农业产业化组织、个人年收入、是否拥有技能、家庭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行为态度强度、家庭资产充裕度对农村妇女贷款申请获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与最近金融机构的距离对农村妇女贷款申请获批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政策启示为:加大扶持"涉农企业+农户"的贷款担保模式;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体系,贷款扶持与创业就业能力培训相结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颖  
文章以具有"分离家庭"特征的农村留守妻子家庭为分析对象,基于实地调研的经验数据,考察外出丈夫与留守妻子之间的微观互动实践。提出,农村家庭内部的互动仪式因人口流动现象已经发生变迁。当前,以通讯互动、团聚互动、经济互动为主要内容的新互动格局之于"分离家庭"的意义是,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境中,外出丈夫借由此种"补位"机制得以维持、表征和再生产家庭功能和家庭关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朝国  郝妩阳  
在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的政策背景下,农村妇女的家庭土地继承问题将愈加突显出来。本文基于三个村庄的调查数据,对农村妇女继承家庭承包地的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妇女仅仅对夫家的承包地表现出较强的继承意愿,而对娘家承包地的继承意愿相当低,即在家庭承包地的继承意愿上呈现出明显的夫家取向;农村妇女的户籍与其家庭承包地的继承意愿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娘家的兄弟数量对农村妇女继承娘家承包地的意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丈夫的兄弟数量对农村妇女继承夫家承包地的意愿不具有抑制性;婚后夫家分到新土地均对农村妇女继承夫家承包地的意愿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