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27)
2023(11227)
2022(9471)
2021(8738)
2020(7371)
2019(16982)
2018(16943)
2017(32529)
2016(17882)
2015(20234)
2014(20119)
2013(20539)
2012(18941)
2011(17373)
2010(17777)
2009(16694)
2008(16922)
2007(15482)
2006(13630)
2005(12156)
作者
(54094)
(45709)
(45297)
(43204)
(28319)
(21945)
(20597)
(17835)
(16991)
(16103)
(15565)
(15287)
(14286)
(14267)
(14187)
(14054)
(13931)
(13097)
(13089)
(13064)
(11452)
(11313)
(11180)
(10375)
(10362)
(10307)
(10250)
(9893)
(9294)
(9284)
学科
(77104)
经济(77045)
(55489)
(50357)
管理(46066)
农业(33407)
方法(31488)
(31072)
企业(31072)
数学(27926)
数学方法(27678)
业经(21509)
中国(19214)
(17470)
地方(17268)
(16809)
(15265)
环境(14489)
(14104)
(14092)
贸易(14087)
(13731)
农业经济(12512)
(12090)
资源(11006)
(10809)
银行(10780)
发展(10564)
(10545)
(10505)
机构
学院(262790)
大学(258894)
(106040)
经济(103612)
管理(100023)
研究(90829)
理学(86245)
理学院(85256)
管理学(83664)
管理学院(83183)
中国(70625)
(66527)
科学(59360)
(55037)
农业(51036)
(47724)
业大(46888)
(45984)
中心(44061)
研究所(43541)
(41559)
财经(36420)
(36362)
师范(36053)
北京(34319)
(32981)
(32858)
(31810)
农业大学(31407)
经济学(31191)
基金
项目(177210)
科学(138185)
研究(129746)
基金(126955)
(111756)
国家(110762)
科学基金(93181)
社会(81773)
社会科(76906)
社会科学(76880)
(70996)
基金项目(68248)
自然(59382)
(58803)
自然科(57686)
自然科学(57667)
自然科学基金(56601)
教育(56540)
编号(54923)
资助(50129)
成果(44236)
(40490)
重点(40289)
(38745)
(36799)
课题(36123)
(36018)
科研(34129)
国家社会(33886)
创新(33641)
期刊
(123840)
经济(123840)
研究(69630)
(68560)
中国(53561)
农业(46501)
学报(45272)
科学(41462)
(33967)
大学(33538)
学学(31570)
管理(28479)
业经(27377)
(23748)
金融(23748)
(22831)
教育(22735)
技术(20412)
问题(17922)
资源(17428)
图书(17195)
经济研究(16753)
财经(16693)
(15885)
农业经济(15054)
农村(14980)
(14980)
(14290)
技术经济(13049)
世界(12953)
共检索到390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流涛  曲福田  冯淑怡  
利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方法,以省(市)为核算单元,对1989-2007年间中国农村生态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并分析我国农村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1989-2007年间中国农村生态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1996年以后农村生态资源退化较为严重,主要是由耕地和草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下降造成的农村生态价值中林地和草地所提供的生态价值所占的比重较高,其比重都在40%左右;②农村资源生态服务价值较多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不同地区农村生态服务价值的内部构成差异也很大;③中国农村生态资源的退化普遍存在,农村资源退化不仅分布在生态脆弱的西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晗  吴群  
基于江苏省2005、2010、2015、2018年4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采用生态系统二级分类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及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各县级单位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18年江苏省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湿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增加,各时期耕地、湿地、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减主导着区域土地利用变化。(2)2005~2018年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60.076 2×10~8元,水文调节为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保持湿地面积不仅主导着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变化,也是维系水文调节服务价值、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3)历年各县级单位的地均ESV整体呈较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表现为局部空间上的集聚。高值集聚区时空格局演变保持稳定,而城镇化发展致使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和林地、区域性卓有成效的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是导致低值集聚区演变、地均ESV变化量空间分异特征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建立生态保护修复的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二阳  胡韵菲  王雪婷  尤飞  
[目的]生态价值是农业重要的功能之一,随着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发生,测算农业的生态价值逐渐成为农业领域研究的热点。[方法]文章以中国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测算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因数据限制,未计算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农业生态价值,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中国农业现实生态价值的时空聚类格局。[结果](1)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中国农业生态价值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但2005—2010年的增长速度大于2010—2015年的增长速度。(2)2015年中国的农业经济价值占当年GDP的8.88%;中国农业生态价值的现实值为68.16万亿元,是当年农业经济价值的11.2倍。(3)农业理论生态价值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一直位于第一位的内蒙古在3年中占31个省份农业理论生态价值的比例稍有减少,位于最后一位的上海在3年中所占的比例略有增加。(4)对31个省份的农业现实生态价值空间集聚分析可以看出,Ⅰ类、Ⅱ类的省份一直保持不变, 2010—2015年的Ⅲ类、Ⅳ类的省份在发生变化,Ⅲ类减少的两个全部转化为Ⅳ类,且2005—2015年的经济发展较好的Ⅳ类地区均值增长率最高。[结论]中国农业的生态价值巨大,农业生产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态贡献,远远大于农产品的生产价值;内蒙古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农业用地各类型的面积大小使得其农业生态价值量一直位于第一位;经济发展较好的Ⅳ类地区对农业生态价值的关注度较高;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力度并积极调整各农业用地类型的比例使得农业生态价值发挥最大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琳莉  黄好钦  何苏榕  熊娜  望飞勇  
【目的】分析广西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济文化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为解决广西稻田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1—2020年广西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研究对象,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和成果参照法等方法评估其服务价值变化趋势与时空演变特征。【结果】2011—2020年广西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从488.52亿元上升至568.17亿元,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总体上提高了16.30%。其中,经济文化价值变化趋势与服务价值总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256.48亿元上升至284.08亿元,上升10.76%;生态净价值在2011—2012年增幅较大,从232.04亿元上升至最大值306.54亿元,增长32.11%,随后基本保持稳定,均值为277.57亿元。2011—2019年广西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在桂北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在桂南地区由东南边界城市玉林市转移至中心城市南宁市,形成了以南宁市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阶梯状分布格局。2019年广西稻田生态系统6项正面和2项负面生态服务价值均主要分布在桂南和桂北地区。【结论】2011—2020年广西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变化不明显,但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服务价值总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上保持南高北低态势,其中心在桂南地区的城市间转移;正面和负面生态服务价值形成了南北高、东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洪名勇  郑丽楠  
文章基于中国1997—2016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和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纯技术效率对于综合效率的贡献大于规模效率的贡献。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研究期内农业生态效率区域及其时间变化相对不大,同时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呈一定的收敛趋势,东北地区呈一定的发散趋势。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但空间正相关性呈减弱态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红霞  雷佳  
从融合基础、融合行为和融合效益3个维度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和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时空发展不均衡,根据产业融合水平及各子系统与耦合协调度的关系,可分为4种类型,且融合水平、融合基础子系统与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而融合行为、融合效益两个子系统与耦合协调度存在多极分化特征。基于实证结果,研究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炜祁   张明辉   张安录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耕地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利用当量因子法、环境成本法等测算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和负外部性价值,结合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将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划分为盈余区、平衡区与赤字区,对耕地生态外溢价值进行评估,并分析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价值总量呈上升趋势,由3 670.37亿元上涨至4 661.55亿元,耕地生态外溢价值缓慢上升,由1 353.82亿元上涨至1 970.77亿元。(2)长江经济带耕地资源整体处于盈余状态,耕地生态价值总体呈现出“东低西高”的态势,四川省耕地生态价值和盈余量最高,上海市耕地生态价值最低。(3)2011-2021年间,浙江省和上海市处于耕地生态赤字区,四川省处于耕地生态高盈余区,重庆市和贵州省处于耕地生态平衡状态,江西省、安徽省和江苏省耕地生态盈亏无显著变化,云南省和湖北省耕地生态盈余水平有所上升,湖南省耕地生态盈余水平有所下降。基于此,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制定和实施适应性的耕地保护策略,推动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韦惠兰  祁应军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是当前生态学和经济学交叉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本文参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标准,利用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实测数据和基于GIS和RS技术获得的不同林分面积等数据,评估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果表明: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年均服务价值总计178.90亿元,各项服务价值排序为:生物多样性(43.08%)>固碳释氧(19.35%)>固土保肥(16.17%)>涵养水源(13.11%)>林产品(5.16%)>净化大气(1.55%)>林木营养物质积累(0.96%)>旅游休憩(0.62%);按照服务价值利...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海乐  徐艳  周翼  张国梁  陈鑫  
生态空间作为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为例,系统构建了综合生态空间重要性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生态空间的定量识别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生态空间的动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找寻研究区生态空间的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表明:(1)研究区生态空间重要性指数整体偏高,研究期间核心型和重要型生态空间占总面积的比例始终处于50%水平之上,且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研究区生态空间的综合活跃程度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大的过程,其中2015—2018年生态空间的综合活跃程度尤为强烈。(3)核心型、重要型和非关键型生态空间的稳定性较好,并且各类生态空间都主要向着重要性指数较高的生态空间类型进行转换。(4)生态空间重要性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期间重要性持续处于较高水平的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中部大兴安岭林区和核心水体区,而重要性持续处于较低水平的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西部牧区和东部农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华  王礼力  
本文以提高农业用水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提出"农业水贫困"概念,基于农业水贫困概念界定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利用POME-两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测度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市)农业水贫困指数,借助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从时空耦合视角分析其空间格局动态性。研究发现:中国虽然存在较严重的农业水贫困问题,但是大部分省(市)的农业水贫困程度呈缓解趋势;各省(市)大部分年份的农业水贫困具有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空间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相对于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具有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时空依赖效应较弱;农业水贫困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空间整合性,协同高增长的省(市)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协同低增长的省(市)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各省(市)农业水贫困的局部空间联动性较弱,空间集聚性存在相对较高的路径锁定特征。此外,提出了降低农业水贫困的对策建议,为中国农业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园  周勇  
文章以2009—2016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数据,采用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动态度、敏感性指数及GM(1, 1)灰色预测模型,计算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对2025年与203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预测,探索区域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09—2016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减少,共减少654.64亿元,减幅为0.98%,减少速率有所减缓,且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其动态度空间分布格局为"上稳增、中缓降、下快降",省会城市下降速率一般大于同省其他城市;2016—2030年,城市将持续快速扩张,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长江经济带ESV由2016年的66 156.64亿元将减少至2030年的64 860.51亿元,共减少1 296.13亿元;敏感性指数计算结果表明研究结果可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久林   雷秋慧   胡大卫   李瑶   尹海伟  
人类活动是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变化的重要原因,分析二者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划定生态分区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以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数据,构建综合指标体系量化人类活动强度(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HAI)、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于二者关系运用四象限模型划分生态质量分区。结果表明:(1)HAI以低强度和较低强度为主,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高强度区域成片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各省的省会城市,其范围逐年扩张。低强度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东南以及西北区域,面积不断扩大。(2)20 a间长江经济带ESV整体呈下降趋势,共减少409.75亿元;空间上,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较低值区分布最为广泛,其次是中值和较高值区;中游地区以较高值区为主,ESV大致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下游地区ESV空间分布呈现“北低南高”的格局。(3)研究区生态质量整体较好,95%的县域分布在生态质量为优秀、一般和良好的区域,2000~2020年生态质量有所下降。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的精细化管理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悦  俞文政  袁真艳  
利用合肥、固始辐射站太阳总辐射资料和淮北平原境内6个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基于ngstr9m模型推算出淮北平原1959~2015年太阳总辐射。应用线性倾向率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地区57 a来太阳总辐射趋势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综合采用累计距平、Mann-Kendall检验以及滑动T检验法以准确判断太阳总辐射突变年份,同时结合Morlet小波进行太阳总辐射的周期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全年与四季,淮北平原太阳总辐射均呈现出北部辐射强,南部弱的分布差异,年太阳总辐射变化范围为4 600~5 020 MJ·m-2,南北间年辐射平均差值为200~400 MJ·m-2;趋势与突变呈现东西分布差异,淮北平原西部太阳总辐射57 a来的减少趋势明显,均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夏季辐射减少幅度最大。太阳总辐射的减少突变主要集中在平原西部于1980年前后发生,且突变均至少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平原东部辐射变化幅度较小,只有夏季辐射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他时间段变化不显著,东部代表区域宿州在全年和四季均无突变发生;淮北平原全区存在29 a的第一主周期以及17 a的第二主周期,西部地区以27~30 a的长周期振荡为主,东部地区以9~17 a中长周期振荡为主,西部周期振荡强度高于东部。总体淮北平原北部地区太阳总辐射资源丰富且稳定。分析表明,日照百分率的下降是导致太阳总辐射减少的主要气象因素,日照百分率还随着风速的降低而减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玲  
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是衡量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一种重要方式。文章立足于生态系统理论,结合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和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构建了一个综合的DPSIR-DEA评价模型,以新疆作为研究区,基于DPSI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超效率DEA测算2013—2018年新疆旅游生态安全指数,并使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新疆旅游生态安全的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研究期内,新疆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数时间上经历"先升后降再升"的"N"型演变,空间上则呈现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点状分布特征,各区域间相关性不强。研究丰富了旅游生态安全理论并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玲  
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是衡量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一种重要方式。文章立足于生态系统理论,结合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和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构建了一个综合的DPSIR-DEA评价模型,以新疆作为研究区,基于DPSI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超效率DEA测算2013—2018年新疆旅游生态安全指数,并使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新疆旅游生态安全的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研究期内,新疆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数时间上经历"先升后降再升"的"N"型演变,空间上则呈现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点状分布特征,各区域间相关性不强。研究丰富了旅游生态安全理论并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