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96)
- 2023(14564)
- 2022(12556)
- 2021(11815)
- 2020(9729)
- 2019(22043)
- 2018(22099)
- 2017(42375)
- 2016(22981)
- 2015(25771)
- 2014(25046)
- 2013(24848)
- 2012(22583)
- 2011(20483)
- 2010(20510)
- 2009(18832)
- 2008(18249)
- 2007(16361)
- 2006(14492)
- 2005(12409)
- 学科
- 济(92670)
- 经济(92575)
- 业(76087)
- 管理(65912)
- 企(54554)
- 企业(54554)
- 农(50930)
- 方法(38872)
- 农业(33971)
- 数学(33012)
- 数学方法(32673)
- 业经(27392)
- 中国(25023)
- 技术(20786)
- 财(20547)
- 地方(19740)
- 学(18812)
- 制(17995)
- 贸(15367)
- 贸易(15356)
- 理论(15211)
- 易(14937)
- 策(14436)
- 发(14073)
- 银(13771)
- 和(13755)
- 银行(13720)
- 环境(13399)
- 划(13355)
- 技术管理(13180)
- 机构
- 学院(322342)
- 大学(319669)
- 管理(133852)
- 济(130251)
- 经济(127564)
- 理学(116812)
- 理学院(115636)
- 管理学(113902)
- 管理学院(113322)
- 研究(105337)
- 中国(79979)
- 农(68655)
- 京(67361)
- 科学(65295)
- 财(54860)
- 业大(54251)
- 农业(52410)
- 所(51924)
- 中心(48916)
- 江(47434)
- 研究所(47384)
- 财经(44244)
- 范(42067)
- 北京(41789)
- 师范(41724)
- 经(40449)
- 州(38205)
- 院(37441)
- 经济学(37218)
- 经济管理(36984)
- 基金
- 项目(224559)
- 科学(177955)
- 研究(167835)
- 基金(162863)
- 家(141154)
- 国家(139844)
- 科学基金(121240)
- 社会(106746)
- 社会科(100800)
- 社会科学(100774)
- 省(89407)
- 基金项目(87527)
- 自然(77509)
- 自然科(75710)
- 自然科学(75695)
- 教育(74960)
- 自然科学基金(74364)
- 划(73380)
- 编号(69670)
- 资助(64696)
- 成果(55402)
- 创(50588)
- 部(49215)
- 重点(49138)
- 发(48819)
- 创新(46520)
- 课题(46444)
- 国家社会(43613)
- 教育部(41956)
- 人文(41876)
- 期刊
- 济(147721)
- 经济(147721)
- 研究(91804)
- 农(70975)
- 中国(66341)
- 学报(50312)
- 农业(48421)
- 科学(48397)
- 管理(47359)
- 大学(39319)
- 财(38937)
- 学学(37203)
- 教育(35417)
- 业经(30414)
- 技术(28381)
- 融(28254)
- 金融(28254)
- 业(23322)
- 财经(20527)
- 经济研究(20484)
- 问题(20151)
- 科技(18316)
- 经(17509)
- 技术经济(17124)
- 版(17113)
- 图书(16247)
- 现代(15502)
- 理论(15429)
- 农业经济(15327)
- 农村(15097)
共检索到4697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艺珮 兰勇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仍以农户分散生产为主,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劳务输出等形式向城市流动,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和乡村经济发展的萎缩。发展农村新型生产经营组织,有助于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在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现状。
关键词:
生产经营 组织创新 劳动力 就地转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宾 马九杰
采用湖北省和重庆市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基于农户视角研究了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的影响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劳动力供给形势趋紧的情况下,劳动力输出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对发生了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但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当前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明显大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存在替代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军
苏北地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沉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方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异地转移带来了诸如社会治安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许多社会问题,所以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同时,随着苏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志成
就地转移: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策于志成到本世纪末,我国农村能否实现小康目标,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就此问题结合山西省运城地区的实际情况谈些浅见。(一)挖掘农村内部潜力,依靠自己“就地消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现...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梁彩兴 刘冬蕾 赵卫红
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比较重,解决好农民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成为战略发展重中之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和背景下,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对于加快河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河北省的抽样调查数据,科学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进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就地转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国英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也会带来城市许多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海军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移 农村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钱永坤
文章将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行为分为边在家务农边寻找异地工作和先转移到异地再寻找工作两种方式,结果发现托达罗模型只能解释第二种方式,而实际调查证实中国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主要采取第一种方式。作者建立了采用这两种方式进行异地转移的条件及如何在这两种方式之间进行选择的模型,分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大量选择在家寻找工作模式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异地转移 搜寻 保留工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唐超 罗明忠 张苇锟
本文基于"产权界定方式——分工——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分析线索,利用广东省阳山县和新丰县2232户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和OLS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分工调节下农地整合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并运用倾向匹配得分模型(PSM)进行内生性检验。结果发现,整合确权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农地整合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正向激励。因此,发挥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既要考虑确权进度,也要关注确权方式,注重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以此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进程。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朋波 靳秀娟 谷慧敏
以旅游民宿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和"现实困境"为框架,系统梳理了现有研究文献及其主要观点。结果表明:(1)民宿业就业包容性好、就业门槛低、产业关联度高、劳动力转移难度小等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有效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用工成本低、地缘优势、家乡情结等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满足民宿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及其成本控制;(2)当前民宿业发展中存在的外来资本主导、政府政策不到位、季节性用工需求、产品同质化且品质较低等现实问题,导致其无法很好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失衡、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等特点,决定了其难以促进民宿业的长远发展;(3)经营或参与民宿业的当地农民、外来的民宿项目投资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应从不同方面做出努力,来促进民宿业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良性互动。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朋波 靳秀娟 谷慧敏
以旅游民宿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和"现实困境"为框架,系统梳理了现有研究文献及其主要观点。结果表明:(1)民宿业就业包容性好、就业门槛低、产业关联度高、劳动力转移难度小等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有效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用工成本低、地缘优势、家乡情结等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满足民宿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及其成本控制;(2)当前民宿业发展中存在的外来资本主导、政府政策不到位、季节性用工需求、产品同质化且品质较低等现实问题,导致其无法很好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光荣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工业化、现代化与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步骤。乡村旅游业作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重要方式,在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旅游民宿业近年来的兴盛更是推动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旅游民宿业是如何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这一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探索。然而目前现有研究更多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本文从四则农家乐式民宿的案例分析出发,对其中的影响机制和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发现,旅游民宿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行业属性要素、经济收益要素以及择业过程要素三个方面存在推动路径和制约路径两种影响机制。之后,本文对如何提升旅游民宿业的动力作用、降低其阻碍作用进行了讨论。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吕白羽
大湘西旅游资源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具有比较优势,其发展应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一方面,要创新乡村旅游,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协作、企业经营、农户加盟"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扩大农村的就业机会,探索乡村旅游与劳动力就地转移互动的发展模式,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劳动力就地转移 大湘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孟令国
我国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职业流动和身份转换的背离 ,这种转移方式弱化了农村居民向城市迁徙的动力 ,减缓了各种资源的集聚过程 ,在客观上具有明显的反城市化效应。当前 ,政府应当致力于清除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创造一个平等的择业和创业环境 ,鼓励农民向城市永久性迁移 ,从而积极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转移 城市化 政府角色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丁毅 徐秀英
基于浙江省龙游县5个行政村115户农户268块竹林地投入产出数据,采用DEA模型对竹林生产效率进行测度,运用Tob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分析劳动力转移对竹林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竹林地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470、0.560及0.842,竹林地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劳均非农就业时间、劳动力转移类型的复合性、竹林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及户主年龄对竹林地生产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竹林地总块数对竹林地生产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提出改善竹林投入、提高生产效率的相关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