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14)
2023(7119)
2022(5706)
2021(5353)
2020(4068)
2019(9313)
2018(8950)
2017(17534)
2016(9609)
2015(10616)
2014(10564)
2013(10834)
2012(10043)
2011(9390)
2010(9726)
2009(9378)
2008(9378)
2007(9092)
2006(8344)
2005(7562)
作者
(28259)
(24081)
(23853)
(22544)
(15037)
(11622)
(10545)
(9280)
(9163)
(8426)
(8333)
(8118)
(7531)
(7396)
(7339)
(7330)
(7037)
(6740)
(6712)
(6611)
(5896)
(5872)
(5869)
(5857)
(5483)
(5421)
(5235)
(5037)
(4865)
(4732)
学科
(51360)
经济(51304)
(48586)
(33063)
农业(32245)
管理(19798)
中国(17446)
业经(16907)
方法(14595)
数学(12890)
数学方法(12838)
地方(12657)
农业经济(12336)
(11846)
企业(11846)
(11203)
(11090)
(9471)
劳动(9453)
(9415)
农村(9385)
发展(9272)
(9251)
土地(8204)
(8012)
(7739)
金融(7738)
(7680)
(7665)
(7602)
机构
学院(151134)
大学(147220)
(68626)
经济(67142)
管理(56430)
研究(52851)
理学(47751)
理学院(47233)
管理学(46649)
管理学院(46358)
(44273)
中国(43730)
农业(33108)
(30939)
(29742)
科学(29531)
业大(26753)
(26241)
中心(25268)
(23968)
财经(23317)
研究所(23109)
(21255)
师范(21164)
(21153)
经济学(20958)
农业大学(20215)
北京(19120)
(19098)
经济学院(18863)
基金
项目(93304)
科学(74760)
研究(72091)
基金(69143)
(58964)
国家(58314)
科学基金(50580)
社会(49283)
社会科(46249)
社会科学(46234)
基金项目(37083)
(36156)
教育(30205)
编号(30144)
自然(29606)
(29306)
自然科(28935)
自然科学(28932)
自然科学基金(28415)
(27159)
资助(26273)
成果(24077)
(21825)
(21303)
国家社会(20870)
重点(19964)
课题(19838)
(19056)
(18648)
(18520)
期刊
(88803)
经济(88803)
(52209)
研究(49198)
农业(35186)
中国(34265)
科学(22383)
学报(22248)
(21364)
金融(21364)
(21054)
业经(20877)
大学(18577)
学学(17907)
管理(15592)
问题(15074)
(14935)
农业经济(14481)
农村(14190)
(14190)
财经(13074)
教育(11437)
(11268)
世界(10487)
技术(10404)
经济研究(10289)
(10171)
经济问题(9829)
社会(9406)
农村经济(9260)
共检索到2400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费思兰  
中国自80年代早期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工作流动性的增加,劳动市场的二元结构开始解体。虽然这种变化不可逆转,但是一些阻碍社会性或职业性流动的障碍仍然存在。尽管迁移到大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但是他们却要受一定的限制,只能从事当地劳动力所不愿从事的工作或从事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指定的工作。这不可避免地制造出一个社会性的"移民下等阶级"。本文试图阐示在蓬勃成长的劳动市场中,农村移民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是被"指定"的,他们对工作的选择到底是对市场力量的反映还是政府干预的结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志彬  徐玉龙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其仁  
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周其仁一、就业机会:发展战略、体制和政策取向(一)发展策略、体制选择和农村就业农民的就业机会首先并不是由他们本人的就业意愿和劳动技能所能决定的。国家的经济发展策略和经济体制选择,外生地决定着农民就业空间的容...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彭小辉  张碧超  史清华  
本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3—2013年村级数据,运用固定效应的面板Tobit模型,在控制了时间、个体固定效应和其他变量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离婚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都会显著提高农村离婚率,但与劳动力流入相比,流出对离婚率的影响更明显;从流动方向和区域视角看,劳动力流出对内陆地区农村离婚率的影响更明显,而劳动力流入对沿海地区农村离婚率的影响更明显。同时,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家庭孩子数量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离婚率。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农村离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随着劳动力流入的逐年增加,其对农村离婚率的影响不容忽视,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应引起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徐增文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徐增文“民工潮”的主流无疑代表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反映了人口城市化、工业化的客观趋势。但是,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其迅猛之势不可能不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的经济结果。按照地区要素流动理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白南生  李靖  
文章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从横向看,中国城市化率还偏低;从纵向看,中国城市化低于工业化的偏差正在扭转;从结构看,劳动力仍较多地聚集于农业生产,是资源配置的最大错位。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最大特点是在打破城乡要素分割的基础上实现的。但由于受到就业、生活、交往等多个层面的社会排斥,大多数农村流动劳动力未能实现稳定定居,处于"半城市化"阶段,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统筹城乡成为公平发展的要求,这些都给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亦扬  张文武  
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和177个城市匹配的微观数据,从异质性视角对城市规模、政策筛选如何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具体表现为,城市规模每增加1%,农村劳动力流入的概率增加0.21%~0.59%。但上述效应具有政策筛选异质性,明确的劳动力政策有利于吸引高技能农村劳动力,模糊性的政策则更有利于低技能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规模与政策筛选对农村劳动力流入的作用在不同地区表现各异,在东中部地区显示为对农村劳动力流入的促进作用,但在西部地区则不利于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入。研究结论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重战略背景下优化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设计提供了证据支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亦扬  张文武  
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和177个城市匹配的微观数据,从异质性视角对城市规模、政策筛选如何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具体表现为,城市规模每增加1%,农村劳动力流入的概率增加0.21%~0.59%。但上述效应具有政策筛选异质性,明确的劳动力政策有利于吸引高技能农村劳动力,模糊性的政策则更有利于低技能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规模与政策筛选对农村劳动力流入的作用在不同地区表现各异,在东中部地区显示为对农村劳动力流入的促进作用,但在西部地区则不利于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入。研究结论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重战略背景下优化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设计提供了证据支撑。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腊娥  
进入90 年代,苏南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针对劳动力的供求矛盾问题,提出了缓解劳动力就业的可供选择的三大战略措施。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守身  
论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李守身劳动力流动问题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资本主义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推广了机器的使用,从而使工资超过一般水平,吸引雇佣工人从不发达国家逐渐外流,推毁了劳动力流动的农奴制的、行会制的、地主的和宗教的障碍。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开创了...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荣清  王静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劳动统计制度和相关的劳动统计体系,它在我国现行的劳动力配置和就业的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现有的劳动统计尚存在着一些与劳动力市场不相适应的地方,它表现在:(1)劳动力市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芝倩  
中国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是资源重新配置的方式之一,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中国城乡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概括为人力资本型分割和户籍型分割,分析了在分割的市场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过程,并构造了以劳动力流动率为因变量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全面地解释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程度、城镇部门和农村部门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前期的城乡劳动力比以及以工资率为中介的两部门相关变量。但是,本文的研究结果不支持通过提高城乡工资率差来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可行的措施应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减轻、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土地城镇化和土地流转制度的改进等方面。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郝团虎  姚慧琴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