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862)
2023(19999)
2022(17245)
2021(15942)
2020(13587)
2019(31204)
2018(30921)
2017(58807)
2016(32444)
2015(36597)
2014(36689)
2013(36215)
2012(33413)
2011(30274)
2010(30236)
2009(28027)
2008(27756)
2007(25014)
2006(21813)
2005(18854)
作者
(98649)
(82846)
(82226)
(78225)
(52287)
(39888)
(37345)
(32579)
(31284)
(29504)
(28039)
(27973)
(26294)
(25877)
(25624)
(25621)
(25460)
(24366)
(23841)
(23668)
(20928)
(20306)
(20226)
(18990)
(18676)
(18601)
(18352)
(18306)
(16922)
(16742)
学科
(130580)
经济(130432)
(90817)
管理(87960)
(68446)
企业(68446)
方法(60295)
(53093)
数学(52820)
数学方法(52099)
农业(35014)
中国(32526)
业经(32201)
(32136)
(30640)
地方(26855)
(23896)
贸易(23891)
(23723)
(23175)
理论(20494)
(20167)
财务(20086)
财务管理(20040)
技术(19858)
环境(19519)
(19034)
(19032)
企业财务(18947)
银行(18940)
机构
学院(469703)
大学(469250)
(180376)
管理(179807)
经济(176407)
研究(158470)
理学(156812)
理学院(154953)
管理学(151724)
管理学院(150888)
中国(116925)
科学(105357)
(102057)
(99622)
(82396)
业大(81912)
农业(79811)
(79655)
研究所(75888)
中心(73891)
(69841)
财经(64723)
(62531)
北京(61883)
师范(61775)
(58989)
(56431)
(56353)
经济学(53512)
农业大学(50936)
基金
项目(327343)
科学(254060)
基金(235296)
研究(230107)
(209025)
国家(207250)
科学基金(175225)
社会(142548)
社会科(134672)
社会科学(134631)
(130004)
基金项目(125319)
自然(117542)
自然科(114789)
自然科学(114746)
自然科学基金(112674)
(109818)
教育(105691)
资助(97012)
编号(93646)
成果(75338)
重点(73938)
(70690)
(69806)
(67200)
课题(64637)
科研(63704)
创新(62854)
计划(62685)
大学(59779)
期刊
(195598)
经济(195598)
研究(127704)
(98253)
学报(88503)
中国(86223)
科学(76548)
农业(66593)
大学(65318)
学学(62146)
管理(59875)
(59792)
教育(47663)
(39556)
金融(39556)
技术(39045)
业经(37093)
(32580)
财经(30436)
经济研究(29420)
问题(27096)
(26933)
(25992)
业大(24711)
科技(23800)
图书(23761)
技术经济(22212)
统计(21737)
资源(21388)
理论(21384)
共检索到6725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红升  靳小怡  
利用2013年深圳市流动儿童调查数据,分析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现状,揭示"纽带联结"和社会距离对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城市人身份认同度和本地人身份认同度均比较低,存在身份认同模糊问题,制度性身份认同危机更为严重;"城市纽带联结"中家庭有无深圳房产和本地方言掌握程度,"乡村纽带联结"中老家生活时长,以及社会距离是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城市纽带联结"中家庭有无深圳房产、本地方言掌握程度和深圳生活时长,以及社会距离是流动儿童地域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乡城纽带联结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影响可谓异同兼具,不同的社会距离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均有不同的显著影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袁晓娇  方晓义  刘杨  蔺秀云  邓林园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从城市认同与老家认同两方面考察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与城市适应的关系,及其在教育安置方式与城市适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大多属于同化和分离模式;(2)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及适应模式在性别、家庭经济地位、来京时间、教育安置方式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3)城市认同对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均有正向预测作用,老家认同仅对社会文化适应有负向预测作用;(4)城市认同在教育安置方式与社会文化适应、心理适应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而老家认同仅在社会文化适应上起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蔺秀云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和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北京认同度高、倾向与老家孩子比较、自我肯定;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老家认同度高、倾向与北京孩子比较、自我否定。相关分析、均值检验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中的北京归类、北京认同、自我肯定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老家认同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控制了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认同仍然对城市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肖晓楠  韩西丽  
城中村是我国当代城市中典型的低收入群体聚集区,其中儿童成长环境问题突出,普遍缺乏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空间,但目前国内针对低收入住区儿童体力活动机会的研究十分缺乏。本文以深圳市城中村为例,基于行为注记法和访谈式问卷法分别获取1754位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空间分布特征和37位儿童偏好的活动地点及原因数据,利用GIS和SPSS分析城中村建成环境对于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城中村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场地宽敞、店铺密度高、有可玩设施等特征的区域;(2)城中村过高的建筑密度对大龄儿童(7~12岁)进行户外体力活动有负面影响,而有可玩的设施是吸引大龄儿童进行户外体力活动的关键因子;(3)城中村建筑底层的经营性功能有利于增加低龄儿童(0~6岁)进行户外体力活动的机会;(4)可利用的座椅包括公共座椅和居民自发在街道上摆放的座椅对城中村儿童进行户外体力活动有积极影响。塑造城中村美好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包括由政府、村集体及村民、外来暂住人群和商户等共同协作,利用现有废弃宅基地创造更多的儿童活动空间、增加可玩的公共艺术装置和座椅、增加户外空间中的花草种植和立体绿化等,都将有助于增加儿童的户外体力活动机会,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对促进城市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佳哲   生沁霖   姚继军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且呈现低龄化倾向,精准防治城市小学流动儿童的校园欺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大规模省级监测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和泛精确匹配模型等讨论了城市小学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结果显示:相较于本地儿童,城市小学流动儿童更容易遭受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城市小学生遭受各类校园欺凌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相较于本地儿童,师生关系对城市小学流动儿童遭受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的负向影响更大,亲子关系对城市小学流动儿童遭受关系欺凌的负向影响更大。由此,建议城市小学教师尤其班主任要更加关注流动儿童,与其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流动儿童家长也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构建亲密的亲子关系,减少流动儿童遭受各类校园欺凌尤其言语和关系欺凌的风险。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佳洁  李楠  罗浪  
基于江西320名5~12岁学龄期儿童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实证分析农村儿童零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祖父母和母亲是购买儿童零食的主要成员,20.3%的儿童自己购买零食。儿童选择购买渠道具有随意性,易于在安全问题高发的小卖部或路边摊购买零食。儿童频繁消费的零食排名前五位是饮料、蛋糕/派类、糖果、乳制品和火腿肠类。家长对零食的喜好、父亲文化程度、儿童年龄和儿童是否自己购买显著正向影响儿童频繁食用零食,家长对零食安全的满意度和对"三高"食品的限制程度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文章利用2006年以来在北京市某区开展的三轮"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跟踪调查"的数据,描述了总样本和跟踪样本的心理状况及其发展过程,并予以简单讨论。结论认为:尽管本地儿童、公立流动儿童和流动儿童在三轮调查中一致性地表现出改善的趋势,但是公立流动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抑郁感始终强于本地儿童;公立流动儿童与本地常住儿童有着相同的心理状况及其发展轨迹;流动儿童不仅具有不同的发展过程,而且归因于社会不公的流动儿童的抑郁感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两个方面尤其应该引起广泛而足够的重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巫锡炜  
文章根据2006年11月在北京市某区进行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跟踪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探索性分析影响本地儿童、公立流动儿童、以及流动儿童在学业成绩上差异的主要因素;并讨论流动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结果表明,三类儿童在学业成绩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尽管影响儿童学业成绩的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自身的各种特征及其家庭背景,特别是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但是学校特征如学校平均SES和班级规模等将通过儿童自身及家庭的特征,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改变儿童特征对于学业成绩的作用强度。这意味着教育资源在学校之间的不均匀分配也会成为社会不平等的一种生产机制。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谢勇  
本文从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角度出发,对影响流动儿童教育融合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南京、苏州、杭州和绍兴等四个城市的调研显示:流动儿童在课堂回答问题、获得表扬和遭到批评等主要教育过程方面总体上弱于城市儿童,并且存在着一定的两极分化现象;在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学习成绩等教育结果方面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儿童。进一步地计量检验发现,流动女童比男童更容易融入城市教育,来到城市的时长与流动儿童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城市融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就读于城市儿童为主的学校对流动儿童教育过程的融合产生了显著的负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郑友富  俞国良  
用自编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调查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527名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人格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矛盾直接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与城市的融合。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应关心流动儿童的成长,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使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谷宏伟  吴华倩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就业。父母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儿童义务教育的影响成为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也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的数据,使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就父母外出务工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教育质量的影响展开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父亲从事非农业工作会对子女的义务教育有正的影响,而母亲外出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谷宏伟  吴华倩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就业。父母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儿童义务教育的影响成为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也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的数据,使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就父母外出务工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教育质量的影响展开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父亲从事非农业工作会对子女的义务教育有正的影响,而母亲外出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舟航  王晓兵  罗仁福  张林秀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的快速增加,农村流动家庭面临着将子女留在农村公立学校就读,或是把子女带到务工所在城市公立学校或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艰难选择。文章使用作者调查的在上海打工子弟学校上学的安徽籍学生和安徽籍学生户籍所在地农村公立学校上学的儿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估计不同类型学校就读学生之间的数学成绩差距并分析造成差距的原因。研究发现,安徽农村小学学生的数学成绩要远好于安徽籍在上海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学生,学生个人和家庭特征只能解释小部分数学成绩差距,学校设施、班主任质量才是造成学生差距的最关键因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菊华  段成荣  
本文使用2000年人口普查0.95‰数据,比较农村地区11~14岁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的教育机会(定义为是否在学)。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偏高,但流动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降低;(2)与母亲一起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得到改善,但与父亲一起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降低;独自流动和与父母一起流动儿童教育机会受到不利影响,但与母亲一起流动儿童教育机会与其他儿童无显著差异;(3)女童教育机会明显低于男孩,但儿童类型对教育机会的作用不因性别而异。模型分析结果具有多方面的政策启示意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银小兰  朱翠英  王东方  
基于1 686名农村儿童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家庭和学校教育生态环境与农村儿童心理资本相关性及影响农村儿童心理资本的因素,结果表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普遍高于留守儿童;留守农村、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等家庭教育生态环境以及学校硬环境和软环境与农村儿童心理资本总分存在显著相关;家庭经济状况、学校硬环境和软环境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儿童心理资本,留守农村则对农村儿童心理资本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