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21)
2023(8265)
2022(6755)
2021(6696)
2020(5237)
2019(11707)
2018(11578)
2017(21603)
2016(12016)
2015(13403)
2014(13631)
2013(13322)
2012(12801)
2011(11572)
2010(12183)
2009(11781)
2008(12167)
2007(11544)
2006(10505)
2005(9773)
作者
(34952)
(29962)
(29298)
(28175)
(18332)
(14532)
(13111)
(11551)
(11249)
(10623)
(10094)
(9966)
(9304)
(9260)
(9189)
(8780)
(8583)
(8581)
(8508)
(8311)
(7528)
(7318)
(7263)
(6975)
(6739)
(6665)
(6641)
(6489)
(6198)
(5986)
学科
(53669)
经济(53593)
(48936)
(42562)
农业(32731)
管理(30670)
(22767)
企业(22767)
业经(19272)
方法(16355)
中国(15216)
(14062)
数学(12826)
(12560)
数学方法(12510)
农业经济(12418)
地方(11236)
(11172)
(11067)
(10546)
(9867)
(9508)
发展(9497)
农村(9488)
(9474)
理论(9460)
(8854)
银行(8847)
(8481)
(8477)
机构
学院(179719)
大学(175857)
(73548)
经济(71806)
管理(67159)
研究(62320)
理学(56655)
理学院(56082)
管理学(54998)
管理学院(54687)
中国(51759)
(49613)
(37845)
农业(37248)
科学(36575)
(35151)
(32016)
业大(31598)
中心(30192)
(29562)
研究所(28050)
财经(26094)
(25313)
师范(25149)
北京(24069)
(23490)
(23477)
农业大学(22845)
(22260)
(21059)
基金
项目(108100)
科学(84820)
研究(84696)
基金(76807)
(65936)
国家(65130)
科学基金(55270)
社会(53637)
社会科(50003)
社会科学(49989)
(43341)
基金项目(39868)
教育(37932)
编号(37185)
(34920)
自然(32925)
自然科(32122)
自然科学(32117)
成果(31727)
自然科学基金(31547)
资助(30541)
(28927)
课题(25101)
(24414)
(24332)
重点(24059)
(22576)
(22023)
(21705)
国家社会(21656)
期刊
(100406)
经济(100406)
(57327)
研究(55900)
中国(44380)
农业(38754)
学报(28218)
(27176)
科学(26516)
教育(23433)
大学(23106)
管理(22148)
学学(21777)
业经(21758)
(21642)
金融(21642)
(17018)
技术(15486)
农业经济(14818)
农村(14584)
(14584)
问题(14023)
财经(13258)
(12497)
经济研究(11476)
(11473)
世界(11251)
社会(10351)
经济问题(10223)
农村经济(9493)
共检索到2942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耀锋  
随着项目制对我国农村治理的影响力渐增,"项目进村"如何有效激发农村治理活力成为农村治理创新的关键。相关研究聚焦于政府视角和宏观层面,对村庄回应还少有关注。村庄回应包括交相作用的三个层面:对自身利益诉求和资源的感知,对外来行动主体之诉求和影响的评判与认同,互动方式的选择与社会行动的实现。基于不同类型项目的调研发现,三个层面各有其特点且存在不少现实问题,村庄回应水平及效能的低下使"项目进村"意外效应不断,难以达到预期政策目标。以村庄回应为理论视角和实践面向,有利于探明"项目进村"的实践逻辑与问题成因。只有优化村庄回应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支农资源的积极作用以及"项目进村"对农村治理活力的撬动效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龙  
村干部在村庄治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在实践中村干部行为却出现了日益权变的趋向。通过对S省J县7个村庄的项目进村的案例比较研究发现:村庄资源禀赋与公众参与是影响和塑造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关键变量。项目进村中,村干部角色在国家"代理人"与村庄"当家人"的制度角色定位中出现了变异或偏移,呈现出"撞钟型""横暴型""分利型""协调型"干部四种行为类型,村庄治理也由此呈现为"沉默秩序""普力夺秩序""谋利秩序"和"多元治理秩序"四种治理型态。新时代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对村干部角色具有纠偏和规制效应,促使村干部角色回归其应然位置,促进乡村多元有序治理和良善秩序的生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淼  黄倩  
农村水利是保证农业健康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农村水利的脆弱性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认为,农村水利系统具有多户共用性、建设管理投入大以及毁损累积性的性质,这些性质决定了水利在治理上需要明确各方权责,维护农民之间的公平,在投入上应采取农民可承受和常态化的水利管理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水利的账户基金制治理模式,即从水利账户系统、账户基金来源、使用分配、制度建设、管理监督等方面来确保水利账户基金制度的运行,最终保证农村水利的健康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锡文  
本文结合我国现行农村政策和发展实践,分别讨论了农村政策、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乡村治理结构、重要农产品的国家战略等问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杜胜利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组织分化现象日益明显,农村组织分化对村庄治理与和谐村庄建设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必须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鼓励、规范和引导农村组织充分合理分化,打击各种非法组织等对策,发挥农村组织分化对村庄治理与和谐村庄建设的积极影响,抑制其消极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祖佩  
本文是建立在广泛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总结性研究。根据项目进村的不同方式,本文将承接项目的村庄划分为接受型、争取型和捆绑型三种类型,进而探讨了项目进村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项目进村实现了乡村治理的重构,且在不同类型的村庄中,乡村治理重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比较三类村庄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以分利秩序作为当前项目进村背景下乡村治理—般逻辑和乡村政治社会样态的总结。分利秩序以"权力"为主导,以"去政治化"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去目标化"为基本后果。后税费时期乡村两级组织强制性权力与基础性权力的错位和功能失调,是理解分利秩序得以形成的深层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卢毓俊  
通过分析得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各级地方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完善之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矛盾、村庄内部分整治情况不尽如人意、农村"一事一议"工作开展困难重重,并在此基础上继而阐释其深层原因。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杜胜利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日益分化,不断扩大的村庄差距造成了社会流动失序,加深了村庄间隔阂,增大了社会风险,致使村庄治理面临巨大困境,必须从国家宏观引导分化程度、村庄内部创新治理机制、探索多样化村庄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农村社区分化背景下的村庄治理路径选择。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海员  陈东平  
本文利用一组实地调查数据,计量分析了目前村庄民主化治理对公共品供给数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村集体经济水平的提高,选举的规范程度对公共品供给数量的正向影响会得到强化;选举的激烈程度对于公共品供给数量具有"倒U型"影响。需要注意的是,选举对公共品供给数量的影响机制,一定程度上表达的是村庄之间对政府资源的争夺,所以,选举主要影响了资源在村庄之间的配置而非资源总量的增加。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成   王佃利  
面对严峻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难题,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手段向农村输入资源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这一价值不应局限于兜底保障功能,更要从激励视角促发村庄养老服务供给自主治理的活力。运用扎根理论,在对山西省日间照料中心的研究中发现,政府以垂直激励来激发村庄治理进而推进村庄养老服务的生产,其中激励感知为差异化的传导中介。整体而言,从激励理论视角揭示了这一情境中的“前台-后台”作用机制。垂直激励为村庄治理开启了引擎,并键入了制度生成,但也存在难以触达村域治理主体心理层面与激励感知窄化两重约束。因此,应当注重通过垂直激励引导村庄内生激励生成而非仅仅作用于激励感知层面,注重对村庄能人认知观念和村级党组织进行非物质激励的构建,以及开发整体性的差异化激励策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农村组织的公共性、内生性与村庄治理相关联,公共性高,则治理动力强,内生性大,则治理能力强,进而村庄治理绩效更好。农村传统组织具有天然的内生性优势,促进其现代公共性生长能够缓解村庄治理的组织联结困境,促进村庄有效治理。通过对广东梅州地区和江西赣州地区两个村庄的研究表明,农村传统组织的公共性生长表现为服务领域从传统事务到公共事务的扩大、服务范围从血缘性内群体到村庄治理单元的扩张、合作传统对村民的内生性再组织。而促进公共性生长的条件包括:组织的内生动力、行政性主体的外部引导以及丰富的传统治理资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农村组织的公共性、内生性与村庄治理相关联,公共性高,则治理动力强,内生性大,则治理能力强,进而村庄治理绩效更好。农村传统组织具有天然的内生性优势,促进其现代公共性生长能够缓解村庄治理的组织联结困境,促进村庄有效治理。通过对广东梅州地区和江西赣州地区两个村庄的研究表明,农村传统组织的公共性生长表现为服务领域从传统事务到公共事务的扩大、服务范围从血缘性内群体到村庄治理单元的扩张、合作传统对村民的内生性再组织。而促进公共性生长的条件包括:组织的内生动力、行政性主体的外部引导以及丰富的传统治理资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杜胜利  杨国玉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利益分化日益明显。农村利益分化是农村社会成熟和进步的标志,但是,农村利益过速分化、过度分化以及持续分化不可避免地会加大村庄治理难度,使村庄治理面临严峻挑战。鉴于此,必须加大社会改革力度,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对相关法律和制度不断进行完善,解决农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不断完善和创新村庄治理模式,以实现农村社会的科学治理与和谐稳定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增付  
对闽、赣、湘三地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探讨土地流转背景下新土地精英阶层的形成机制和村庄治理参与行为。分析发现: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的集中,规模经营主体的身份符号和对占有资源的策略化利用,村组织衰落和土地流转后村庄常住人口的减少等因素,推动了新土地精英阶层的崛起。新土地精英具有参与村庄治理的历史必然性和主观需求性。但应当注意,新土地精英的崛起和村庄治理参与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需从加强规制入手,既发挥新土地精英作为治理主体的功能,又要避免其对村庄公共资源的攫取,以有效解决或缓解农村社会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为径  
2000年后,社会学界关于"农民市民化"主题的研究日益丰富,学者们主要致力于回应两大问题:其一,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关切为何;其二,农民市民化进路何在。文章通过对广东广州城郊K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成果调查与文件梳理,试图窥探村庄规划如何通过达标机制、生成机制、发展机制有效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市民化进程,以及其特征与局限性,并由此回应上述两大问题,论证新型现代性、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市化"对当前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