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34)
2023(9305)
2022(7601)
2021(7025)
2020(5643)
2019(12624)
2018(12081)
2017(23364)
2016(12444)
2015(13742)
2014(13591)
2013(13619)
2012(12741)
2011(11816)
2010(12285)
2009(11821)
2008(10852)
2007(9925)
2006(9118)
2005(8124)
作者
(36140)
(31123)
(30404)
(28742)
(18975)
(14773)
(13690)
(11844)
(11737)
(10796)
(10616)
(10355)
(9639)
(9617)
(9541)
(9290)
(8865)
(8825)
(8722)
(8651)
(7779)
(7603)
(7523)
(7365)
(7079)
(6896)
(6680)
(6669)
(6297)
(6277)
学科
(61830)
经济(61775)
(49129)
(42939)
农业(32966)
管理(27914)
(25503)
金融(25501)
(22957)
银行(22937)
(22334)
中国(21703)
(21642)
企业(21642)
方法(20091)
地方(19780)
业经(18871)
数学(18123)
数学方法(17977)
(14531)
(12910)
农业经济(12560)
(11421)
中国金融(11001)
(10673)
(10111)
(9681)
贸易(9672)
发展(9543)
(9526)
机构
学院(184374)
大学(178449)
(79874)
经济(78289)
管理(68004)
研究(65073)
理学(59223)
理学院(58519)
管理学(57467)
管理学院(57159)
中国(56875)
(52882)
农业(40110)
科学(39699)
(36196)
(34132)
业大(33640)
(33440)
中心(32516)
研究所(30521)
(28271)
财经(27304)
(25000)
(24863)
师范(24799)
农业大学(24351)
经济学(24341)
(23107)
经济学院(22144)
(22010)
基金
项目(123957)
科学(98585)
研究(93002)
基金(90363)
(78658)
国家(77866)
科学基金(66373)
社会(61454)
社会科(57903)
社会科学(57889)
(50237)
基金项目(48467)
(40753)
自然(40420)
教育(39939)
自然科(39453)
自然科学(39441)
自然科学基金(38762)
编号(38576)
资助(35291)
(31067)
成果(30615)
(29818)
重点(28104)
(27448)
(26019)
课题(26009)
国家社会(25748)
发展(24646)
创新(24319)
期刊
(94887)
经济(94887)
(59400)
研究(51581)
农业(39945)
中国(38512)
(34706)
金融(34706)
学报(29828)
科学(29219)
大学(23531)
(22958)
学学(22868)
业经(22222)
管理(18882)
(17410)
农村(14791)
(14791)
农业经济(14617)
教育(14382)
问题(13670)
技术(13269)
财经(12932)
经济研究(12139)
(12000)
世界(11372)
(11019)
资源(10580)
经济问题(10241)
社会(9705)
共检索到2805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丹  王翌秋  沈晖  
正确认识农村金融市场中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关系是政府和决策当局进行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起点。基于江苏省1202户农户调查数据,首先考察了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市场下影响农户借贷匹配的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建立了两者的放贷选择线,由此阐述了不同政策反应下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相互关系的区域变动。本文认为,未来政府需要进一步放宽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创新信贷产品与服务,完善农村产权抵押与担保制度,统筹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合作,构建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丹  王翌秋  沈晖  
正确认识农村金融市场中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关系是政府和决策当局进行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起点。基于江苏省1202户农户调查数据,首先考察了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市场下影响农户借贷匹配的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建立了两者的放贷选择线,由此阐述了不同政策反应下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相互关系的区域变动。本文认为,未来政府需要进一步放宽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创新信贷产品与服务,完善农村产权抵押与担保制度,统筹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合作,构建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鲁钊阳  李树  
文章以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发展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为基础,以我国31个省级单位1998-2012年的数据为例,实证检验了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且两者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互补效应明显。同时还发现:区域的财政支出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区域人均消费实力均会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而区域对外开放水平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则并不显著。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柯畅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同时存在农村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两者存在着相互博弈的关系。在新时代下,为了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农村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有必要加强合作,在博弈的过程中寻求稳定的合作模式,从而满足双方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从当前农村金融环境下农村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发展状况入手,指出在博弈过程中的两者稳定合作的基础条件,阐明了合作机理与合作模式,为促进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永平  
本文对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在市场进入方面进行了比较,包括两者的进入方式、进入过程、进入后绩效以及进入动因等。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市场进入方面各具特点,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不可能完全替代非正规金融组织在农村的作用,应放松对适度规模非正规金融组织市场进入的管制,引导规模扩大后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向正规金融机构方向发展,以增加当地资金供给、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官兵  
本文构造了一个“企业家——组织”框架来分析农村金融市场的替代与互补问题。本文认为: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面临着不同的制度结构。在不同的制度结构里,金融企业家以组织方式来实现其理性行为,因此就表现为不同市场里的不同组织行为和组织绩效。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沈红丽  李宁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两大资金供给主体,二者长期共存并相互影响,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演化博弈视角探讨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动态合作机制并对其演化路径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双方合作时达到帕累托最优均衡状态;选择合作策略的概率越大,选择该策略的时间也越短;创建良好的合作环境、创新双赢的合作模式、完善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能够减少合作投入成本、增大合作收益、避免单方面选择竞争,进而促进二者相互合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宗义  刘灿  刘亦文  
基于2003—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农村居民收入效应,同时采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不同收入水平下该效应的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存在空间极化现象,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农村正规金融对农村居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村居民增收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但是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进而说明农村非正规金融在缩小农村贫富差距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史小坤  
本文运用金融地理学理论,分析中国农村现实的社会发展环境和人文环境约束,指出农村二元金融模式脱离了中国农村现实的地理环境,无法解决中国农村的融资问题。在中国农村双重地理环境约束下研究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并结合实例提出适合中国农村地理环境约束的发展模式:以大型农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为中介的农村正规和非正规金融联合模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玉奎  冯乾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农村正规金融及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理论上,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间长期呈倒U型关系;实证上,综合农村正规金融及农村非正规金融相关指标,利用我国1980—2011年相关数据检验显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间符合库兹涅茨效应假说,但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间尚不满足倒U型关系,而更倾向正相关关系;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收入分配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上述结论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农村金融规模较小且效率较低,农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实际,因此二者关系应还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许月丽  李帅  刘志媛  周杭  Zhan Shurui  
本文基于"技术内生效应"的视角研究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替代性的影响。本文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农村正规金融利率调整的效应有三种,分别是直接名义收益效应、农户类型异质的借款人结构类型效应和正规金融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与监督问题的技术内生效应,这三种效应导致农村正规金融对非正规金融的替代呈倒"U"形关系。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替代性主要不是源于利率价格变动的名义收益效应,而是与信息不对称问题密切相关的借款人结构类型效应与技术内生效应。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考虑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的有效性,同时要考虑农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做好激励机制设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香梅  朱彩慧  
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垂直合作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可以提高农村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和农户的期望收益,约束垂直合作的核心变量是正规金融给非正规金融的贷款利率和贷款违约损失的分摊比例,二者此消彼长关系,协调好两者的比例可以实现垂直合作的激励相容。垂直合作模式在具体设计中,非正规金融的选择、激励相容的贷款合约、奖罚机制、利润分配机制及风险控制机制至关重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朝顺  程昆  程秀丽  
1.利率管制与农村非正规金融。中国的农村非正规金融之所以存在,更多的是因为政府选择金融抑制的结果,源于利率管制下的定向信贷配给以及政府在金融资源分配中的所有制偏向和制度歧视。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很难依靠有组织的银行信贷和股票发行抓住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使其对体制外资本市场有强烈的制度需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潘朝顺  程昆  程秀丽  
农村非正规金融部门的发展内生于农村地区,提供了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也为农户生产与生活的继续提供了资金保障,是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的一种对福利的帕累托改进,具有违约风险小、方便借款农户等特点。因此,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有利于市场化利率的形成、提高正规金融资金配置的效率以及金融部门提高服务质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曲小刚  李妹  
文章利用1978—2009年的统计数据,建立VAR模型研究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金融结构对农民收入有负向影响,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民收入几乎没有影响。农民收入对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金融结构没有影响,对农村金融效率有负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