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03)
2023(7016)
2022(5682)
2021(5400)
2020(4193)
2019(8984)
2018(8681)
2017(16583)
2016(8842)
2015(9434)
2014(8608)
2013(8454)
2012(7696)
2011(7125)
2010(7321)
2009(6959)
2008(7002)
2007(6519)
2006(5935)
2005(5083)
作者
(23091)
(20533)
(19567)
(18447)
(12035)
(9670)
(8573)
(7694)
(7553)
(6816)
(6814)
(6630)
(6217)
(6114)
(5976)
(5828)
(5827)
(5670)
(5524)
(5417)
(4873)
(4802)
(4743)
(4728)
(4552)
(4485)
(4425)
(4254)
(4067)
(4024)
学科
(48325)
(40160)
经济(40132)
(39175)
农业(32294)
管理(24089)
(18876)
企业(18876)
业经(17039)
技术(12580)
农业经济(12327)
土地(11035)
中国(10412)
(10227)
(10025)
(9529)
农村(9512)
地方(9454)
方法(9078)
技术管理(8559)
发展(8466)
(8460)
(8123)
数学(7720)
数学方法(7667)
(7310)
(7237)
建设(7122)
(7116)
收入(6740)
机构
学院(123149)
大学(115721)
(54021)
经济(53083)
管理(50441)
理学(43931)
理学院(43543)
(43217)
管理学(43031)
管理学院(42805)
研究(41341)
中国(34303)
农业(32278)
业大(25693)
科学(23820)
(23586)
(21377)
中心(20889)
农业大学(19944)
(19636)
(19513)
研究所(17590)
经济管理(17014)
财经(16569)
(15499)
师范(15427)
(15417)
(15404)
(15220)
(15138)
基金
项目(83799)
科学(67612)
研究(66238)
基金(60708)
(52413)
国家(51778)
科学基金(45047)
社会(44879)
社会科(42065)
社会科学(42051)
(35230)
基金项目(32881)
编号(28061)
教育(27236)
(27230)
(26883)
自然(25977)
自然科(25328)
自然科学(25324)
自然科学基金(24859)
成果(21321)
资助(21067)
(20763)
(20185)
创新(19574)
国家社会(18974)
(18800)
(18723)
课题(18282)
重点(18188)
期刊
(69209)
经济(69209)
(51958)
农业(35327)
研究(33213)
中国(32007)
业经(19727)
科学(19669)
学报(17687)
(15473)
大学(15094)
学学(14673)
管理(14526)
(14495)
金融(14495)
农业经济(14462)
(14453)
农村(13841)
(13841)
问题(10240)
教育(9991)
技术(9817)
(9264)
农村经济(9253)
世界(8625)
社会(8584)
经济问题(8260)
科技(7856)
社会科(7793)
社会科学(7793)
共检索到1871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增付  
对闽、赣、湘三地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探讨土地流转背景下新土地精英阶层的形成机制和村庄治理参与行为。分析发现: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的集中,规模经营主体的身份符号和对占有资源的策略化利用,村组织衰落和土地流转后村庄常住人口的减少等因素,推动了新土地精英阶层的崛起。新土地精英具有参与村庄治理的历史必然性和主观需求性。但应当注意,新土地精英的崛起和村庄治理参与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需从加强规制入手,既发挥新土地精英作为治理主体的功能,又要避免其对村庄公共资源的攫取,以有效解决或缓解农村社会问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海莉娟  
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妇女的主体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父权文化的影响,农村妇女通常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对陕南两县8名农村女性经济精英进入村庄权力中心、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进行考察,在"资源-文化"视角下分析她们如何从经济精英转变为治理精英并探讨其参与村庄治理的意义。结果发现: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引导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冲破传统性别文化束缚、改善不平等性别权力结构的关键。农村女性经济精英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性别优势在村庄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而推动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杜胜利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组织分化现象日益明显,农村组织分化对村庄治理与和谐村庄建设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必须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鼓励、规范和引导农村组织充分合理分化,打击各种非法组织等对策,发挥农村组织分化对村庄治理与和谐村庄建设的积极影响,抑制其消极影响。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成   王佃利  
面对严峻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难题,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手段向农村输入资源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这一价值不应局限于兜底保障功能,更要从激励视角促发村庄养老服务供给自主治理的活力。运用扎根理论,在对山西省日间照料中心的研究中发现,政府以垂直激励来激发村庄治理进而推进村庄养老服务的生产,其中激励感知为差异化的传导中介。整体而言,从激励理论视角揭示了这一情境中的“前台-后台”作用机制。垂直激励为村庄治理开启了引擎,并键入了制度生成,但也存在难以触达村域治理主体心理层面与激励感知窄化两重约束。因此,应当注重通过垂直激励引导村庄内生激励生成而非仅仅作用于激励感知层面,注重对村庄能人认知观念和村级党组织进行非物质激励的构建,以及开发整体性的差异化激励策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海员  陈东平  
本文利用一组实地调查数据,计量分析了目前村庄民主化治理对公共品供给数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村集体经济水平的提高,选举的规范程度对公共品供给数量的正向影响会得到强化;选举的激烈程度对于公共品供给数量具有"倒U型"影响。需要注意的是,选举对公共品供给数量的影响机制,一定程度上表达的是村庄之间对政府资源的争夺,所以,选举主要影响了资源在村庄之间的配置而非资源总量的增加。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杜胜利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日益分化,不断扩大的村庄差距造成了社会流动失序,加深了村庄间隔阂,增大了社会风险,致使村庄治理面临巨大困境,必须从国家宏观引导分化程度、村庄内部创新治理机制、探索多样化村庄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农村社区分化背景下的村庄治理路径选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农村组织的公共性、内生性与村庄治理相关联,公共性高,则治理动力强,内生性大,则治理能力强,进而村庄治理绩效更好。农村传统组织具有天然的内生性优势,促进其现代公共性生长能够缓解村庄治理的组织联结困境,促进村庄有效治理。通过对广东梅州地区和江西赣州地区两个村庄的研究表明,农村传统组织的公共性生长表现为服务领域从传统事务到公共事务的扩大、服务范围从血缘性内群体到村庄治理单元的扩张、合作传统对村民的内生性再组织。而促进公共性生长的条件包括:组织的内生动力、行政性主体的外部引导以及丰富的传统治理资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农村组织的公共性、内生性与村庄治理相关联,公共性高,则治理动力强,内生性大,则治理能力强,进而村庄治理绩效更好。农村传统组织具有天然的内生性优势,促进其现代公共性生长能够缓解村庄治理的组织联结困境,促进村庄有效治理。通过对广东梅州地区和江西赣州地区两个村庄的研究表明,农村传统组织的公共性生长表现为服务领域从传统事务到公共事务的扩大、服务范围从血缘性内群体到村庄治理单元的扩张、合作传统对村民的内生性再组织。而促进公共性生长的条件包括:组织的内生动力、行政性主体的外部引导以及丰富的传统治理资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杜胜利  杨国玉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利益分化日益明显。农村利益分化是农村社会成熟和进步的标志,但是,农村利益过速分化、过度分化以及持续分化不可避免地会加大村庄治理难度,使村庄治理面临严峻挑战。鉴于此,必须加大社会改革力度,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对相关法律和制度不断进行完善,解决农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不断完善和创新村庄治理模式,以实现农村社会的科学治理与和谐稳定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潭  刘祖华  
本文试图运用博弈分析框架以湘南G县为背景观察、分析村庄精英竞争机制和村庄政治的运行实态。作者指出,在村庄治理精英和非治理精英的博弈与治理精英系统中村支书—村主任的博弈中,由于自主机制缺位和制度供给短缺,治理精英、非治理精英、乡镇政府和普通村民4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为偏差,村庄公共治理其实处于一种“亚瘫痪”状态。因此,要变革村庄公共治理必须从4个方面入手:明晰责权,建立村支两委协调均衡机制;拓宽渠道,完善非治理精英吸纳机制;扩大参与,加强村民监督机制;规范政府行为,建立乡镇仲裁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红旭  
村庄治理是构造村庄秩序,维护村庄有序良性运行的综合性活动。村民自治一度作为国家外缘式引入村庄的组织形式,是要在农村社区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际运作中这一制度却遭遇诸多矛盾,以致陷入困境。村庄精英作为内生于村庄内部的特殊群体,在社区公共事务中自发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立足一个西北村庄的个案研究,试图在分析村庄精英形成机制和角色实践的基础上,寻找他们引导村民集体实践的行动逻辑,进而置于国家—精英—村民的框架内探讨他们的功能,发掘村庄精英角色整合对村庄治理的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叶本乾  
村庄精英在村庄权力结构中 ,居于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体制内精英即通常所说的村干部 ,体制外精英指村庄的宗族精英、帮派势力、宗教精英和经济乡绅。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之间 ,村庄精英整体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特指乡镇政府 )和普通村民之间产生博弈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迈克尔·克劳斯  霍尔格·马格尔  
背景资料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山东省开展区域合作项目,其中一个重要的子项目即农村发展项目。该项目合作来自于1980年德国巴伐利亚州土地整理局提出的相关倡议,甫一开始便得到德国国际发展基金会的支持。来自巴伐利亚州的测绘工作者,如库尔特·策普卢斯、迈克尔·施顿普、君特·施特罗斯纳、霍尔格·马格尔等,随后来到中国,将现代化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耀锋  
随着项目制对我国农村治理的影响力渐增,"项目进村"如何有效激发农村治理活力成为农村治理创新的关键。相关研究聚焦于政府视角和宏观层面,对村庄回应还少有关注。村庄回应包括交相作用的三个层面:对自身利益诉求和资源的感知,对外来行动主体之诉求和影响的评判与认同,互动方式的选择与社会行动的实现。基于不同类型项目的调研发现,三个层面各有其特点且存在不少现实问题,村庄回应水平及效能的低下使"项目进村"意外效应不断,难以达到预期政策目标。以村庄回应为理论视角和实践面向,有利于探明"项目进村"的实践逻辑与问题成因。只有优化村庄回应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支农资源的积极作用以及"项目进村"对农村治理活力的撬动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静辉  
改革开放以来村庄精英与群众的互动逻辑发生了多重变迁。对当代乡村内部治理而言,精英划分的关键不是体制内外、来源、职业,而是村庄中与群众关系的联结基础。依照与群众联结关系的强弱可以把精英划分为强关联基础的联结型精英与弱关联基础的原子化精英。联结型精英的联结纽带呈现多种结构模式,糅合了传统家族与现代组织的特征。而原子化精英虽无强联结关系网络,但是凭借其强资源影响着村庄治理。原子化精英与联结型精英在社会转型中都出现了自我主体性强化的形态,利益性策略代替共同体原则。如何重构精英与群众关系成为乡村治理的主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