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19)
- 2023(10436)
- 2022(8650)
- 2021(8241)
- 2020(6725)
- 2019(14869)
- 2018(14908)
- 2017(28117)
- 2016(15852)
- 2015(17888)
- 2014(17978)
- 2013(17504)
- 2012(16786)
- 2011(15348)
- 2010(15955)
- 2009(14787)
- 2008(14762)
- 2007(13871)
- 2006(12591)
- 2005(11317)
- 学科
- 济(62043)
- 经济(61963)
- 农(49984)
- 业(49962)
- 管理(39522)
- 农业(33272)
- 企(29492)
- 企业(29492)
- 业经(20852)
- 方法(18410)
- 中国(18305)
- 制(15644)
- 地方(15509)
- 策(15252)
- 数学(14475)
- 学(14331)
- 数学方法(14187)
- 财(14051)
- 农业经济(12529)
- 发(12075)
- 体(11892)
- 及其(11829)
- 贸(11193)
- 贸易(11187)
- 银(11076)
- 银行(11045)
- 理论(11014)
- 易(10893)
- 行(10723)
- 政策(10192)
- 机构
- 学院(231896)
- 大学(224832)
- 济(91639)
- 经济(89401)
- 研究(85538)
- 管理(84394)
- 理学(71490)
- 理学院(70632)
- 管理学(69327)
- 管理学院(68873)
- 中国(65837)
- 农(62595)
- 科学(52938)
- 京(48405)
- 农业(47930)
- 所(44751)
- 财(42622)
- 业大(41436)
- 研究所(40502)
- 中心(39415)
- 江(39197)
- 范(33008)
- 师范(32672)
- 财经(32130)
- 州(30222)
- 院(30021)
- 北京(29985)
- 省(29810)
- 农业大学(29234)
- 经(29024)
- 基金
- 项目(148708)
- 科学(115724)
- 研究(112994)
- 基金(104331)
- 家(91671)
- 国家(90696)
- 科学基金(75502)
- 社会(69374)
- 社会科(65085)
- 社会科学(65068)
- 省(60766)
- 基金项目(54214)
- 教育(50552)
- 划(50223)
- 编号(48923)
- 自然(47203)
- 自然科(45969)
- 自然科学(45952)
- 自然科学基金(45123)
- 资助(42032)
- 成果(41649)
- 课题(34716)
- 农(34368)
- 发(34348)
- 重点(33678)
- 部(32602)
- 创(30443)
- 性(29775)
- 创新(28277)
- 年(28069)
- 期刊
- 济(117212)
- 经济(117212)
- 研究(68688)
- 农(67787)
- 中国(54604)
- 农业(45679)
- 学报(40194)
- 科学(37261)
- 大学(30825)
- 财(30413)
- 教育(29643)
- 学学(29299)
- 管理(28749)
- 融(26622)
- 金融(26622)
- 业经(25541)
- 业(21509)
- 技术(19283)
- 问题(16300)
- 版(15299)
- 农村(15264)
- 村(15264)
- 财经(15259)
- 农业经济(15230)
- 经济研究(15061)
- 世界(13408)
- 经(13145)
- 业大(12278)
- 经济问题(11594)
- 资源(11251)
共检索到3671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佟玉权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我国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变得日益复杂,并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按照文化遗产的属性划分,农村文化遗产是由农业文化遗产、乡土建筑遗产和乡村民俗遗产等关联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征。以促进农村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为目标,必须通过实施农村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动态保护和原真保护等策略,保障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农村文化遗产 整体性 保护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佟玉权 韩福文 邓光玉
地理学及景观生态学中关于景观的学术思想,为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针对我国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问题,分析了在景观视角下进行文化遗产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文化遗产景观的整体性、系统性,遗产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复合性,景观价值的多样性和景观空间、时间及其文化属性的统一性等特征的探索,阐述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的合理途径。
关键词:
景观 文化遗产整体性 保护利用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程焕文 曾文
文章梳理了国际图联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文本,将其划分为宏观政策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条款和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政策。在相关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图联文化遗产的3点核心保护理念与4项策略:明确职责,构建话语;推进合作,实现共赢;建立规范,提供指引;高度重视数字化手段。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国际图联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谭必勇 陈艳
【目的/意义】探索社交媒体环境下,相关文化机构如何实现对文化遗产最大程度的保护与开发。【方法/过程】从社交媒体应用所带来的"长尾"群体入手,分析社交媒体五大特性对于开发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的价值,并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实起点出发,探究资源客体可采取的对应措施。【结果/结论】本文认为,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可通过参与主体与资源客体两个方面的优化来实现文化遗产的"长尾效应"。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灿强 陈良彪 张永勋
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复合型等特征决定了其保护和发展需要政府、农户、企业、社区、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的广泛参与。日本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注重多方参与机制的建立,为各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本文以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为例,系统分析了多方参与的实现形式,包括政府补贴、认证制度、"认养"模式、志愿者制度、企业与社区参与等。当前,中国已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上升为政府行为,需进一步借鉴日本的多方参与机制的经验,发挥多方参与主体的主导作用,建立多方参与的惠益分享机制,创新多方参与的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日本 多方参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耘
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乡村文化遗产开发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如在同一区域内出现多个文化遗产开发项目时,各非遗开发、经营主体各自为政,相互掣肘,甚至不惜代价实施恶意竞争策略。文章以古诺博弈模型为研究方法论,构建乡村旅游竞合博弈研究框架,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解围献策。
关键词:
古诺博弈模型 乡村文化遗产开发 竞合博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晓敏 张家熙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针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农村实际,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理论拓展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键词:
新农村文化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对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巴桑吉巴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产,又是一种新兴的、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其保护问题现已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不应开发、开发的程度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也在不断的提出。为此,本文以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为实例进行深入剖析,并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藏 保护对策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胡娟 柯平
文章从宏观政策和微观认知两个维度探索文化遗产数字人文研究推进策略。通过梳理我国文化遗产相关理论研究与国家政策文件,明确文化遗产数字人文研究的既有基础与政策依据;运用专家访谈法与内容分析法,获取研究者对我国文化遗产数字人文研究的见解;基于理论、政策与研究者见解,文章从研究环境塑造、研究者主题选择、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基础建设、研究机制构建五个方面构建我国文化遗产数字人文研究推进策略。
关键词:
文化遗产 传承与保护 数字人文 学科体系
[期刊] 档案学研究
[作者]
肖文建 黎杜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量与日俱增,如何长久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课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管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长久保存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科学、长久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档案保护 长久保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磊 李涛 刘志林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文章基于价值—特征—保护(V-C-P)视角,以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全面认识其类别结构、空间分布、文化生态等特征,深刻阐释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价值,探索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策略。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和文化生态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程度、内容专业性程度以及传习难易程度密切相关;遗产专业技艺性越强,其传习和保存越困难,遗产数量越少,空间分布越集聚,文化生态失调越突出。(2)当前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文化生态环境压力大、时代价值阐释不充分、系统性保护工程薄弱等主要问题,亟需探讨适宜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支撑—实施—保障”系统性策略,促进遗产保护和永续利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石坚韧
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可缺少的两大自然及人文景观是西湖与大运河。运河杭州段沿线的传统街巷、建筑和景观在运河整体申遗和旅游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规划方案,其产业设施和功能区块随之置换,传统的居住生活方式亦随之改变。以运河申遗及旅游规划项目为研究平台,在建筑文化遗产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综合对比拱宸桥西、小河直街两大历史街区,对文化遗产恢复、重构运河经济结构、提升建筑与景观品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目标在于研究典型历史街区的共性和差异,提出活化历史文化遗产的规划模式,并能对同类历史街区的文化和经济协调发展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旅游城市 建筑 文化遗产 历史街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小棣 沈旸 刘溪
本文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规范条例的再解读,寻求相关理论上的策略,结合南京明城墙中央门西段的案例研究,提出在这个处于城市高密度、快速发展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些灵活措施,以及本案例中的技术路线的介绍,针对该类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规划中的限制与挑战,提出应当因地制宜地划定建设控制地带,以期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打破"同心圆式"保护线的桎梏,设立遗产展示的窗口区等规划建议,以景观呈现的方式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高密度地区 窗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建平 李双清
文章基于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模型,构建了新农村建设时期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村民在个体理性支配下同集体理性进行博弈的分析框架,并据此对实践中存在的保护政策失效和村民间保护意愿差异的现象进行了解析。结论认为,村民在个体理性支配下的博弈行为符合福利经济学基本理论,构成了保护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为此,结合村民的行为特点和福利经济学的分析,引入了法律保护机制以探求思路和对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思源 李禾尧 闵庆文
社区视角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逐渐成为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的关注点。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活态性特征的农业生产系统,也是一类特殊的保护地。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遗产系统的持续性。同时,农户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判断还是衡量其文化自觉和遗产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本文提出以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为手段、通过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反映农户视角下的遗产价值判断这一思路和方法,研究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农民文化自觉与遗产保护成效,并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核心区域进行可行性验证。案例研究显示,农户家庭保护支付意愿率仅为43.2%,家庭人口经济特征与对遗产的认知对是否有支付意愿及支付数额大小具有显著影响;无支付意愿家庭中61.6%认为遗产保护主体应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农户的遗产认知得分较低,文化自觉性有限,保护成效尚未显著惠民。这些结果表明,遗产地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农户认知度与参与度低的问题;有必要深入思考并科学界定"保护主体"及其保护途径,让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更好地为农户所认知,使其真正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性与活态性保护的重要力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可以支持社区视角的保护认知和成效研究。此外,考虑到中国许多保护地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多有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现实,本文的思路与方法对于其他类型保护地和社区共管机制建设也有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