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96)
- 2023(15394)
- 2022(12357)
- 2021(10939)
- 2020(8705)
- 2019(19168)
- 2018(18455)
- 2017(34590)
- 2016(18759)
- 2015(20493)
- 2014(20232)
- 2013(20049)
- 2012(18636)
- 2011(17123)
- 2010(17303)
- 2009(16374)
- 2008(15897)
- 2007(14538)
- 2006(13328)
- 2005(12017)
- 学科
- 济(100958)
- 经济(100838)
- 业(60597)
- 管理(56145)
- 农(50016)
- 企(38821)
- 企业(38821)
- 农业(33287)
- 方法(30114)
- 业经(27712)
- 数学(26740)
- 数学方法(26581)
- 中国(23431)
- 地方(23312)
- 财(21893)
- 制(20848)
- 学(16915)
- 体(15614)
- 贸(14953)
- 贸易(14943)
- 发(14665)
- 易(14536)
- 银(14089)
- 环境(14061)
- 银行(14054)
- 融(13563)
- 金融(13561)
- 行(13468)
- 地方经济(12840)
- 农业经济(12545)
- 机构
- 学院(280538)
- 大学(276769)
- 济(129428)
- 经济(127125)
- 管理(105340)
- 研究(99459)
- 理学(90939)
- 理学院(89994)
- 管理学(88788)
- 管理学院(88277)
- 中国(76818)
- 农(67334)
- 科学(58137)
- 财(57279)
- 京(56387)
- 农业(51690)
- 所(50001)
- 业大(48055)
- 中心(45918)
- 研究所(45012)
- 财经(44762)
- 江(43183)
- 经(40549)
- 经济学(40372)
- 经济学院(36154)
- 院(34722)
- 北京(34675)
- 范(33992)
- 师范(33595)
- 省(33373)
- 基金
- 项目(186718)
- 科学(147450)
- 基金(137046)
- 研究(136151)
- 家(120565)
- 国家(119466)
- 科学基金(101800)
- 社会(92168)
- 社会科(87229)
- 社会科学(87207)
- 省(73624)
- 基金项目(72552)
- 自然(62638)
- 自然科(61154)
- 自然科学(61135)
- 划(60308)
- 自然科学基金(60075)
- 教育(59442)
- 编号(53606)
- 资助(53132)
- 成果(42870)
- 发(42308)
- 重点(41957)
- 部(41494)
- 制(39856)
- 国家社会(39678)
- 创(38968)
- 农(36973)
- 课题(36660)
- 创新(36585)
- 期刊
- 济(155541)
- 经济(155541)
- 研究(83824)
- 农(70763)
- 中国(59270)
- 农业(47473)
- 学报(47031)
- 财(43507)
- 科学(42280)
- 大学(36670)
- 管理(36606)
- 学学(35377)
- 融(29666)
- 金融(29666)
- 业经(29172)
- 经济研究(23919)
- 财经(23075)
- 业(22564)
- 技术(21896)
- 教育(21170)
- 问题(20962)
- 经(19940)
- 世界(16612)
- 版(15923)
- 农村(15460)
- 村(15460)
- 农业经济(15214)
- 技术经济(15013)
- 经济问题(14220)
- 贸(13451)
共检索到4309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凤婷 王浩 熊立春
如何释放数字经济潜能、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促进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的积极作用是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测度了农村层面的数字经济和农民生活质量指数,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农村数字经济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采用分位数回归和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1)农村数字经济能够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主要体现在促进农民生活富裕和提高农民社会福利两个方面;(2)农村产业融合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农村数字经济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渠道;(3)农村数字经济在农民生活质量较低的地区提升作用更强,验证了数字经济的包容性,同时农村数字经济仅在低数字鸿沟地区发挥积极影响,验证了数字鸿沟的阻碍作用。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生活质量 数字红利 数字鸿沟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丽 吴次芳
研究目的: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抽样调查法、AHP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开发区内的失地农民具有相对高的生活质量水平;(2)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高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征地年份、失地农民的个体婚姻状况、职业状况、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论:失地农民生活质量问题是土地征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可为土地征收中相关的失地农民安置问题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正文 尹红莉 崔靖茹
为评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的政策效果,基于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Heckman两步法模型,以农村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居民为研究对象,从综合生活质量角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基本医疗保险能显著提高综合生活质量,但存在参保者异质性差异。具体而言,基本医疗保险对高收入水平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更积极的作用,改善健康状况较差的居民生活质量效果更明显。最后对比新农合制度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发现城乡居民医保提高生活质量作用更大。根据实证分析,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双艳 张晓林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且注重主观评价。依照我国国情,基于客观角度建立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了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4个主成分,计算了各成分系数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得分,分析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各方面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农村居民 生活质量 主成分分析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利
以A省2006~2009年接受征地搬迁的1987户农民家庭为调查样本进行的研究表明:农地征用后,总体的就业时间增加,务工基本替代了农田劳作,部分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但年龄偏大的农民非农就业转移存在困难、就业稳定性有所降低。近70%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同时约占85%的农户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出现不同幅度的上升。改善被征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政府应推行征地市场化改革,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政策扶持。
关键词:
征地补偿机制 农民生活质量 “三农”问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琼 赵阳 周宇
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与最高原则。基于省(市、自治区)级截面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我国农民居民生活质量的水平,探讨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综合得分为0.348,总体水平不高。从省际来看,浙江农民生活质量综合得为最高(4.125),黑龙江最低(-1.209),省际之间不平衡性特征明显。从四大区域来看,农民生活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为东部地区(1.589)>西部地区(-0.067)>中部地区(-0.211)>东北地区(-1.013);我国农民生活质量局部空间格局为高—高、低—高和低—低集聚三种类型。其中高高(HH)型分布在上海,低低(LL)型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地区,低高(LH)型分布在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回归系数呈现空间异质性。因此,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一是坚持统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的发展理念;二是各地区应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经济;三是继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业的反哺作用;四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建宝
论文首先构建了反映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三层次理论指标体系:即核心指标体系、外延指标体系和心理指标体系。然后再通过删除鉴别力差的指标和在同一层次中两两高度相关的冗余指标,构建了筛选后的用于实证分析的核心指标体系和外延指标体系。通过利用相关数据和主成份分析方法,实际测评了我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农村居民的核心、外延和综合生活质量,并进一步分析和提出了改善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
生活质量 指标体系 评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熙灿
文章基于人的生存、发展、享受三大需求层次,构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2019年我国31个省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平进行因子分析,获得综合因子及其得分与排名,并基于聚类分析获得各省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层次分类,综合得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排名。分析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总体提高,省际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差距大,城乡居民在思想方面的差距仍较大。
关键词:
农村居民 生活质量 评价体系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诚 郑兵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贺宏善
关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问题的探讨贺宏善一、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内涵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包括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是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发展了、经营搞好了,纯收入增加了,才能为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供物质前提...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立军 庞敏 马霄
在界定失地农民生活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失地农民生活质量的特点,从客观条件与主观感受方面构建了以个体为研究对象的失地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指数方法构造了失地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模型,研究表明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与适用性。
关键词:
失地农民 生活质量 指标体系 评价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红 孙云瑞 李辉
关注农民生活质量和心理和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云南、河南20个市(州)、38个县(区),3700个农民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生活质量与心理和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民总体生活质量较高,心理和谐接近但尚未达到比较和谐水平。农民的物质生活质量较低,对当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不甚满意,但人际关系较为和谐。生活质量与心理和谐的各维度具有很高程度的内在一致性。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民 生活质量 心理和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学欢 胡东滨 马北玲 粟路军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旅游地社会责任、旅游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社区满意度和居民生活质量关系模型。通过对凤凰古城居民调查获取基础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旅游地社会责任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对居民生活质量产生影响:(1)旅游地社会责任→旅游积极影响→居民生活质量;(2)旅游地社会责任→社区满意度→居民生活质量;(3)旅游地社会责任→旅游积极影响→社区满意度→居民生活质量。此外,旅游地社会责任对旅游消极影响和居民生活质量没有直接影响,同时,旅游消极影响对对社区满意度有直接影响,而对居民生活质量没有直接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