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72)
2023(18216)
2022(15028)
2021(14139)
2020(11410)
2019(26287)
2018(26133)
2017(49359)
2016(26932)
2015(30453)
2014(30478)
2013(29951)
2012(27590)
2011(25077)
2010(24921)
2009(22969)
2008(22228)
2007(19759)
2006(17576)
2005(15692)
作者
(77966)
(65386)
(64330)
(61583)
(41161)
(31039)
(29224)
(25701)
(24794)
(23072)
(22076)
(21966)
(20721)
(20452)
(20024)
(19889)
(19150)
(19049)
(18582)
(18506)
(16292)
(16138)
(15662)
(14960)
(14610)
(14450)
(14410)
(14297)
(13117)
(13099)
学科
(111491)
经济(111357)
(76171)
管理(70977)
(53272)
(52444)
企业(52444)
方法(44343)
数学(38372)
数学方法(37996)
农业(35721)
中国(33850)
业经(31241)
(25451)
(23309)
(22449)
地方(22381)
(20518)
贸易(20505)
(20017)
(18223)
银行(18178)
(17505)
(17399)
(17026)
金融(17018)
(16874)
理论(16801)
环境(16140)
技术(15977)
机构
大学(382479)
学院(381947)
(157079)
经济(153844)
管理(148741)
研究(134983)
理学(128609)
理学院(127179)
管理学(125080)
管理学院(124395)
中国(103557)
科学(82451)
(82362)
(78635)
(69072)
(67756)
研究所(61906)
中心(61629)
业大(61556)
农业(60460)
(56247)
财经(54943)
北京(52125)
(52088)
师范(51598)
(50238)
(48197)
经济学(46810)
(45148)
经济学院(42194)
基金
项目(262273)
科学(206281)
研究(195351)
基金(190432)
(166329)
国家(164847)
科学基金(140577)
社会(124081)
社会科(117097)
社会科学(117069)
(100824)
基金项目(100524)
自然(88683)
教育(88289)
自然科(86622)
自然科学(86600)
自然科学基金(85051)
(84907)
编号(80850)
资助(77030)
成果(66611)
(58551)
重点(58377)
(56710)
课题(55145)
(53806)
国家社会(51824)
创新(50205)
教育部(49837)
科研(49467)
期刊
(176951)
经济(176951)
研究(114293)
中国(79838)
(79038)
学报(63465)
科学(58268)
农业(53663)
管理(51366)
(49704)
大学(48739)
学学(45701)
教育(45009)
(36944)
金融(36944)
业经(32852)
技术(31762)
经济研究(27013)
财经(26242)
(26042)
问题(24239)
(22450)
图书(21583)
(20295)
世界(19312)
科技(18261)
技术经济(17764)
理论(17596)
业大(17273)
(16961)
共检索到5722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闫慧  刘济群  
本文将技术接受行为和持续使用行为理论引入数字化贫困研究,以我国六个省市十二个村庄的田野调查数据为依据,发现农村数字化贫困群体的ICT接受行为分为三个阶段:ICT的接入、ICT的使用和ICT期望。在此基础上,阐述ICT接受行为形成过程的三层传导模型,即由客观特征与情境指向主观感知,并最终传导至ICT接受行为。客观特征与情境包含主体自身的固有特征和外部社会环境;主观感知包含主体对ICT的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自我效能、负面性感知、信息需求感知和使用感知等一系列因素。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查海波  
2005年10月上旬,根据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指示,安徽省教育厅向合肥、阜阳、巢湖、黄山四市教育部门发出《关于开展贫困学生有关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各选1-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深入研究“高中致贫”问题。调研组下基层,到学校,采取听取汇报、查阅相关数据资料、走访贫困学生家庭等方式,掌握了大量资料,分析了贫困生类型、致贫原因,并提出了帮扶救助的意见和建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罗拾平  
本文通过对长沙市失地失业的富农!"群体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当前失地失业的富裕农民普遍存在年轻、受教育程度较低、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而不存在生存压力,因此其就业意愿不强、无一技之长而择业标准过高等基本特征,进一步分析形成此类群体的原因,结合实际总结解决此类群体就业问题的意义并从政府政策角度提出了有关的对策的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郑娜娜   陈友华  
在人口老龄化与数字化交汇发展的新时代,农村老年群体所面临的数字贫困问题逐渐凸显,消减数字贫困刻不容缓。文章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出发,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D村的107位老人进行访谈,并对原始资料逐级编码,考察与分析了农村老年群体数字贫困的类型特征、生成逻辑与消减路径。研究发现,农村老年群体的数字贫困主要分为能力缺失型、制度制约型、资源匮乏型三种类型。在数字社会的行动者网络中,存在农村老年群体、政府、信息技术企业和社会四个关联结点,利益驱离与转译偏差使得四方无法形成行动的合力。针对上述问题,从扩大网络、信息对称、利益共享三个层面尝试提出了数字贫困的消减路径,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老年群体与数字社会的良性互动,并以此消除数字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献中  刘月霞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拉大的趋势,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不和谐因素。本文将导致农村贫困的原因归结为政策瓶颈、基础设施瓶颈、文化技能瓶颈、启动资金瓶颈、社保瓶颈和组织化瓶颈“六大瓶颈”,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包鑫  
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十个农村的田野调查,获得农村阅读困难群体阅读贫困的自我归因分析样本并运用扎根理论归纳出常见的四个归因维度,即阅读能力、阅读努力、阅读环境与社会支持。四个归因维度所涵盖的九种归因构成了错综复杂的阅读贫困状态,同时建构了导致该群体阅读贫困的各因素作用机制。对于此,文章建构了农村阅读困难群体阅读脱贫模型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阅读脱贫策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谭英  王德海  谢咏才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信息传播主体日趋丰富的时代,虽然农户选择信息的渠道偏好电视和报刊,但是针对与生计有关的科技信息,农户最满意的信息渠道仍然是村能人、市场(集市)等人际传播渠道。且村能人(扮演意见领袖的人)在中西部地区科技信息传播中仍起重要的作用。低收入型农户和中等收入型农户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相对富裕型农户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比较丰富。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对农户最终选择和利用信息起重要影响作用。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何思源  周欣平  
文章聚焦数字社会中的“逆行者”——技术排斥者,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数据,采用编码分析访谈文本,探究其技术排斥行为的表现、原因及实现其“脱贫”的策略路径,旨在塑造更包容的数字社会。在表现方面,技术排斥行为可分为坚决排斥、高度排斥、比较排斥和轻微排斥,完全的技术排斥行为较少,对网络信息和智能手机的排斥率较高;在成因方面,技术排斥行为受个人特质、心理认知、ICT应用等多维度因素的综合影响;在策略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技术排斥者都需要扶贫,个体层面的扶贫需要“时机+社会网络+正向使用体验”,国家层面的扶贫需强化网络监管,提高ICT适用性。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闫慧  闫希敏  
本文通过对安徽东至县、甘肃天祝县和天津静海县农村数字化贫困田野研究的访谈文本数据进行扎根理论研究,归纳出中国农村居民数字化贫困的常见归因类型:数字化能力、数字化努力、数字化情境和社会支持。数字化能力的缺失归纳为四种情况:数字化生理能力、数字化经济能力、数字化心理能力和数字化素养的缺失,这四种能力的缺失组合起来形成了数字化能力贫困的不同情形。数字化努力包含投入到数字化行为中的时间及基于此积累的使用经验。数字化情境是数字化贫困个体所处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规范(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及传统认知)和运气。社会支持是数字化贫困个体从社会关系和社会机构中获得的物质支持与情感支持。本文构建了农村居民数字化脱贫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郭文龙  杨文捷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重要方向。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是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告就山西省农村客运网络化发展水平、取得的经验进行了阐述,并且重点就城乡客运的社会公益性与经营者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和城镇化过程中城建部门管理的城乡公共交通和交通部门管理的乡村客运在二元体制下所造成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快我国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实施建议。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明  闫慧  
本文以天津市静海县惠丰西村和土河村两村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研究当地居民在获取和使用数字化工具过程中如何跨越"偶现式数字鸿沟",尤其是社会资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更加依赖内部社会资本来实现数字化脱贫;中年人会综合利用内部和外部社会资本,但倾向于利用外部社会资本;青少年则一般利用朋友或售后服务等外部社会资本来解决其所面临的困难。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孙晓宁  甄瑾慧  
本研究主要关注“数字中国”时代背景下农村居民数字贫困的成因、状态及其关系结构,研究样本是来自山西省晋中市左权、灵石、太谷、和顺、榆社五县的50位农村居民,采用一对一深度访谈方法获取田野调查数据,通过质性编码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当前农村居民数字贫困状态重点表现为数字化物质贫困、数字化素养贫困和数字化意识贫困三个方面;②农村居民数字贫困成因包含数字化努力不足、数字化支持欠缺以及数字化体验不佳三个维度;③三种数字贫困成因对数字贫困状态形成10条作用路径,其中既包括三种成因维度对数字贫困状态的直接影响,也包含以其中某个维度作为中介变量形成的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农村居民数字贫困成因与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构模型。研究发现,数字化体验为数字贫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与消减实践土壤,为此,基于前述质性分析,本研究从信息生态理论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视角提出了我国实施农村居民数字贫困消减行动的若干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詹娟  
文章通过对安徽省贫困地区的实际调查,分析了安徽省贫困地区公众科学素质、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和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以及对科学研究人员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欢  王丽  
本报告基于对中西部十省17所高校964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中西部的本科院校中,不存在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对就业的主观期望和认知方面的明显差异。这一结论与作者的预料相反,也与目前大多数研究结果相异。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可以大大缩小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乃至社会资本等多方面的差距,从而降低家庭经济状况对个人发展的影响。相对家庭经济因素而言,高等教育本身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组   胡庄君  
一、前言1.问题的提出1980年前后我国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此同时各地自觉不自觉地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做了不少工作。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的问题之后,服务体系建设由无序转入有序。各地创造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总的看来,最近这个阶段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可分为两个方面:(1) 充分利用和适当改造原有服务主体,主要是国家和集体办的农林水事业部门、信用社、供销社和粮食系统等。(2) 建设一些新的适应农户家庭经营活动的服务主体,如农户自办和联办的服务组织,各种专业服务组织;乡村办的社区集体经济服务组织;国家办的新兴服务业:保险业、咨询业和法律事务所等。十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