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49)
2023(5160)
2022(4084)
2021(4035)
2020(3052)
2019(6765)
2018(6446)
2017(12444)
2016(6599)
2015(7073)
2014(6770)
2013(6639)
2012(6163)
2011(5730)
2010(5839)
2009(5407)
2008(5270)
2007(4971)
2006(4512)
2005(3970)
作者
(17572)
(15794)
(15123)
(14228)
(9086)
(7464)
(6525)
(6011)
(5767)
(5202)
(5186)
(4930)
(4645)
(4617)
(4553)
(4543)
(4420)
(4418)
(4119)
(4114)
(3763)
(3757)
(3756)
(3689)
(3506)
(3478)
(3466)
(3181)
(3169)
(3091)
学科
(47775)
农业(31960)
(31374)
经济(31337)
(28051)
业经(14571)
管理(12318)
农业经济(12244)
(9321)
农村(9304)
(8692)
发展(7823)
(7821)
(7764)
企业(7764)
方法(7443)
中国(7298)
地方(7229)
(7120)
土地(7031)
建设(6949)
数学(6604)
(6596)
劳动(6595)
数学方法(6576)
收入(6429)
农业劳动(6323)
(6261)
人口(6123)
分配(6008)
机构
学院(96526)
大学(89682)
(42215)
经济(41488)
(40310)
管理(38868)
理学(34559)
理学院(34302)
管理学(33834)
管理学院(33688)
研究(31085)
农业(30033)
中国(25784)
业大(22188)
农业大学(18313)
科学(18043)
(17154)
中心(16078)
(15495)
(14925)
(14669)
经济管理(14368)
(13888)
研究所(13464)
(12606)
师范(12529)
(12476)
财经(12290)
(11637)
发展(11538)
基金
项目(65839)
科学(52905)
研究(52510)
基金(48384)
(41330)
国家(40794)
社会(35572)
科学基金(35388)
社会科(33011)
社会科学(33004)
(27013)
基金项目(26358)
(25859)
编号(23630)
教育(22053)
(20820)
自然(20440)
自然科(19971)
自然科学(19969)
自然科学基金(19639)
成果(18236)
资助(17185)
(15530)
(15168)
国家社会(14732)
(14480)
课题(14357)
(14221)
(13796)
重点(13750)
期刊
(55867)
经济(55867)
(50052)
农业(34186)
研究(23761)
中国(21653)
业经(17782)
科学(15399)
学报(15093)
农业经济(14200)
(14179)
农村(13317)
(13317)
大学(13083)
学学(12860)
(11428)
金融(11428)
(9559)
农村经济(8975)
问题(8726)
管理(8483)
(8455)
社会(8130)
世界(7889)
教育(7843)
社会科(7534)
社会科学(7534)
经济问题(7387)
技术(6621)
业大(6258)
共检索到1415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  
利用对全国3个省9个县26个乡镇59个行政村中的117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本文具体分析了农村居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这一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对其中存在的行为逻辑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地,本文在乡镇的层面,对投票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户主年龄、户主的健康状况、户主全年在本村居住时间和农户的地区特征显著影响其是否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人均收入水平对一个乡镇的投票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透过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当要求典型的乡村社会实现民主自治时,其实它并不需要民主政治;当发现它需要民主政治时,它已经是一个市场化的城市社会,因此说,"乡村民主治理"是一个很吊诡的表述。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董江爱  
在梳理中国农村村民自治20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农民的利益诉求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公共政策的变迁对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以及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变化对村民自治政治实践的影响等问题,说明公共政策对农民政治参与的支持和农民政治参与对政治发展的作用,试图从中把握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郭君平  王春来  张斌  吴国宝  
本文利用微观调查数据,从维度和程度层面描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特征化事实,并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二元Probit模型分析了个体特征、家庭与社会因素、就业状况、经济因素、村集体因素以及地理区位特征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态度、行为及二者逻辑关系的影响方向、边际效应和作用机理,以期探索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中国命题。研究发现:农村妇女多数对政治参与持偏好型态度(占66.49%),但实际参与人数的比例不大(占55.2%),而且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态度与行为自洽的人更少(占47.94%);相比于中部、西部省份,东部省份农村妇女对政治参与持偏好型态度的比例、实际参与比例以及政治参与态度与行为自洽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顽强  白玉华  
发展现代化农业,构建农村中介组织网络,提高其参与主体间的合作效率,增强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连贯性,平衡网络间的互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基于此,研究农村中介组织网络运行中参与主体的行为逻辑,分析它们的行为动机、任务分配以及参与主体间的互动模式,能更好地了解农村中介组织网络的建构模型和运行机制,推动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戴艳清  孙英姿  
文章探究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的演变态势,明确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发展的突破方向与重点任务,提升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获得感。主要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重点剖析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文献文本,把握其不同要素的演变脉络,进而探究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的演变规律与发展趋势。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的演变规律主要为行为视角的“普遍”中亦含“特殊”,过程视角的“变化”中亦有“不变”、结果视角的“积极”中亦存“消极”三种,同时蕴含着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多元化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获得感日益提高的发展逻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邵俊杰   张凡   胡凌啸   赵虎  
【目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举措,本文旨在从理论和经验层面研究工商资本下乡与农户人居环境整治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利用Mv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工商资本下乡对于农户人居环境整治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1)工商资本下乡显著提升了农户科学处理生活污水及使用卫生厕所的概率,这一结论在进行工具变量回归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这意味着工商资本下乡能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2)工商资本下乡带来了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水平的提升,满足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二部制付费”俱乐部物品属性,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3)在村干部领导力越强的村庄和抚养比越高的家庭,工商资本下乡促使农户改厕的可能性越大,但并未明显提升农户科学处理生活污水的概率;此外,只有工商资本进村,才有利于改善农户生活污水处理和改厕行为。【结论】应鼓励和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完善工商资本下乡的对接平台和政策体系,推动其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维浩  
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态治理是政府与市场协同治理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有助于缓解农村生态治理面临的社会资本和资源不足的压力。当前农村生态治理面临单一治理主体能力有限,生态治理结构碎片化以及社会主体对于新型生态问题的应对不足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协调引导、公众有效监督相结合的治理路径,需要做好信息共享、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工作。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阎凤桥  
农村县政府对于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是不偏不倚还是持重此轻彼的态度?本文通过对我国北方某县的实地调查,发现体制性因素使县政府总体上偏向公立教育发展,但是体制性限制所留下的"缝隙"恰好成为民办教育发展的契机。当民办教育处于萌芽阶段,其发展水平不影响政府的政绩,政府对民办教育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政策;当民办教育通过自发形式发展到一定水平,特别是能够有利于实现政府制定的教育目标、提升政府政绩表现时,政府会对其办学行为进行鼓励和支持。该个案调研和经济学研究理论启发我们,可以将竞争作为分析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一个新视角。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允春喜  徐西庆  
旧村改造过程中,农村呈现一定程度的失序状态,村委对乡村秩序的影响日益显现。国家—村庄的二元互动解释逐渐乏力,"国家—乡镇—村委—村民"的四元结构呈现。通过鲁中地区艾镇箫村的案例发现,村委承担着"国家权力触角""村务管理者"和"地方熟人"的任务,村委扮演这些角色时的"偏差"就使得村庄秩序混乱。此种偏差可在"政治背离——组织、制度与政治约束缺陷"的解释框架中得到解释,村民行动也经历了"求利行动—生存行动—生存斗争"的转变。因此,应在社会治理结构中反思政治背离,建立面向人本、面向合作的新型治理模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吴理财  
文章认为,农村社区认同建立在社区居民的互动基础之上,没有一定的互动不可能形成社区认同,并且社区认同与这个社区的社会资本相互关联,它促进社区成员的利益趋同,从而增进公共利益。社区认同感越高,社区成员越乐意为社区尽义务和责任,而社区认同感减弱导致社区参与不足,同时,社区参与不足也将进一步削弱人们的社区认同感。此外,社区认同感越强,社区的公共舆论越能规制人们的行为。社区认同跟社区记忆是一种正向关系,社区记忆越强,社区认同也越强。社区认同感的减弱跟社区文化的消解不无关系。社区越开放,越难建立社区认同。总之,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决定了社区认同的变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宏力  
新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者统一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之中。从历史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呈现由农村土地小农私有,家庭经营、互助经营和合作经营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又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最后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演进轨迹。从理论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是权利配置服务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配,服务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服务于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有着权利核心—权益核心—权能核心,集权锢农—分权富农—赋权强农,权利封存—权利调整—权利交易三条可循的线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趋向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坚持和三个改变。
[期刊] 求索  [作者] 熊金武  
改革开放40年成就离不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就是新时代土地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农村承包地的承包权、经营权、所有权"三权分置",二是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直面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化大生产下土地制度问题,借鉴中国土地制度安排的历史逻辑,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实现了土地社会主义所有制与土地市场化改革的统一,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农村土地制度安排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重要理论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水  鲁光敏  任莹  
农民是农村环境治理的直接受益者和重要行动主体,然而环境治理中“政府干、农民看”的现象并不鲜见,提升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实现农村环境善治有着重要意义。实现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需要由管控式环境治理逻辑转向参与式环境治理逻辑,在制度供给层面创造参与空间、提供参与支持、制定参与计划,在权益实现层面回应农民环境权益、经济权益和其他权益诉求。研究以浙江云和“绿谷分”实践为例,分析认为加强公民赋权、民主协商、自主治理是实现农民参与式环境治理的内在机制,并从重塑治理共同体、强化社会组织建设、增强民主协商制度等方面提出优化农民参与环境治理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莫经梅  张社梅  
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城市各类群体的参与作为破解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重视。本文通过成都市蒲江箭塔村的典型案例解剖,重点探讨城市群体参与驱动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条件及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体的绿色发展愿景、社会网络支持以及对农民自组织的赋能是其参与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初始条件,只有这三个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撑,城市群体参与才会有效;(2)在遵循农户认知—意愿—行动的行为框架下,城市群体首先强化先进小农户的绿色认知,再叠加城市社会资本并打通绿色农产品"出口",最后通过乡村组织促进更多小农户实现成功转型。本文开启了外部力量参与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研究的新视角,拓展了小农户行为及农业绿色发展的微观机制研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浩天  
政府公信力是制约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政府公信力的生成一方面受制于现代正式制度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又被传统制度惯性因素所羁绊,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的不断弱化已经成为当前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诱因。首先,村落局域的传统人际信任向现代市场机制的转向,建构了农村经济的起点。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限制了公众参与利益表达。其次,惠农政策的运行悖论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变异。最后,基层政府责任弱化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对政府惠农政策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提升,对政府行为进行合理分界,塑造有限政府。开展多视角的协作治理机制,提升政府公信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