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21)
2023(11496)
2022(9628)
2021(9421)
2020(7639)
2019(17497)
2018(17232)
2017(31188)
2016(17645)
2015(19685)
2014(19625)
2013(19331)
2012(18006)
2011(16287)
2010(16614)
2009(15908)
2008(16170)
2007(14552)
2006(13197)
2005(12136)
作者
(48683)
(41770)
(40895)
(39259)
(25993)
(20006)
(18393)
(16001)
(15738)
(14835)
(14081)
(13978)
(13236)
(13231)
(13191)
(12428)
(12301)
(12000)
(11941)
(11550)
(10570)
(10289)
(10023)
(9613)
(9365)
(9352)
(9321)
(9159)
(8431)
(8290)
学科
(68721)
经济(68619)
(58721)
管理(51992)
(50093)
(38153)
企业(38153)
农业(33352)
(30399)
(23080)
业经(22753)
方法(21831)
中国(21700)
数学(18468)
数学方法(18169)
(16932)
地方(14952)
(14570)
财务(14543)
财务管理(14489)
财政(14464)
企业财务(13759)
(13427)
体制(13197)
(13158)
银行(13138)
(13094)
(12498)
(12478)
农业经济(12477)
机构
学院(242973)
大学(240448)
(101278)
经济(99108)
管理(88782)
研究(87883)
理学(75269)
理学院(74443)
管理学(73171)
管理学院(72722)
中国(71055)
(59611)
(56811)
科学(51416)
(51287)
(45222)
农业(45155)
中心(41140)
业大(40274)
(39953)
研究所(39762)
财经(39567)
(35794)
(32331)
北京(32253)
师范(32030)
(31276)
(30605)
(30462)
经济学(29890)
基金
项目(153139)
科学(120022)
研究(116416)
基金(110136)
(95786)
国家(94775)
科学基金(80459)
社会(74412)
社会科(69956)
社会科学(69941)
(60728)
基金项目(57981)
教育(52733)
(49847)
自然(49245)
编号(48479)
自然科(48052)
自然科学(48041)
自然科学基金(47170)
资助(43529)
成果(41202)
(34872)
(34854)
重点(34664)
课题(33862)
(33509)
(33147)
(31646)
(31490)
国家社会(31051)
期刊
(128134)
经济(128134)
研究(80057)
(64856)
中国(63925)
(49551)
农业(43563)
学报(40270)
科学(36727)
大学(32465)
管理(31783)
学学(30532)
教育(30168)
(28506)
金融(28506)
业经(25056)
(20631)
财经(20609)
技术(20446)
(17696)
经济研究(17638)
问题(17177)
(15917)
农村(15472)
(15472)
农业经济(15070)
世界(14195)
会计(12494)
(12123)
经济问题(11838)
共检索到404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温铁军  王平  石嫣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地区的财产制度变迁从未停止:从山东长行村、广东草场村,到山西霍家沟村,都先后自发地实行了体现社区内部"成员权"平等的社区股份合作制,实现了村庄内全体居民共享产业资本收益的、初次分配公平公正的社区内的财产制度创新。由于中国现有的土地村庄集体所有权制度,村庄集体作为经济主体进入工业化或者以土地参与工业化的资产来源,就是以小农村社制为经济基础、内部化产权制度为特征的集体产权,因此,农村改革中的财产制度变迁,应该注重的是那些创造了初次分配公平公正并能实现社区内全体成员共享产业或地租收益的经验,这样的制度创新才是值得推崇、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西玉  
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农地制度变迁是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众所周知,中国农村改革是从改变农民同土地的关系、改革土地经营方式入手的,并在短短的几年里,改革遍及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统一经营、集体劳动的制度模式,代之以土地按人承包的家庭经...
[期刊] 改革  [作者] 温思美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否定"两个凡是"、进一步反思"文革"和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舆论基础: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为了不饿死",冒着极大的风险,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一场深刻变革的
[期刊] 改革  [作者] 戴思锐  
我国农村改革是以农民为主体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一变迁遵从了市场经济的理性、借鉴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历史经验和传统、重视试验与实践,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农村改革制度变迁在给农民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使相关主体的利益得到了显著增加,实现了帕累托最优。正是由于我国农村改革制度变迁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又得到了政府的认同和社会公众的支持,才使其减少了阻力,降低了成本,并获得了巨大的绩效。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莉  左停  唐丽霞  
本文基于150个村庄调查,对1978年到2008年间村庄环境变化的感知和评判,分析了村庄农业气候资源、自然灾害、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和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变迁。文章认为,变化的环境影响了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村民自身的行为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环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守英  熊雪锋  
通过对四川省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案例研究,本文得出结论:经济结构变革与村庄转型是传统农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内在需求,"农二代"社会和经济行为特征的变化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动力。不同世代的农民与宅基地的粘度不一,代际差异决定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节奏与速度。在总结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传统农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即以人为单位、以成员权为基础细化宅基地取得制度和落实居住权利保障;以激励为导向、以区位为根据实行宅基地的有偿使用与退出;以县域为半径、以农民身份为依托实现村庄的有效开放与要素集聚;以闲置结余宅基地为对象实现宅基地与集体建设用地的权利平等;以村庄规模控制为前提、以规划为龙头实现村内自治的宅基地管理与使用制度改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其仁  
四、交易产生的所有权 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首先是60年代初期那些短期政策和安排的大规模重演。原有体制通过国家主导的政治运动形成和改变所有权的逻辑,终于让位给一个新的逻辑,即经过国家和农民之间的交易,以及农民之间的交易来形成新的有效产权。在一个可以围绕制度形成和改变作交易的环境里,国家从对农村经济无所不在的控制状态大踏步后退,以此交换稳定的税收,低成本的控制系统和农民的政治支持;农民则以保证对国家的上缴和承担经营责任,换得土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其仁  
中国的改革正在广泛地改变资源利用的产权形式和效率。这场变革的背景,是原有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控制模式的失效和日益松弛。本文讨论这场大变革的发源——农村改革的经验。 80年代的中国农村改革,一方面是国家集中控制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弱化,另一方面是农村社区和农民个人所有权的成长和发展。经过10年分权化的渐进改革,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已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农村改革经验的回顾,把国家引入农民所有制建立、执行和改变的说明。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国家保护有效率的产权制度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但是,国家通常不可能自动提供这种保护,除非农户、各类新兴产权代理人以及农村社区精英广泛参与新产权制度的形成...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温铁军  
本文对30年改革开放尤其是农村改革过程中经过实践检验的三个问题——股份合作制、土地私有化、城市化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以期为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景新  
该文回顾了"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承包权、鼓励合法流转"的新型农村土地制度创立和完善的历程。对农民自发制度创新与国家强力推行相结合的制度变迁方式,以及"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流转权,保障收益权、尊重处分权"的制度变迁路径进行了较系统总结;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运行态势及其效率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用多元产权模式和制度安排,实现并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嘉鸿  贾林州  
组织租并不足以说明村社理性所具有的特质,村社制度所内涵的,除了长期演进的重复博弈结构中形成的具有工具理性特性的"队生产"形态,还包括以血缘认同和村落共同体认同为基础的具有价值理性性质的家庭内代际分工和外部协作行为。这一价值形态和生产关系及其所依赖的小农经济,即为小农村社制度,它实质上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条件的制约下,农耕文明演进路径依赖地形成的内生性生产与治理结构。豫南村落自主治理实践形态表明,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根源在于乡村巨变导致乡土伦理价值体系的式微与村社制度的瓦解。因此,"三治"问题的解决需要重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晓河  黄汉权  蓝海涛  
本文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30年实行的重大改革举措、基本特点,概括了农村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剖析了影响今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障碍和问题,提出了未来深化农村改革的思路与建议。文章认为,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机制体制要求,重点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等方面,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敬尧  王承禹  
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土地经历了运动式的规模经营、家户制的个体经营和市场化的规模经营三次大的农业经营制度变迁,村庄治理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三次嬗变。农地规模经营背景下,内生型工商资本对村庄治理的影响具有多样性,而外来资本对村庄治理结构的冲击,使得村庄经历了治理主体的非对等性进出、治理资源的非均衡性流动和治理方式的非规范性建构。研究发现,村组织、地方政府和国家政策是影响现阶段村庄治理结构的重要变量。因此,本文拟从坚持村社自主性、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发展基层治理体制、优化惠农政策的实施细节、培育内生型新型经营主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克俊  高杰  付宗平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呈现出在纯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较大且有扩大、不同地区结构差异明显等特征。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但在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下并没有盘活。为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应从明确农民土地财产权、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盘活农村宅基地和房屋财产、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革征地制度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强化产业发展支撑、修订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这是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重要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