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76)
- 2023(16035)
- 2022(13990)
- 2021(13027)
- 2020(10979)
- 2019(25579)
- 2018(25456)
- 2017(49618)
- 2016(26955)
- 2015(30616)
- 2014(30789)
- 2013(30750)
- 2012(28401)
- 2011(25695)
- 2010(25665)
- 2009(23875)
- 2008(23541)
- 2007(21158)
- 2006(18519)
- 2005(16140)
- 学科
- 济(115586)
- 经济(115467)
- 业(79642)
- 管理(73605)
- 企(57415)
- 企业(57415)
- 方法(53717)
- 农(52183)
- 数学(47371)
- 数学方法(46913)
- 农业(34491)
- 业经(28669)
- 财(28064)
- 中国(27838)
- 学(24116)
- 地方(23673)
- 制(20953)
- 贸(20865)
- 贸易(20859)
- 易(20231)
- 务(17596)
- 财务(17525)
- 财务管理(17482)
- 环境(16670)
- 技术(16598)
- 企业财务(16573)
- 理论(16456)
- 银(16262)
- 银行(16209)
- 和(16205)
- 机构
- 学院(391665)
- 大学(391196)
- 济(157296)
- 管理(155833)
- 经济(153895)
- 理学(135682)
- 理学院(134237)
- 管理学(131956)
- 管理学院(131273)
- 研究(129329)
- 中国(97393)
- 京(82364)
- 科学(81847)
- 农(81591)
- 财(69651)
- 所(65788)
- 业大(65089)
- 农业(63083)
- 中心(60685)
- 研究所(60027)
- 江(57398)
- 财经(56390)
- 北京(51554)
- 经(51389)
- 范(51144)
- 师范(50704)
- 经济学(46555)
- 州(46352)
- 院(45787)
- 经济管理(42814)
- 基金
- 项目(268818)
- 科学(210310)
- 研究(195937)
- 基金(194595)
- 家(169462)
- 国家(168004)
- 科学基金(143702)
- 社会(122709)
- 社会科(116004)
- 社会科学(115969)
- 省(105467)
- 基金项目(104289)
- 自然(93630)
- 自然科(91372)
- 自然科学(91348)
- 自然科学基金(89701)
- 教育(88577)
- 划(88099)
- 编号(81448)
- 资助(79811)
- 成果(65357)
- 重点(59672)
- 部(59487)
- 发(57456)
- 创(55031)
- 课题(54568)
- 科研(51623)
- 创新(51356)
- 教育部(50426)
- 国家社会(50081)
- 期刊
- 济(172879)
- 经济(172879)
- 研究(110270)
- 农(80840)
- 中国(71468)
- 学报(65317)
- 科学(59332)
- 农业(54929)
- 财(51677)
- 管理(50353)
- 大学(49295)
- 学学(46679)
- 教育(38065)
- 融(35020)
- 金融(35020)
- 业经(33289)
- 技术(32329)
- 财经(26704)
- 业(26424)
- 经济研究(25435)
- 问题(24050)
- 经(22624)
- 版(20957)
- 图书(20128)
- 技术经济(19512)
- 理论(19204)
- 科技(18636)
- 资源(18024)
- 实践(17676)
- 践(17676)
共检索到5633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孔涛 Jonathan Unger 刘鹏凌
本文使用2008年在安徽进行的两项调查的微观数据,分析过去25年间农地调整的状况。通过聚焦村民小组这一重要但被以往研究所忽略的层面,关注近600个村民小组在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调整的特点及其与村民小组特质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探讨1995年以后的变化状况。研究发现,在国家有关政策明确规定土地在承包期内不得调整的背景下,多数村民小组在1984—2008年都实行过至少一次的土地调整以解决人地矛盾、实现土地分配的再均等。然而,调整的发生、规模和频率等与村民小组对农业收入的依赖程度、主要作物的生产率以及所处地势和土地划分情况等有显著的相关性。1995年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的增长而土地调整大幅度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甲樱 李中 李祎萌 丁燕 唐小平
产权清晰、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一直被视为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关键,农村承包地确权是保障土地承包稳定的重要抓手。承包地确权政策、实施及对承包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承包农户土地利用细分为农村土地流转、契约安排和土地投资三类行为,纳入地权安全、土地权益、地权明晰和土地面积分析框架,阐释新一轮承包地确权影响承包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内在机制,利用吉林、河北、湖南、重庆4省(市)承包农户跟踪调查形成的2017和2020年2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新一轮承包地确权影响承包农户土地流转、契约安排和土地投资的理论机制不强,而基于实地调查的多视角经验分析也未证实承包地确权对农村土地租金、转让农村土地面积、新增农业机械投资、土地整治有十分显著影响。研究认为,要准确把握确权政策实施的基本原则、加强对承包地确权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强化承包地确权的经费支持、做好技术支持和土地流转服务、消除扩大农业生产投资束缚、有效治理土地确权流转后可能发生的产权“垄断”问题,提升土地流转规模经济效率。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廖洪乐
本文在对农村承包地调整的形式、原因进行描述后 ,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 农村承包地调整的因素。研究发现 ,人均耕地面积、机动地比例、土地流转程度、土地负担 水平、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两田制、有无承包合同等都对承包地小调整有显著影响 ;能影 响承包地大调整的因素不多 ;村干部行为对农村承包地调整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最 后 ,本文提出了抑制承包地调整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承包地调整 承包合同 土地流转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占洲 林苇
在农村承包地调整中并非只有在"特殊情形"下才有可能适用承包地调整,因而"特殊情形"与不同模式的承包地调整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逻辑关系。"特殊情形"是法定双向调整的必要条件,当且仅当"特殊情形"时才能引起在个别农户之间进行承包地调整,但"特殊情形"并非必然引起在个别农户之间进行承包地调整。"特殊情形"是法定单向调整的充分条件,当"特殊情形"时发包方应当以机动地、新垦地、收回地调整承包土地,但并非仅当"特殊情形"时发包方才能以此调整承包土地。"特殊情形"是约定双向调整的选择性条件,既非当且仅当"特殊情形"时才能引起约定双向调整,也非当"特殊情形"时必然会引起约定双向调整;只有当"特殊情形"被两个以上承...
关键词:
特殊情形 承包地调整 逻辑关系 法逻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朝国 郝妩阳
在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的政策背景下,农村妇女的家庭土地继承问题将愈加突显出来。本文基于三个村庄的调查数据,对农村妇女继承家庭承包地的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妇女仅仅对夫家的承包地表现出较强的继承意愿,而对娘家承包地的继承意愿相当低,即在家庭承包地的继承意愿上呈现出明显的夫家取向;农村妇女的户籍与其家庭承包地的继承意愿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娘家的兄弟数量对农村妇女继承娘家承包地的意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丈夫的兄弟数量对农村妇女继承夫家承包地的意愿不具有抑制性;婚后夫家分到新土地均对农村妇女继承夫家承包地的意愿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德坤 沈飞 谷树忠 周洪 胡咏君
人口变动及土地征占等导致土地在集体农户之间的占有不均衡是土地调整的基本原因。从农户对"30年不变"土地承包政策的认知程度来看,多数农民赞成这一政策,但更倾向于"公平"的土地分配方式,同时农民对这一土地承包政策是否能够持续稳定并不肯定。在影响农民对政策赞成与否的各因素中,集体土地调整、年龄、家庭劳动力数量、承包土地面积、出租土地面积、农业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正向影响,受教育年限、家庭农业户口人数、是否村干部户、租入土地面积呈负向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合林 王飞
农村土地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三农"发展的主要问题,其核心问题之一是农村承包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本文以郑州都市圈内唯一的农业县中牟为例,采用Logistic模型来实证分析农户自身的内部认知因素是如何影响农户的农地使用权流转意愿的,并从众多影响因素中提炼出显著影响因素,最后给出实证研究结论及促进农地流转的一般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地使用权流转 农地流转意愿 中牟县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学敏 刘惠君
有序推进离农农民市民化并逐步退出其承包地,是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Logistic模型对河南、湖南、四川和重庆4省市1 086离农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寻求最大化经济补偿收益及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是离农农民退出承包地的两大动力引擎;离农农民退地意愿和行为受退地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约束;离农农民非农收入水平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将对农民退地进城产生促进作用;对退地后工作稳定程度及生活状况的预期,是离农农民考量退地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不但要消除"城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军 刘钟 康俊超 史新文 潘京 崔勇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09年,辽宁省在清原县草市镇东大道村开展了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到现在已经过去8年多。根据国家要求,今年是收官之年,要基本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其中,确权数据的整理、汇交和质检工作是"重头戏"。由于专业性较强,大多数农经干部"一头雾水",亟需明确工作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农村承包地 确权登记 数据整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胜
最近,我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部分农村人口出现无承包地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对20个乡、50个村民小组中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乡乡均存在一些农业人口无承包地的状况;50个村民小组中,无包产地人口遍及42个村民小组,占84%的面,计有元承包地人口167人,按调查总体单位计算,平均每个村民小组无承包地人口达3人以上。齐力乡麻柳九组、丰乐乡光芒一组无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丽萍
本文在探讨农村承包地使用权价格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承包地使用权流转价格低下的症结,进而考察承包地使用权价格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使用权流转 价格低廉 症结 对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向南 吴群
研究目的:利用经济学收益成本分析的思路,揭示影响农户承包地流转动机的主要因素及其后的制度安排,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部门调查和农户调查相结合。研究结果:影响农户承包地流转的收益因素主要包括农地经营能力、非农就业选择、集体经济组织发育及流转期限等,成本因素主要包括农地经营细碎化、有形市场建设滞后、基层组织介入不够、流转后的社会保障不足、制度预期的不确定性及农产品安全等。研究结论:农地流转制度改革应重点帮助提高农户流转后的收益水平,并有效降低农地流转中的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晓星 赵军洁
引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是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重点。为探究农村承包地退出的形成机理,并考察农户的退出选择偏好,本文基于新家庭经济迁移理论和农户家庭效用理论,构建了农户退出决策行为的理论模型,并在此理论框架下运用Mvprobit模型对四川省温江区23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流转陷阱"是承包地退出的重要现实依据;大部分农户愿意在较长时期内甚至永久退出承包地;不同类型农户对承包地退出方式有不同的选择偏好。因此,需要构建农村承包地退出的政策出口,为有意愿、有条件的农户设计多样化的制度安排,同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明确政府的权利边界和支持方向。
关键词:
承包地退出 理论逻辑 选择偏好 政策设计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平
农地"三权分置"视阈下,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和土地承包权的有效退出是缓解农村人地矛盾、促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两种不同思路。鉴于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尚未形成且功能有限,形塑承包地退出机制确有必要。土地承包权是兼具财产和身份要素并承载社会保障功能的复合型权利,由此决定承包地退出必须慎重对待。在立法体例上,应坚持土地承包权退出事由法定原则,同时厘定承包地收回"原则禁止与例外允许"二元模式,不允许当事人自由约定收回事由。在立法内容上,完善自愿交回和依法收回规则,承包地自愿交回在法权关系应表达为土地承包权的抛弃或转让,抛弃土地承包权须以丧失集体成员资格为前提,土地承包权转让给发包方以不超过剩余承包期限为原则,不影响农户成员资格和再承包权,应成为主要退出方式。"依法收回"可分为身份性收回和非身份性收回,身份性收回包括因户口迁移引起的收回和因承包方全家消亡绝户而收回,非身份性收回又分为因承包地灭失、承包地被征收而收回。为保障土地承包关系"大稳定、小调整"的格局,构建承包地退出制度的法定事由和程序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孟光辉 安康 李永坤
一般认为,基于长久不变的政策动机,农户承包地在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不能随意变动,但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既然以合同关系进行定位,在承包期限、地块位置、承包条件等方面,法律并不禁止双方的合意调整。土地发包方与承包方通过协商一致完成土地的合理调整,既有现行法律制度逻辑的支撑.更有广泛而深刻的农村经济社会基础,一方面可以完成对村集体内各方主体利益的调和,另一方面也能实现对农用地的市场调控。虽然目前该方法在实践中推行仍然有较大的难度,但的确契合了农村改革方向和社会发展现实,值得继续深入探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