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42)
2023(4835)
2022(3876)
2021(3834)
2020(2977)
2019(6797)
2018(6477)
2017(12241)
2016(6550)
2015(6990)
2014(6776)
2013(7047)
2012(6615)
2011(6198)
2010(6367)
2009(5880)
2008(5737)
2007(5424)
2006(5126)
2005(4513)
作者
(18642)
(16681)
(15921)
(15140)
(9829)
(8047)
(7010)
(6273)
(6167)
(5692)
(5652)
(5239)
(5074)
(5070)
(4893)
(4717)
(4716)
(4713)
(4368)
(4353)
(4087)
(4085)
(3939)
(3869)
(3687)
(3687)
(3684)
(3421)
(3413)
(3380)
学科
(50113)
农业(34208)
(32669)
经济(32635)
(28291)
业经(14406)
农业经济(12325)
管理(10021)
(9496)
农村(9479)
(9419)
收入(8986)
地方(8972)
中国(8481)
发展(8386)
(8378)
分配(8060)
(7416)
土地(7243)
方法(7161)
建设(7059)
(6756)
劳动(6755)
(6455)
数学(6380)
人口(6369)
农业劳动(6340)
数学方法(6333)
及其(6252)
方针(6055)
机构
学院(96314)
大学(89779)
(43424)
(42826)
经济(42675)
管理(36752)
研究(35064)
农业(31932)
理学(31839)
理学院(31565)
管理学(31147)
管理学院(30979)
中国(28451)
业大(23186)
科学(20545)
农业大学(19360)
(18137)
(17927)
中心(17541)
(16628)
研究所(16020)
(15762)
(15117)
(14673)
经济管理(14251)
(13784)
(12930)
师范(12852)
发展(12573)
(12557)
基金
项目(63956)
研究(50953)
科学(50232)
基金(45621)
(39627)
国家(39095)
社会(33557)
科学基金(32781)
社会科(31196)
社会科学(31188)
(27316)
(26836)
基金项目(24663)
编号(22632)
(20707)
教育(20579)
自然(18401)
自然科(17917)
自然科学(17915)
成果(17710)
自然科学基金(17578)
资助(16441)
(16204)
课题(14383)
(14270)
国家社会(14097)
(13996)
重点(13912)
(13797)
(13766)
期刊
(59130)
经济(59130)
(52763)
农业(35819)
研究(26126)
中国(25261)
业经(17975)
学报(16791)
科学(16500)
(15411)
农业经济(14552)
农村(13967)
(13967)
大学(13941)
学学(13561)
(12391)
金融(12391)
(10359)
农村经济(9363)
问题(9315)
(8651)
管理(8398)
教育(8089)
世界(8087)
社会(7996)
经济问题(7842)
社会科(7458)
社会科学(7458)
技术(7362)
业大(6884)
共检索到1529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国安  
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扶贫攻坚的最后阶段,要顺利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任务,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实行制度创新和转变:扶贫主体要由单一的政府扶贫向政府扶贫为主与全社会参与扶贫相结合转变;扶贫对象要由扶持贫困地区为主向扶持贫困农户为主转变;扶贫方式要由救济性扶贫向开发性扶贫转变;扶贫内容要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林子力  
经济改革的目标,实质上包含两个层次,要加以明确的区分。第一是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即生产和交换方式上所要达到的目标。依我之见,这个目标就是高度开放性、社会化的经济,即现代市场经济。其次是制度目标。如果说经济运行方式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非人们的选择,那么,制度目标则是可以选择的,但这种选择也要受经济运行方式的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许保利  
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农业生产体制下 ,农民收入被分为农业土地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则是实现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减少农村劳动力 ,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提高农民来自于土地产出的收入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庆明  
陶然、曹广忠在《改革》2008年第10期发表《"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的不匹配与政策组合应对》(以下简称《空间城镇化》)认为,"从根本上扭转土地出让的非市场化操作局面,就必须首先实现土地征用市场化,或者说建立农地转工、商业等非农用地过程中农民与包括城市政府、开发商在内的用地者之间直接协商机制。这就要求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土地一级市场。只要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用地者可以直接与村集体进行土地交易,使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吉万  
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成为目前最热门的话题。对于这个问题,由于所处角度和利益的不同,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大乱必然带来大治。这个大治,就是全球经济游戏规则的重新修定。我是一个干了25年的皮鞋匠,今天能做到中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鞋业企业集团,其中最深刻的体会之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国梁  
当前,物资经济理论讨论的热点之一,是如何在社会流通领域建立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这是物资体制改革的总的思路。市场的主体是企业,物资企业要实现这种运行机制,关键是要在市场观念上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转变,在对市场的认识上进行一次质的突破;要更新传统的流通观念,建立向产业渗透的社会化流通产业格局。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莎  
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刘莎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我国经济经过47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以来18年的发展,经济规模已相当可观,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10位,我国的农产品、能源和主要原材料产量已在世界前列,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基础...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唐龙  
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曾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体制机制。由于政府改革的滞后,这种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机制已成为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性制度约束。政府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着"双刃剑"的作用,能否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正向激励,关键还在于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举措落实到位的体制机制:科学定位政府经济管理的领域和宏观调控的方式;推进大部制改革;科学地设计政府和政府官员绩效考核指标;改革审批经济体制;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林兆木  
从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到国务院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最大的亮点。但是,在现有的结构、体制和利益格局之下,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最大难点,也在于贯彻这个"主题"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高飞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投入了巨额资金,广泛采取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合资、合作和战略联盟等措施,制造能力和规模迅速增强。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分薄弱,全社会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面临资源环境容量的明显约束,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文章研究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许惠渊  
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沿革和弊端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中国广大农村发生了伟大的产权变革,亿万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组织起来,先后成立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从此,我国农村开始形成以公有产权制度为特征的集体经济组织。半个世纪以来,这一集体经济组织经历过几次变革:60年代初确立"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管理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冬梅,石践  
传统的科技扶贫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我国不断变化的农村形势的需要。各地在实践中涌现出了诸如福建省南平市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和陕西省宝鸡市“专家大院”模式等新型的科技扶贫组织方式,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巧妙地在原有的制度框架内,通过资源重组等存量改革措施提高了科技扶贫的效率。政府在由过去单纯技术提供向综合性技术服务转变的同时,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持久的技术支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小云  苑军军  于乐荣  
中国农村贫困格局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调整农村减贫的战略与政策。2020之后农村贫困的治理战略需要由长期以来的"扶贫战略"转向"以防贫为主"的新的贫困治理战略框架。2020之后中国减贫的战略目标将需要从过去长期以来通过制定不同的绝对贫困标准并继而努力超越绝对贫困标准,转变为通过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手段来缓解不平等为主要目标。2020后以防贫为主要目标的减贫政策应将现行所有的政策工具进行重新的梳理建立起相互衔接、互不重复、目标明确的新的减贫政策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