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5)
2023(1378)
2022(1223)
2021(1004)
2020(919)
2019(2132)
2018(1848)
2017(4153)
2016(2014)
2015(2393)
2014(2247)
2013(2160)
2012(1978)
2011(1738)
2010(1635)
2009(1423)
2008(1361)
2007(1070)
2006(838)
2005(570)
作者
(4838)
(4278)
(4112)
(3821)
(2800)
(1941)
(1802)
(1697)
(1517)
(1476)
(1412)
(1397)
(1293)
(1277)
(1252)
(1233)
(1211)
(1201)
(1113)
(1105)
(994)
(966)
(946)
(944)
(925)
(904)
(887)
(858)
(852)
(813)
学科
(12293)
经济(12274)
(8701)
方法(7825)
数学(7611)
数学方法(7604)
管理(6682)
(5901)
企业(5901)
(4917)
(3654)
农业(3617)
(2471)
财务(2471)
财务管理(2466)
企业财务(2422)
中国(2405)
业经(2320)
(2108)
贸易(2108)
(2063)
收入(1728)
技术(1700)
地方(1604)
(1572)
(1434)
金融(1434)
(1373)
(1333)
产业(1312)
机构
大学(29695)
学院(29330)
(16612)
经济(16490)
管理(13684)
理学(12558)
理学院(12493)
管理学(12438)
管理学院(12390)
研究(7931)
(7298)
财经(6351)
经济学(6098)
中国(5985)
(5982)
经济学院(5734)
(5070)
财经大学(4956)
(4871)
经济管理(4489)
业大(4269)
商学(4233)
商学院(4209)
中心(4033)
农业(3801)
(3425)
(3406)
金融(3361)
科学(3077)
研究中心(2972)
基金
项目(22639)
科学(19090)
基金(18727)
研究(16828)
(15846)
国家(15691)
科学基金(14411)
社会(12907)
社会科(12330)
社会科学(12327)
基金项目(9964)
自然(8753)
自然科(8590)
自然科学(8589)
自然科学基金(8481)
(7943)
资助(7907)
教育(7804)
(6649)
(6037)
国家社会(6034)
编号(5981)
教育部(5605)
人文(5492)
(5000)
(4931)
重点(4817)
大学(4784)
社科(4749)
(4727)
期刊
(13879)
经济(13879)
研究(7851)
(5240)
(4502)
管理(3870)
财经(3506)
学报(3380)
大学(3130)
中国(3105)
农业(3088)
科学(3080)
学学(3075)
(3006)
(2781)
金融(2781)
经济研究(2675)
世界(2153)
业经(2151)
问题(2146)
技术(1937)
(1825)
技术经济(1740)
(1608)
财经大学(1514)
商业(1388)
统计(1379)
经济问题(1358)
(1304)
农村(1284)
共检索到354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吴锟   刘含笑   李琦  
由于城市与农村的经济金融环境存在显著差异,成年前在农村成长的城镇居民比在城市成长的城镇居民具有较高的风险厌恶程度和较低的金融知识水平,从而更加偏向低消费和高储蓄。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年数据,将“目前居住在城市地区且拥有非农业户口、18岁之前为农业户口”作为“拥有农村成长经历”的界定标准,实证检验城镇家庭户主的农村成长经历对其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户主拥有农村成长经历的城镇家庭比户主没有农村成长经历的城镇家庭有更高的储蓄率,风险态度和金融素养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即拥有农村成长经历的户主会因较高的风险厌恶程度和较低的金融知识水平而导致其家庭储蓄率较高;农村成长经历对储蓄率的正向影响在户主受教育水平较高、家庭资产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家庭中更为显著。因此,需要从改善城市的经济金融状况(降低生活成本、增强社会保障、减少不确定等)入手来释放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并通过改善风险态度、加强金融教育、缩小城乡差距等渠道来降低农村成长经历对城镇家庭储蓄率的正向影响。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黄露露  
社会网络在正规金融和保险市场较健全的城镇地区是否能够通过风险分担降低家庭储蓄率,现有文献对此问题研究得极少。基于国家统计局2006—2014年4省市城镇家庭面板数据,本文运用双倍差分法研究发现:社会网络能够为城镇居民分担健康和收入风险,并进而降低其家庭储蓄率。本文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网络在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决策中的影响,也意味着进一步完善中国城镇地区的信贷和保险市场将有助于刺激居民消费和扩大内需。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何立新  封进  佐藤宏  
本文利用1995年和1999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CHIPS)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家庭储蓄率上升的原因。1995—1997年间中国对城镇企业职工进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使得企业职工养老金财富发生变化,这种养老金财富的变化具有外生性,因而这项改革可以作为一项政策实验用来识别养老金财富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储蓄行为可以由生命周期模型解释;养老金财富对于家庭储蓄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这一效应平均为-0.4—-0.3左右;但不同家庭这种替代效应有明显差异,户主年龄在35—49岁的家庭,储蓄率会显著受到养老金财富的影响,其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安全  凌晨  倪鹏飞  
损失规避作为广泛存在于风险和非风险决策中的一种现象,近年来得到大量的讨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1年的微观数据,首次探讨并验证损失规避在我国家庭层面的存在性及其对我国家庭消费-储蓄行为可能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家庭确实存在损失规避特征,家庭对正向和负向的收入冲击表现出不对称的储蓄行为。具体而言,当收入低于基准收入水平时,家庭进行储蓄的概率会显著降低,而当收入高于基准收入,家庭进行储蓄的概率则没有显著变化。因此,今后的研究要更加注重消费者的损失规避心理,以帮助人们更加有效地认识、预测及干预由损失规避造成的消费储蓄决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章元  王驹飞  
文章首先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解释预期寿命延长会提高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退休后存活的时间更长,从而工作期间需要更多地储蓄以应对退休后更长时间内的收入下降;但这一机制不适合解释农户的储蓄行为,这是因为农民不存在退休和退休后收入的急剧下降。文章基于中国城镇部门的数据进行检验后发现:(1)基于2005~2013年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预期寿命延长1年会使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提高3.7%;(2)基于2005~2012年国家统计局城镇家庭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如果退休后的预期存活时间长于剩余工作时间,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更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预期寿命对城镇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文章基于宏观和微观数据检验了预期寿命延长对中国城镇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储蓄率的走向和影响因素,为评估延迟退休政策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奠定实证基础。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飞  臧旭恒  姚健  
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了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本文理论分析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参保家庭储蓄率及消费的影响,并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年和2017年构成的短期面板数据,利用准实验方法(DID和PSMDID)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度并轨改革通过改变家庭养老金收入预期和提高家庭未来养老风险,显著提升了机关事业单位参保家庭的储蓄率,降低了家庭人均消费水平,但改革的储蓄与消费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时滞性。在消费类型方面,改革主要减少了参保家庭的食品及在外就餐、衣着和教育文化娱乐类消费。异质性分析方面,此改革对低财富、女性户主、户主受教育程度较高、户主年龄为40岁~50岁和西部省份等家庭的影响更大。替换改革年份、替换实验组和替换被解释变量的安慰剂检验,以及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2016年和2018年数据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了上述结论。鉴于此,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应使实施的政策更加公开透明,做好改革的事前预测及事后评估。同时,在深化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逐步弱化个人账户作用,提升居民金融素养,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文华  卢露  徐斌  石奎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使用Probit模型考察了收入差距对居民家庭杠杆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收入差距上升会显著提高家庭杠杆率水平,尤其对于中间群体家庭。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下,收入差距扩大会通过家庭住房成本和物质渴求水平渠道提升中间群体家庭的杠杆率,同时本文也发现这种推升作用存在区域和家庭类型的差异。本文研究有助于认识居民部门杠杆率变化成因,也为完善"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梦琪  金钟范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项目(2011、2013、2015、2017)四期的全国代表性数据,采用计量模型考察已婚女性受教育程度对其家庭消费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第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可以显著促进其家庭消费水平提升,且在以义务教育法作为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工具变量处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之后,结果仍然成立;第二,与生存型家庭消费相比,女性受教育程度对享受型家庭消费的影响更大;第三,机制分析发现,女性受教育程度会通过提高劳动收入和提升女性家庭决策地位两个途径来促进家庭消费,且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的家庭更加关注子女的教育水平。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余丽甜  连洪泉  
已有研究主要基于性别比失衡的竞争性储蓄动机解释了中国家庭的高储蓄之谜。文章把子女结婚这一自然事件作为处理变量,通过婚前和婚后的家庭储蓄变化识别出"婚姻效应",为竞争性储蓄动机理论和中国家庭的高储蓄之谜提供了微观证据。研究结果发现,在控制个人以及家庭特征后,相对于已婚家庭,未婚家庭储蓄显著更高。在排除地区性差异、教育储蓄动机、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样本匹配等问题之后,未婚比已婚家庭具有更高储蓄水平的结论依然稳健。文章进一步分析识别出了城市和农村异质"婚姻效应"和婚后消费结构的变化,发现"婚姻效应"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都产生了影响,但"婚姻效应"对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抑制更为明显。文章的研究结果丰富了婚姻市场的竞争性储蓄动机理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余丽甜  连洪泉  
已有研究主要基于性别比失衡的竞争性储蓄动机解释了中国家庭的高储蓄之谜。文章把子女结婚这一自然事件作为处理变量,通过婚前和婚后的家庭储蓄变化识别出"婚姻效应",为竞争性储蓄动机理论和中国家庭的高储蓄之谜提供了微观证据。研究结果发现,在控制个人以及家庭特征后,相对于已婚家庭,未婚家庭储蓄显著更高。在排除地区性差异、教育储蓄动机、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样本匹配等问题之后,未婚比已婚家庭具有更高储蓄水平的结论依然稳健。文章进一步分析识别出了城市和农村异质"婚姻效应"和婚后消费结构的变化,发现"婚姻效应"对不同收入水平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文雯   潘慧  
家庭的社会捐助行为与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制度环境紧密相关。本文利用2010、2012、2014、2016、2018五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农村贫困对本省城镇家庭社会捐助支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农村贫困率上升,本省城镇家庭社会捐助支出呈明显增长,尤其是处于最高和最低收入阶层的城镇家庭;社会信任度高、贫富差距感强、生活在贫富差距较大地区的城镇家庭,面对农村贫困,选择了更高的社会捐助水平。城镇家庭以提高社会捐助支出的方式应对农村贫困,既源于家庭的自主选择,也与体制内的捐助促进作用有关,尤其对于中等收入家庭,户主在体制内单位就业对家庭社会捐助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我国现有的社会捐助体制既尊重和支持居民家庭的捐助意愿,也发挥了我国的制度优势,促进了社会捐助所代表的第三次分配与再分配在反贫困领域协调配合,实现第三次分配与国家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胡翠  许召元  
本文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基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1988、1995、2002和2007年的调查数据,利用混合截面和虚拟面板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和农村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呈现显著差异。农村家庭储蓄率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上升而下降,但城镇家庭储蓄率却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上升而上升。根据理论模型,本文发现城乡二元养老保险制度可以解释上述结论。考虑到中国也进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进入城镇,同时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我们认为人口老龄化本身不会降低居民储蓄率。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秦若冰  马弘  
本文检验了2017—2019年消费品关税减让的价格效应和福利影响。结果表明,消费品降税显著降低进口价格和进口成本,促进了进口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同时,降税加强了国内市场竞争,降低了国内消费品的价格,提高了居民实际购买力和福利水平。2018年因关税削减引致的进口成本下降约占中国从除美国外其他国家进口消费品总额的1.33%,消费品平均价格同比下降约0.64%。本文为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提供了实证支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天祥  刘迪  黄琳雅  杨希特  
文章分析高铁对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机理,指出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产生市场一体化效应、城市竞合效应和城市群空间效应,导致城市体系多中心化、产业结构相关多样化、创新网络结构有序化,催生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进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基于高铁建设背景,利用2005—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湖南区域协同发展水平,采用ESDA分析其演变特征,使用DID模型验证高铁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高铁时代湖南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水平呈增长趋势;(2)城市协同发展水平空间结构优化,协同水平最高的是长沙,京港澳高铁沿线的长株潭、岳阳、衡阳和郴州协同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大湘西地区,整体呈现由东至西梯度递减态势;(3)高铁对湖南区域协同发展具有正向影响;(4)高铁通过城市体系、产业结构、创新网络、旅游业发展以及环境协同治理等间接影响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士华  李伟毅  赵佳  
本文运用1997—2006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农村居民储蓄率变动的决定因素,并检验了永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农村居民的适应性。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家庭储蓄率持续攀升以及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储蓄习惯(滞后储蓄率)、收入增长率、实际利率和宏观经济波动;但与人口年龄结构相关的因素对农村居民储蓄率变动影响较小,实证结果部分支持生命周期理论假说。因此,从中短期来看,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储蓄率依然较高,应设计出刺激农民消费、减少储蓄的中短期政策组合,同时从制度层面理顺农村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渠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