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40)
2023(4283)
2022(3439)
2021(3305)
2020(2539)
2019(5756)
2018(5638)
2017(11187)
2016(6018)
2015(6550)
2014(6515)
2013(6514)
2012(5921)
2011(5528)
2010(5722)
2009(5352)
2008(5187)
2007(4845)
2006(4477)
2005(3916)
作者
(16526)
(15036)
(14102)
(13392)
(8596)
(7102)
(6218)
(5673)
(5535)
(5015)
(4913)
(4814)
(4359)
(4337)
(4299)
(4282)
(4269)
(4093)
(3829)
(3812)
(3627)
(3579)
(3524)
(3430)
(3419)
(3285)
(3270)
(2963)
(2951)
(2914)
学科
(48030)
农业(32071)
(30674)
经济(30652)
(24662)
业经(13572)
农业经济(12286)
土地(10901)
(9491)
农村(9474)
(9239)
中国(8765)
管理(8131)
发展(7814)
(7813)
地方(7285)
(7105)
劳动(7105)
建设(6835)
(6694)
收入(6415)
人口(6343)
农业劳动(6340)
方法(6130)
分配(5922)
动力(5860)
数学(5860)
劳动力(5841)
数学方法(5839)
问题(5763)
机构
学院(87776)
大学(80772)
(41293)
(38687)
经济(38007)
管理(35199)
农业(30956)
理学(30770)
理学院(30510)
管理学(30090)
管理学院(29958)
研究(29831)
中国(25596)
业大(22544)
农业大学(19139)
科学(18108)
(16808)
中心(15902)
(15075)
(14093)
(13891)
研究所(13575)
经济管理(13499)
(13486)
(12424)
(12412)
(11639)
师范(11582)
发展(11447)
(11432)
基金
项目(59409)
研究(47113)
科学(47049)
基金(42883)
(37002)
国家(36517)
社会(31186)
科学基金(31180)
社会科(28929)
社会科学(28923)
(26101)
(24797)
基金项目(23516)
编号(21981)
(18921)
教育(18736)
自然(17956)
自然科(17475)
自然科学(17472)
自然科学基金(17147)
成果(16541)
资助(15358)
(14544)
(13485)
(13457)
国家社会(13050)
课题(13043)
(12859)
(12711)
重点(12327)
期刊
(51593)
经济(51593)
(50745)
农业(34602)
中国(24399)
研究(21260)
业经(17123)
科学(15430)
(14413)
农业经济(14365)
学报(14244)
农村(13594)
(13594)
大学(12071)
学学(11849)
(10947)
金融(10947)
农村经济(9180)
问题(8489)
(7948)
社会(7476)
世界(7471)
(7407)
经济问题(7304)
资源(7192)
社会科(7095)
社会科学(7095)
业大(6216)
技术(6050)
农业大学(6033)
共检索到1336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商春荣  王曾惠  
本文基于广东、江苏两省外出务工农民工的调查分析农户家庭土地转包。研究发现,农民工夫妻共同外出打工——"男工女也工"的劳动力迁移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女性非农就业滞后的局面。家庭中男性成员的非农就业并不必然导致农户发生土地转出,农户土地转出随已婚女性非农就业提高而上升。随已婚女性非农就业的提高,"男工女耕"家庭分工演变为"男工女工、老人耕种"的代际分工,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是农户兼业经营的重要因素,年老无力、缺乏劳动力将成为农户土地转出的重要原因。兼业经营农户、农业女性化程度将随已婚女性非农就业的提高而呈下降趋势。促进女性的非农就业将进一步促进农户的分化和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春芳  
本文以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儿童看护、老人照料对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传统的家庭分工对发达地区农村已婚女性非农就业具有较深远的影响,已婚女性更多地承担了抚养孩子、赡养老人等家庭生产的责任,降低了她们非农就业的可能性和劳动时间。随着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大和农村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已婚女性家庭与就业的矛盾将更突出。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相应的公共产品供给,使农村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其非农就业,以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熊瑞祥  李辉文  
本文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研究儿童照管对农村已婚女性非农就业的阻碍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儿童照管公共服务在缓解这一阻碍作用中所扮演的角色。采用线性工具变量方法和双概率模型得到的实证结果都表明,照管儿童对中国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重要且显著的阻碍作用,而村里存在的可以部分替代已婚女性儿童照管的小学或幼儿园等公共服务则有助于缓解这一阻碍作用。这一发现意味着现阶段中国农村仍然存在大量因为需要自己照管儿童而从事农业就业的女性劳动力,而提供儿童照管公共服务则有助于将这些劳动力从农业部门中释放出来。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方黎明  谢远涛  
农村已婚男女在非农部门实现稳定就业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关键。文章基于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多重选择MLM模型及二元Probit模型考察了农村已婚男女实现非农就业的决定因素及性别差异。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地理因素在农村已婚男女从事非农工作及维持非农工作的稳定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具体而言,受教育程度高、健康状态好、拥有城镇户口、靠近城镇增加了他们从事非农工作的机会,降低了其失去非农工作的风险;已婚男性非农工作机会远高于女性,失去非农工作的风险远低于女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魏宁  苏群  
本文采用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妇女的生育行为对其非农就业参与、非农劳动时间和收入的影响,并采用工具变量法来消除生育与就业之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依然决定着农村妇女的生育行为,而多生子女则会降低其非农就业的参与率、劳动时间和收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妍  脱继强  
文章基于对江苏省农村的问卷调查,建立Probit模型来研究影响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的增长降低了女性从事非农就业尤其是外出就业的可能性;文化程度越高的女性非农就业的可能性越大,且文化程度越高者更倾向于留在本地就业;拥有技能的女性通常选择外出就业;配偶从事非农就业的女性比配偶纯粹务农的女性更有可能从事非农就业;另外,相比较于经济发达的苏南农村,苏中与苏北农村非农产业部门的吸纳能力相对不足,当地女性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是外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越  姚顺波  
利用全国7省区2 118个农村已婚女性样本的调查数据,运用集群效应下的二元Logit和M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已婚女性的就业现状以及就业内容、就业地区选择的影响因素,特别对家庭中孩子个数和配偶工作地点进行了分类探讨。研究发现:个人资本变量对已婚女性是否参与非农劳动依旧具有显著性影响;不同教育阶段的孩子个数对已婚女性从事非农就业和就业地点选择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处于抚养阶段的孩子仍是女性放弃非农就业的重要原因;配偶工作地点与已婚女性工作地点的选择具有高度匹配性。最后从促进已婚女性非农就业角度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小龙  郭沛  
本文基于2013年吉林、山东和陕西3省429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就非农就业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非农就业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有重要影响。Logit和Tobit模型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家庭非农就业人员越多,农户发生土地转出行为的概率越高,土地转出的面积越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以及建立健全基层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政策含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洪云  梁海兵  郑洁  
已有的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研究因未有效区分转移意愿与能力的差异而致实证分析存在样本选择偏误。本研究从转移意愿和能力两个维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深入甄别的同时,运用实地调研数据定量研究农村已婚女性就业转移意愿与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年龄是影响"有效转移""潜在转移"和"隐蔽转移"的农村已婚女性就业转移意愿与能力的重要因素;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了农村已婚女性的工作预期而致其就业难度增加进而降低了其就业转移意愿。职业培训对农村已婚女性实现"有效转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外出务工总人数对农村已婚女性就业转移具有显著的家庭"跟随"效应。村庄特征和子女教育是影响农村已婚女性"有效转移"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光  李放  
基于江苏省沭阳县的调查数据,对农民非农就业、社会保障与其土地转出意愿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所具有的多重功能价值对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土地的直接经济价值与农民土地转出意愿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土地转出预期价值对农民土地转出意愿的影响最大,农民土地转出的预期回报对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若有完善的非农就业环境与社会保障制度能代替土地本身承载的就业价值与社会保障功能,则会对农民土地转出意愿产生积极的正向作用。其次,Probit和Tobit模型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具有非农就业经验以及家庭非农劳动力越多的农民转出其土地的可能性越大,转出的面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卫红  刘秀娟  刘冬蕾  
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诸多限制,本文选取河北省保定市8村庄的农村已婚女性为研究样本,应用prob it模型分析其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为促进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克春  林坚  
本文基于江西省的调查数据,就农村已婚妇女失地对农地流转产生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已婚妇女失地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失地农户租入更多农地,但对农户租出农地影响较小。失地农户是否租入农地,主要取决于农户的经济状况和要素禀赋,而不是取决于已婚妇女失地。在一些人均耕地紧张的地区,已婚妇女失地虽然增加了农地需求,加剧了农地市场的供求矛盾,但在另一些人均耕地充裕的地区将有利于促进农地市场的发育,减少耕地撂荒现象,加速农地市场流转。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博伟   薛增鑫   程晋亮   孔凡斌  
为厘清非农就业质量对山区农户土地转出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基于2021年浙江省山区4县480户农户调查数据,采取OLS、Heckman两阶段以及2SLS等模型开展实证研究,同时采取Probit模型检验作用机制并结合案例加以佐证。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质量的改善激励山区农户提高土地转出的稳定性。2)非农就业质量显著影响老一代农户和“体制外”农户土地转出的稳定性,但是对新生代农户和“体制内”农户的影响不显著,同时,非农就业质量对土地转出稳定性的影响并不因为就业距离的远近而产生差异;3)非农就业质量影响土地转出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在于强化农户的城市融入意愿、弱化农户对地租的偏好以及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相关政策需要致力于提升山区农户的非农就业质量,提升和完善非农就业的稳定性、收入和保障制度。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瑞君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要求向非农转移。所谓非农转移是指从种植业到非种植业的一种职业构成变动。经过几年的实践,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实现了这种转移,但从转移人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游和远  吴次芳  鲍海君  
本研究选择Sen的"可行能力"框架下的福利理论,构建了农地流转后农地转出户福利的测度指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农地转出户福利。研究结果支持了农户的农地流转可能无法给农户带来全部福利改善的担忧,现实中农地流转对农户福利的效应集中在收入增加,而对成员健康和保障的改善却没有带来应有的正面效应,对农户的社会联系影响则同时存在着正负两种效应。因此,对于农地转出户来说,在获得收入提高的同时失去了部分与收入同等重要的可行能力,而这将最终影响到农地流转状态改变后或家庭现状变化后的农户生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