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89)
2023(12715)
2022(11073)
2021(10354)
2020(8526)
2019(19627)
2018(19778)
2017(38045)
2016(20591)
2015(23276)
2014(23260)
2013(23248)
2012(21214)
2011(19130)
2010(19072)
2009(17600)
2008(16876)
2007(14873)
2006(13226)
2005(11293)
作者
(59882)
(50202)
(49358)
(47089)
(31383)
(24050)
(22265)
(19952)
(18918)
(17692)
(17017)
(16735)
(15673)
(15598)
(15147)
(15102)
(15053)
(14653)
(14229)
(13886)
(12538)
(12227)
(12078)
(11628)
(11276)
(11157)
(11036)
(10933)
(10131)
(9926)
学科
(87703)
经济(87603)
(62679)
管理(53576)
(50608)
(40942)
企业(40942)
方法(37344)
农业(33680)
数学(32641)
数学方法(32311)
业经(23831)
中国(21487)
地方(19820)
(18572)
(18221)
(15673)
(14618)
贸易(14612)
(14138)
(13879)
技术(12997)
环境(12987)
农业经济(12594)
理论(12501)
(12169)
(12070)
(11743)
银行(11704)
(11284)
机构
学院(294204)
大学(291988)
管理(120318)
(116623)
经济(114101)
理学(105423)
理学院(104292)
管理学(102537)
管理学院(102034)
研究(97446)
中国(72980)
(67224)
科学(62180)
(61534)
业大(52120)
农业(51394)
(49167)
(48847)
中心(44906)
研究所(44714)
(42385)
财经(39787)
(39173)
师范(38892)
北京(38152)
(36317)
(34534)
(34380)
经济管理(33678)
经济学(32753)
基金
项目(207438)
科学(163189)
研究(152997)
基金(150436)
(130791)
国家(129609)
科学基金(111474)
社会(96438)
社会科(90901)
社会科学(90877)
(82165)
基金项目(81397)
自然(72250)
自然科(70506)
自然科学(70493)
自然科学基金(69221)
教育(67890)
(67818)
编号(64010)
资助(60324)
成果(50525)
重点(45549)
(45491)
(45021)
(42929)
课题(42497)
创新(39965)
科研(39291)
国家社会(39052)
教育部(38392)
期刊
(131788)
经济(131788)
研究(82652)
(69941)
中国(56868)
学报(48719)
农业(47776)
科学(45847)
管理(38576)
大学(37536)
学学(35691)
(33641)
教育(29507)
业经(28102)
(24853)
金融(24853)
技术(24052)
(21827)
问题(18577)
经济研究(18134)
财经(17911)
(16392)
科技(15165)
农业经济(15155)
(15115)
农村(14654)
(14654)
图书(14637)
资源(14575)
业大(14518)
共检索到4228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徐保根  韩璐  
研究目的:对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演化规律和内在机理进行探讨,为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定量化依据。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非线性微分动态灰色系统建模方法和弛豫系数法。研究结果:(1)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各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作用。农村居民点集聚类型与农民人均收入、农地流转比例等密切相关,其中集聚类型和农民人均收入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最大。(2)在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系统中,集聚类型和农民人均收入是对系统发展起到支配作用的序参量,对引导系统向更高层次的有序状态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0000元,农地流转...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徐保根  韩璐  
研究目的:以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典型地区的农户作为案例,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集中与农地流转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Logistic模型。研究结果:(1)农村居民点集中意愿由低到高顺序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玉英  王成  王利平  李晓庆  蒋福霞  
本文采用参与式农户调查法获取了重庆市4个农村居民点集聚区的578户农户数据,基于农户共生理论,运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居民点共生认知及响应。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农户非农化程度的增强,影响集聚区农户的共生因素沿"生存—经济发展—社会心理"这一方向转移;②集聚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居民点共生意愿普遍较高,其中,农业专业化发展型农户的居民点共生意愿最高;③"同类农户资源共享,异类农户资源互补"的农村居民集聚理念已成为共识,体现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居住需求和未来发展诉求,总体上表现为空间、物质和信息的共享。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邓宣凯  刘艳芳  孔雪松  朱俭凯  
为了合理测算省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提出了一种在协同视角下,把农村居民点整治项目和农用地整治项目相结合的测算方法。以湖北省为例,计算其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现实潜力。测算结果明显小于传统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结果,并能充分体现农村居民点斑块规模、地形等重要因素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影响,说明该方法具有合理性。研究认为运用该方法能充分运用图件等精确资料,测算结果更贴近实际,在省级及以上区域尺度简便易操作,因此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红梅  廖丽君  吴黎  王秀峰  
研究目的:在ArcGIS及ERDAS平台上应用SPOT5遥感影像,结合GPS实地样点测量,研究农村居民点内农地数量的测算方法。研究方法:3S技术与典型样点实测相结合。研究结果:巴彦县农村居民点内农地面积占居民点面积的10.1%。研究结论:影像解译获取农村居民点面积及其内农地所占比重,实地抽样量测农村居民点内农地获取影像解译面积校正系数,测算农村居民点内农地准确值的方法,在东北农村有推广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宋文  吴克宁  刘霈珈  高星  李晨曦  
为分析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分布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丰富相关研究的方法,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实践提供科学参考。以甘肃省临夏县北塬地区为研究对象,以行政村为研究单元,将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叠加分析方法相结合,并选择较优的分析指标农村居民点分离度对居民点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临夏县北塬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分离度指标的全局Moran指数为0.1637,并且置信度高于95%,农村居民点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地形、河流、水库、公路和建制镇等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要素因子对北塬地区农村居民点的局部显著性空间聚集和异常特征的形成影响明显,同时发现北塬地区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吕婷婷  冯应斌  
[目的] 通过对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剖析当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探讨该研究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丰富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及归纳分析法,从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思路与方法、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等3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与讨论。[结果] 当前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但由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是一个涉及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县域层面相关研究还不成体系;不同地貌类型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对比研究不足,对“三块地”改革、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研究仍有欠缺,研究结果之间也相对独立,缺乏整合集成。[结论] 今后应加强不同区域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的对比分析,探索不同发展阶段和背景下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开展跨学科、多元化的综合性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枫  王占岐  张红伟  
中国农村地区现行的居民点再利用模式单一,部分地区出现复垦地二次抛荒的问题,与此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依旧严峻。本研究通过引入生态理念,将生态用地作为居民点再利用新方向,建立考虑人地多因素的再利用评价体系,得出再利用优先方向,以期减少耕地闲置、改善生态环境,并以湖北省房县为研究区,以耕地和林地为例,通过改进型TOPSIS法和综合打分法对比研究,给出该地400余块农村居民点土地再利用建议。结果表明:房县潜在可再利用居民点具有明显区位特征,土地总体规模不断下降;过半居民点地块被评价为"非耕"类型,不同评价方法下"宜耕"地块规模差异显著。研究指出:评价体系适合微观层面地块宜耕性的判别,有继续扩展影响因子维度、丰富评价结果多样性的空间;过去"复垦优先"模式不合理,再利用评价显得迫在眉睫,可结合实际需要选择不同方法设置各类土地规模,尝试融合各类土地整理项目的流程与指标;下一步需考虑居民点再利用实施中的影响因素,建立贯穿再利用全过程的框架体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余劲  孙春阳  
研究目的:分析国内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国内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驱动力、潜力、模式、效果评价等方面,但对宏观政策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公众参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规划的研究尤少。研究结论:应重视公众参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规划工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枫  王占岐  张红伟  
中国农村地区现行的居民点再利用模式单一,部分地区出现复垦地二次抛荒的问题,与此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依旧严峻。本研究通过引入生态理念,将生态用地作为居民点再利用新方向,建立考虑人地多因素的再利用评价体系,得出再利用优先方向,以期减少耕地闲置、改善生态环境,并以湖北省房县为研究区,以耕地和林地为例,通过改进型TOPSIS法和综合打分法对比研究,给出该地400余块农村居民点土地再利用建议。结果表明:房县潜在可再利用居民点具有明显区位特征,土地总体规模不断下降;过半居民点地块被评价为"非耕"类型,不同评价方法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党慧  郑新奇  白书建  原智远  
现有常用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潜力测算方法虽然简单、易操作,但缺乏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居民点的考虑,造成潜力值偏大。通过总结影响潜力测算的宏观与微观因素,根据各因素对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潜力挖掘的制约程度,对农村居民点划分类型,提出分类型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潜力测算方法。全部挖潜型农村居民点直接采用公式测算;部分挖潜型采用实地调查法以及综合分析法测算;禁止挖潜型采用实地调查法测算潜力。采用分类型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潜力测算方法测得的潜力值较接近真实值,为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建平  余晋晶  侯景怡  
农地经营权流转有助于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推动乡村振兴。从金融支农视角探讨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的作用与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地理邻接关系空间权重矩阵构建SDM模型,定量分析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的直接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从金融支农视角探讨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农地经营权流转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且这种作用在农业生产效率高的地区更明显;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农地经营权流转有助于相邻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农地经营权流转主要通过凸显农地金融资本属性、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因此,推进农地经营权流转不仅有助于直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而且有助于通过加大金融支农力度间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推进农地经营权流转、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必经之路。应优化农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制度,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以劳动力自由流动为基础推动农地经营权流转,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地经营权流转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金融支农服务水平,提高农地经营权流转中的金融支农绩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曲衍波  魏淑文  商冉  郑捷  
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应加强对其空间形态的系统认识与分类研究。本文从"点"-"面"耦合的角度构建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概念模型,基于"2+3"式抽样法选取山东省不同区域的5个典型乡镇及其内部的15个典型村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点"属性的规模、形状和密度指标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利用"面"属性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指标剖析农村居民点功能,进而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农村居民点"点-面"形态耦合特征。研究发现:①在"点状"形态上,典型乡镇的农村居民点规模差异较大,密度相对集聚,形状偏于不规则;经济落后地区和山区的农村居民点组合类型比较单一,经济发达和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组合类型多样。②在"面状"形态上,农村居民点整体表现为"生产功能较好,生活功能差,生态功能一般"的特征;随着镇域内区位优势的衰减,典型村庄的生产功能逐渐降低并趋于均衡化,生活功能逐渐降低但分化程度更加剧烈,生态功能也逐渐降低但缩减幅度相对均衡。③在"点-面"形态耦合上,大规模-集聚型农村居民点的生活和生态功能偏强,小规模-分散型农村居民点的生活功能稍强,大规模-分散-不规则型农村居民点各项功能均较弱,这种组合类型和功能关系之间的关联性是外部性要素导向下农村居民点内部要素自组织演化的体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田亚亚   姜广辉   周涛   吴思多   靳雯喧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下,探索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的互动关系、促进两者适配发展,对重塑乡村空间、促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本文在解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的基础条件、动力机制、互动过程及互动特征,尝试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理论框架,进而探讨了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理论的应用方向。研究认为:(1)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是农村居民点系统受到内外部环境影响而引发的“要素-结构-功能”适调过程,具有阶段性、自适应性及驱动性等特征。(2)受区域经济发展速率、转型程度及社会结构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可能存在时空尺度上的不对应,呈现错位、竞争、协同等互动类型。(3)可通过“以功能引导用地结构调整”的思路开展乡村空间重构、重视村庄功能到物质空间的投射、创新混合性村庄规划及完善相关制度配套等措施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协调适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商冉  曲衍波  姜怀龙  
土地利用转型(LUT)对调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地关系"冲突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过程与农村人口迁移与流动密切关联,系统认识农村人地关系转型规律及其形成机理,可以为农村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人地关系变化的视角刻画了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理论过程,以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PCRA)为表征指标,利用空间自相关、最小线性二乘回归(OLS)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揭示了农村居民点转型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通过山东省1996—2016年的实证分析发现:①PCRA整体转型趋势不显著,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充分和不均衡性,仅在局部地区呈现出倒"U"型演变特征,原因在于被动性的农村居民点规模缩减滞后于主动性的农村人口流动。②PCRA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整体趋向高值簇或低值簇集聚,以青岛和济南为核心的两大经济区附近呈冷点先收缩后扩张之势,而广阔的一般地区呈热点先扩张后收缩之势。③农村居民点转型受地形、经济、城镇化和政策等因素综合影响,不同时段的主导因素作用力和不同区域的因素作用敏感性均有所差异,且作用过程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④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点转型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且驱动因素也有所不同,政府管理部门应因地施策促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并加快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缩减进程,助推农村转型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