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95)
- 2023(13862)
- 2022(11645)
- 2021(10729)
- 2020(8942)
- 2019(20490)
- 2018(19917)
- 2017(37829)
- 2016(20984)
- 2015(23174)
- 2014(22955)
- 2013(22835)
- 2012(21369)
- 2011(19368)
- 2010(19322)
- 2009(17839)
- 2008(17561)
- 2007(16083)
- 2006(14124)
- 2005(12168)
- 学科
- 济(88326)
- 经济(88237)
- 业(58562)
- 农(51187)
- 管理(50161)
- 企(36038)
- 企业(36038)
- 方法(35973)
- 农业(33874)
- 数学(32381)
- 数学方法(32086)
- 业经(23659)
- 中国(21868)
- 地方(21388)
- 财(20376)
- 学(18703)
- 贸(16696)
- 贸易(16693)
- 制(16510)
- 易(16172)
- 发(13809)
- 环境(13000)
- 农业经济(12644)
- 银(12316)
- 银行(12253)
- 技术(12211)
- 行(11627)
- 融(11522)
- 金融(11519)
- 体(11333)
- 机构
- 学院(301331)
- 大学(296912)
- 济(120408)
- 经济(117832)
- 管理(110357)
- 研究(104604)
- 理学(96336)
- 理学院(95107)
- 管理学(93284)
- 管理学院(92724)
- 农(80374)
- 中国(78813)
- 科学(69780)
- 农业(62682)
- 京(62199)
- 业大(57635)
- 所(55120)
- 财(51560)
- 研究所(50608)
- 中心(49784)
- 江(46787)
- 财经(41221)
- 范(40351)
- 师范(39845)
- 农业大学(39686)
- 北京(37887)
- 经(37481)
- 省(36820)
- 院(36668)
- 州(36441)
- 基金
- 项目(209018)
- 科学(162282)
- 基金(150204)
- 研究(146354)
- 家(134429)
- 国家(133206)
- 科学基金(111882)
- 社会(92895)
- 社会科(87647)
- 社会科学(87616)
- 省(84636)
- 基金项目(81478)
- 自然(73851)
- 自然科(72074)
- 自然科学(72048)
- 自然科学基金(70764)
- 划(70636)
- 教育(65179)
- 编号(59171)
- 资助(58928)
- 重点(47346)
- 发(46783)
- 成果(46097)
- 部(44957)
- 创(43350)
- 农(42743)
- 科研(40902)
- 计划(40779)
- 创新(40593)
- 课题(40475)
- 期刊
- 济(136265)
- 经济(136265)
- 农(81798)
- 研究(80571)
- 学报(58599)
- 中国(58423)
- 农业(55283)
- 科学(50842)
- 大学(43017)
- 学学(41197)
- 财(38651)
- 管理(32504)
- 业经(29473)
- 融(27332)
- 金融(27332)
- 业(27010)
- 教育(25457)
- 技术(22996)
- 问题(20089)
- 经济研究(19680)
- 版(19188)
- 财经(19146)
- 业大(17100)
- 经(16403)
- 资源(16079)
- 农村(15354)
- 村(15354)
- 农业经济(15247)
- 科技(14986)
- 农业大学(14942)
共检索到4371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乐容潮 雷国平 殷嘉迪 丁雪 马鑫鹏 王居午
为科学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状态及探索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绿色之乡庆安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结合Gis空间分析,从居民点用地布局规模、分形特征及分布状态对农村居民点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并利用缓冲区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庆安县农村居民点总面积9 771.83hm2,分形维数为1.1861.305,斑块较简单,复杂性较低,各乡镇呈随机、均匀、聚集3种状态分布,居民点核密度值为0.0821.227个/hm2,农村居民点分布密度较低;受地形地貌影响,庆安县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规模明显高于南部和北部,农村居民点呈大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格局 整治 绿色农业 庆安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明皓 戴志中 邱道持 刘建民 郝威
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彭水县保家镇为例,对西南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区农村居民点具有布局零散,集聚度低、规模等级不明显、聚落密度地域差异大的特点,这种分布受坡度、海拔、交通、经济、耕地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强烈的低坡度、低海拔的区位取向、交通区位取向、经济区位取向,以及耕地分布的空间趋同性特点。最后提出山区农村居民点规划应坚持"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散中有聚"优化布局原则,同时针对保家镇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给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君 李小建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对农村地域景观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应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河南巩义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综合区域环境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户居住用地总面积及相应的占地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②现有农村居民点分布扩展表现出规模集中化和局部分散化并存的现象;③外部调控因素对聚居斑块的作用力度不断增强,农户聚居空间形态逐步向规则化的方向发展;④农村居民点空间扩展由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利、居住环境条件差的区域逐渐向地势相对平缓、交通基础设施相对优越、经济发展环境较好地方集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集中指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空间...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分布 区域环境 巩义市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谢萍 苏昶丞 雷海荔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区域空间人口聚集形态的表现形式,也是乡村聚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山地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本文以巴中市南江县为例,以南江县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哨兵数据和DEM数据等为基础,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距离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南江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用景观格局分析法结合缓冲区分析,并借助地理探测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1)南江县农村居民点在中南部的低山地区分布密集,而北部中山区分布稀疏,且南江县农村居民点从单核式的大集中格局,逐渐转变为多点式的大分散,小集中格局。(2)从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2016—2022年间,高程、坡度、河流、道路、镇区五个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和景观破碎程度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河流、道路、镇区三个因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有不同程度的改变。(3)结合地理探测器和景观格局指数,高程是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而由于城镇化的影响,镇区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而河流的重要性略有降低。并且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都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景观格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霞 魏朝富 倪九派 殷帅
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是研究农村居民点自组织演化规律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研究区1∶2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等资料为基础,以ArcGIS 9.3为技术平台,结合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选取表征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形状和分布的11个景观指数指标,应用空间分析法和景观指数分析法,分析了重庆市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自然条件是影响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随着海拔和坡度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和平均规模呈现出相对递减的趋势,且分布在阳坡上的多于阴坡。②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表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丘陵区农村居...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阳 李伟芳 任丽燕 李加林 马仁锋
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研究是优化农地利用、村庄规划的基础,以空间自相关等为核心的空间统计方法能定量刻画居民点分布演变的态势,成为当前学界探索热点。本文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标准距离与标准差椭圆空间统计方法、密度分析方法,分析了鄞州滨海平原咸祥镇、瞻岐镇2005年、2011年的农居点分布特征及变化和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农村居民点分布由2005年的空间随机分布演变为2011年的集聚模式,农村居民点分布呈现向外扩张的态势,分布区域、尺度扩大;2农村居民点主要以西南-东北轴为布局方向,东北、南、东三个方向为2005-2011年重点发展方向,其中东北方向最为突出;比较2005年,2011年农村居民点分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炬 张雪松 邓振 张晗 张茂茂 刘园
[目的]为更精细、更科学地了解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多尺度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空间自相关、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以广水市为例,从多尺度角度对2016年广水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引入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1)对广水市农村居民点进行核密度分析时,搜索半径为1 800m最合理,广水市农村居民点核密度最大值为14. 26个/km~2;(2)对广水市农村居民点核密度估计值从县级、乡镇级、村级3个尺度分别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县级=0. 642 4、Moran’s I乡镇级=0. 694 3、Moran’s I村级=0. 808 2,全部表现为空间正相关,村级的空间集聚特征最显著、乡镇其次、县级相对最小;(3)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农村居民点核密度估计值高值区分布在城郊乡、骆店乡、马坪镇、长岭镇4乡镇,与该研究的核密度分析结果一致。(4)通过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分析,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因素:地形位指数>到城镇距离>到道路距离>到水系距离。[结论]文章从多尺度角度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比研究,以期为今后同方向的研究提供借鉴,为农村居民点整治、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研究、村镇规划、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乡村振兴等提供理论方法的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翔 张毓涛 王慧杰 娜仁格日乐 韩燕梁 芦建江
[目的]试图揭示出泽普县农村居民点的变化主要驱动力,以期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管理和科学的布局调整提供政策指导。[方法]文章综合使用GIS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的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泽普县农村居民点20052014年用地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且分析了地形与自然资源因素、区位与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泽普县的农村居民点扩张明显,集约程度较低;农村居民点的斑块形态指数趋于规则,人为管控和村镇选址规划的效果初步体现;空间上斑块聚集特征明显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景观指数 影响因素 泽普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翔 张毓涛 王慧杰 娜仁格日乐 韩燕梁 芦建江
[目的]试图揭示出泽普县农村居民点的变化主要驱动力,以期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管理和科学的布局调整提供政策指导。[方法]文章综合使用GIS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的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泽普县农村居民点2005~2014年用地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且分析了地形与自然资源因素、区位与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泽普县的农村居民点扩张明显,集约程度较低;农村居民点的斑块形态指数趋于规则,人为管控和村镇选址规划的效果初步体现;空间上斑块聚集特征明显,主要体现在大斑块低密度分布和小斑块高密度分布的景观格局;但是从整体来看泽普县近10年来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局部有聚集趋势,尤其是在海拔适宜、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集中趋势更为明显。[结论]农村居民点居住的景观格局变化主要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但在时间和空间的微观层面上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条件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景观指数 影响因素 泽普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燕 叶艳妹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近几年兴起的土地集约利用工程。本文根据全国各地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实践经验 ,在界定了村庄类型 ,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从资金筹集、组织领导、具体操作等方面总结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模式 ,并对不同农村地区适宜的不同模式进行了初步归类。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用地整理 模式 类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若曦 冯长春 刘效龙
本文从"节约集约用地内涵"出发,建立了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13.0和stata9.0软件,采用相关系数检验、逐步回归,并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每个指标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和揭示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孔倩倩 王婷
[目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激发乡村活力的有力工具。通过构建基于多样性和兼容性2个维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测度方法,评价长沙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特征并剖析其影响因素和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混合利用度的解释力。[方法]Hill numbers多样性测度模型、基于加权向量的混合度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Spearman秩相关系数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结果](1)长沙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数据结构呈现“倒U型”分布且存在空间集聚特征,热点集聚区分布在长沙县南部,冷点集聚区分布在长沙县北部。(2)相比多样性,兼容性数值更高且跨度更小,总体表现更优;将土地利用多功能耦合协调度引入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兼容性测度可使测量体系更加完善。(3)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教育水平、二三产业发展现状和土地开发吸引力与混合利用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土地开发吸引力解释力最高;高程变异系数、地形起伏度、坡度、县城临近度和所属镇临近度与混合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县城临近度解释力最高。(4)影响因子间存在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两种交互现象即因子间交互作用效果可以超越单因素独自作用的效果。[结论]本研究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测度提供了更完善的测量体系。充分认识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乡村规划与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乔伟峰 吴江国 张小林 冀亚哲 李红波 王亚华
分析了安徽省埇桥区农村居民点与耕地的空间邻接特征和数量结构关系,通过"均等"和"耕聚比"的方法分别求算耕作半径并构造缓冲区,得出两种耕作压力系数的分布,对其进行比较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耕地是皖北平原地区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主要因子,基于各乡(镇)统计的耕地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基于"耕聚比"的计算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居民点规模因素对耕作半径计算造成的影响;基于"耕聚比"的方法计算的耕作压力分布在评价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合理性上更为实用;耕作压力系数分布对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布局调整中应将压力系数高的地区的拆旧和压力系数低的地区的建新相挂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晓清 毕如田 高艳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半山丘陵区的襄垣县为研究对象,结合DEM、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等相关资料,从海拔、坡度、交通、水源等方面对居民点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专家咨询法对选取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并逐级打分,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等级划分为优等区域、中等区域和差等区域,根据研究区人口、经济、地质灾害等情况,将研究区的居民点划分为异地搬迁型、保留发展型和优先发展型,确定了31个村作为研究区的中心村。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半山丘陵区 空间布局 襄垣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善开 韦素琼 陈松林 高月华
通过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和Voronoi图Cv值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福建省德化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德化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后可能增加耕地的理论潜力,并从自然适宜性、生态安全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4个方面,选取10项评价因子,构建德化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综合修正指标体系及模型,对其修正。最后采用自然断裂法将现实潜力划分为潜力优势区、潜力内敛区和潜力限制区,分析各区整理潜力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德化县农村居民点Voronoi图的Cv值为160%,空间分布类型属于集群型。从乡镇尺度上看,国宝乡和汤头乡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类型属于随机型,其他乡镇均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