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07)
- 2023(16776)
- 2022(14132)
- 2021(13026)
- 2020(11112)
- 2019(25190)
- 2018(24657)
- 2017(47255)
- 2016(25874)
- 2015(28870)
- 2014(28702)
- 2013(28538)
- 2012(26402)
- 2011(23740)
- 2010(23630)
- 2009(21791)
- 2008(21426)
- 2007(19057)
- 2006(16489)
- 2005(14087)
- 学科
- 济(110926)
- 经济(110811)
- 业(76073)
- 管理(69118)
- 企(53469)
- 企业(53469)
- 方法(52021)
- 农(51964)
- 数学(47101)
- 数学方法(46579)
- 农业(34362)
- 财(27895)
- 业经(27132)
- 中国(25821)
- 地方(24210)
- 学(22006)
- 贸(21115)
- 贸易(21107)
- 易(20518)
- 制(19706)
- 务(17168)
- 财务(17120)
- 财务管理(17080)
- 企业财务(16249)
- 技术(16168)
- 环境(15887)
- 银(15308)
- 银行(15243)
- 融(15034)
- 金融(15031)
- 机构
- 学院(372739)
- 大学(368170)
- 济(151044)
- 经济(148078)
- 管理(143125)
- 理学(125506)
- 理学院(124100)
- 研究(122720)
- 管理学(121785)
- 管理学院(121113)
- 中国(92051)
- 农(87024)
- 科学(79806)
- 京(74817)
- 农业(67898)
- 业大(66543)
- 财(66003)
- 所(63162)
- 中心(59018)
- 研究所(57925)
- 江(55618)
- 财经(53683)
- 经(49076)
- 范(46836)
- 师范(46222)
- 经济学(45890)
- 北京(45340)
- 州(43901)
- 院(43274)
- 农业大学(43188)
- 基金
- 项目(261601)
- 科学(205007)
- 基金(190503)
- 研究(182617)
- 家(169011)
- 国家(167575)
- 科学基金(143035)
- 社会(116860)
- 社会科(110588)
- 社会科学(110554)
- 省(105552)
- 基金项目(101805)
- 自然(95553)
- 自然科(93339)
- 自然科学(93310)
- 自然科学基金(91670)
- 划(87578)
- 教育(83261)
- 资助(77377)
- 编号(72271)
- 重点(59183)
- 部(57086)
- 发(56699)
- 成果(56227)
- 创(54364)
- 科研(51454)
- 创新(50931)
- 计划(50347)
- 课题(49711)
- 国家社会(48500)
- 期刊
- 济(161283)
- 经济(161283)
- 研究(96148)
- 农(86427)
- 学报(68506)
- 中国(67178)
- 科学(60045)
- 农业(58567)
- 大学(51158)
- 财(50475)
- 学学(49264)
- 管理(46064)
- 融(33660)
- 金融(33660)
- 业经(33055)
- 技术(30320)
- 教育(29912)
- 业(28984)
- 财经(25739)
- 经济研究(24143)
- 问题(23025)
- 经(21967)
- 版(21782)
- 业大(19145)
- 统计(18382)
- 资源(18066)
- 技术经济(17952)
- 科技(17890)
- 策(17028)
- 世界(16845)
共检索到5283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徐仲安 靳共元 张晓林 耿宇宁
本文以对四川省297位震后灾区农村居民和295位非灾区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震后灾区农村居民与非灾区农村居民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震后灾区农村居民与非灾区农村居民都呈现"比较幸福"的状态,但震后灾区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平均得分高于非灾区。在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因素中,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对其幸福感有正向影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纯收入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显著。在灾区,年龄与农村居民幸福感呈"正U型"关系;在非灾区,年龄对农村居民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男性农村居民的幸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卢阳旭 赵延东
文章使用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社会调查数据,着重分析了震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社会网络和灾后恢复的制度性安排等因素对农村家庭获得住房重建资金的方式和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震前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社会网络资源量较丰富的家庭能够获得更多住房重建资金。家庭社会网络中亲戚比例较高对于家庭获得亲友借贷的金额有正面作用,但对获得更多建房资金却有负面影响。政府统一建房补贴和银行贷款政策都更偏重于处在受灾更严重地区的家庭。可见,灾后重建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社会网络遵循"相对优势法则"配置资源,而政府灾后恢复制度则更可能遵循"相对需求法则"进行资源配置,二者共同支撑着灾后恢复重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孙芙蓉 周小洪 谭静
以四川省地震重灾区4个市(县)、18个村的231户农民的调研数据为依据,本文采用log istic模型分析灾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是否拥有技能、土地主要耕种者类型、处理土地方式等个人和家庭特征变量都是影响灾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决策的重要变量。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聂小清 郭熙
汶川地震后,灾区农村居民点受到严重损毁,灾后重建工作刻不容缓,土地整治工作势在必行。以四川省什邡市为例,从整理自然条件、整理迫切程度、整理意愿等3个方面10个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研究指标体系,利用"结构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指数评价法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结果表明,整理成熟区分布在洛水镇、师古镇等乡镇,整理总面积为751.10 hm2;较成熟区分布在湔氐镇、马祖镇等乡镇,整理总面积为1 074.22 hm2;欠成熟区分布在冰川镇、蓥华镇等乡镇,整理总面积为665.54 hm2。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研究可以使整治项目避免错过最佳的整治时期,为灾后重建工作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同时也为土...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整理 整理时序 重灾区 什邡市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帅满 罗家德 刘济帆
经历传统时期、集体化时期的"小我服从大我"模式后,社会转型期的个体与集体关系形态有待研究。文章运用集个体化研究、维权研究、分类研究分析范式优势于一体的集体意识与个体的自主性框架,分析汶川震后乡村社区居民的个体与集体意识的关系,并对国家意识、社群意识、个体的自主性三个维度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国家意识""社群意识""屈从集体""集体冷漠"四个因子。在此基础上,文章进行聚类分析,区隔出精英、中层、游离者、底层四个群体,呈现了社会转型期"小我服从大我"与"个人自主"并存的个体与集体关系格局。
关键词:
社群 个体化 集体 自主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升 孟庆国
文章利用2008年8月、2009年2月两个时点在四川省5个地震重灾区收集的近2000个受灾家庭样本的问卷数据,研究受灾群众的地震影响差异及不同时期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地震对受灾群众的各种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存在不同变化,不同受灾县市及不同"安置点或居住地"的受灾群众地震影响随时间推移均有显著差异;不同"受教育程度"及不同"债务"受灾群众之间的地震影响差异由显著变为不显著;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及"民族"的受灾家庭之间地震影响差异从不显著转变为显著。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受灾居民 地震影响 纵向实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涛 张磊 蒋远胜
银行长期贷款对遭受巨灾的农户恢复重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巨灾灾区农户贷款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政府干预性,二是农户的收入能力下降,三是存在由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的希望政府兜底还款的心理风险。在风险提高条件下,农户的长期贷款的违约率是否上升,影响因素又有何不同?本文以5·12汶川地震为例,根据对四川5个重灾样本县农村信用社的访谈和323个农户的问卷调查分析农房重建贷款的违约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贷款的违约率较高但控制有效;地震灾区农户的收入能力下降和还款意愿降低影响了正常履约;巨灾后就业扶持政策效果优于直接经济补贴;信用贷款会降低贷款履约率,而邻里亲朋借贷对履约有积极作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郑洲 杨明洪 敬珊珊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以前,阿坝州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农村产业发展格局。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给阿坝州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农村产业发展面临新的选择。
关键词:
阿坝农村产业结构 资源优势 灾后恢复重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倩
汶川地震灾区发展生态农业是由其特殊的区位环境、客观形势、具体区情与发展条件决定的。本文基于对汶川县农业生态系统特征、农业资源基础以及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分析,提出灾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发展路径与模式选择,并进一步提出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灾后重建 发展模式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贾建民 李华强 范春梅 郝辽钢 王顺洪 解洪
5.12汶川地震及所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给灾区民众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感知,导致人们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文章通过实际调研数据,对比分析重灾区和非重灾区民众的风险感知影响因素、对地震的熟悉性、可控性程度,以及伴随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应对行为反应。文章最后总结了对比分析结果,并提出地震风险感知与应急沟通方面可资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风险感知 心理健康 应对行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晓芹 姜太碧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宏观和微观分析,发现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文化水平低、性别比例失调、区域内转移等诸多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汶川地震灾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现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玉峰 蒋远胜
理解农户融资偏好是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核心。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四川汶川5.12地震前2008年和震后2010年两次调研共722户灾区农户样本数据,发现地震影响和政府行政干预改变了农户灾后初期的融资偏好、农房重建贷款存在逆向选择风险等。政府可设置租金来缓解灾后金融抑制程度,但长期需建立健全农村保障制度取代其熟人圈层保障功能,逐步培育农村金融需求;金融机构需要将自身融入到乡土熟人圈层,并持续改变农户融资偏好而获得发展。
关键词:
5. 12地震 农户 融资偏好 变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国平 彭思奇 杨凌
借鉴区域经济政策中期与事后评价采用的问卷调查分析方法,从四川省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视角,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的效应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对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效果的整体评价倾向于满意。但是,对产业发展、就业及创业等民生工作仍有更高的期望。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学义 徐宏
文章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调查所获数据,介绍震区致残者的基本情况,对其生存状态和需求进行分析。调查显示,地震致残者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其住房状况较差,婚姻问题多样,就业率和就业层次较低,社会保障力度相对薄弱,其中农村地震致残者的问题尤为突出。整体而言,由于特惠政策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其核心需求满足低,长远需求与供给存在一定程度错位。另外,心理康复工作不完善使其全面康复得不到保障。针对地震致残者面临的现实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