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63)
- 2023(13322)
- 2022(11196)
- 2021(10170)
- 2020(8329)
- 2019(18474)
- 2018(17957)
- 2017(34060)
- 2016(18736)
- 2015(20412)
- 2014(19881)
- 2013(19321)
- 2012(17795)
- 2011(16050)
- 2010(16176)
- 2009(15141)
- 2008(15113)
- 2007(13723)
- 2006(12424)
- 2005(10997)
- 学科
- 济(75253)
- 经济(75127)
- 业(63033)
- 管理(57585)
- 农(50019)
- 企(41845)
- 企业(41845)
- 农业(33246)
- 方法(27928)
- 数学(24384)
- 业经(24346)
- 数学方法(24203)
- 财(22601)
- 制(20796)
- 中国(18871)
- 环境(15404)
- 体(15401)
- 学(14505)
- 地方(14191)
- 贸(13816)
- 贸易(13811)
- 易(13528)
- 发(13147)
- 务(12793)
- 财务(12773)
- 财务管理(12742)
- 银(12481)
- 农业经济(12469)
- 银行(12436)
- 划(12246)
- 机构
- 学院(270800)
- 大学(266402)
- 济(112520)
- 经济(110367)
- 管理(103475)
- 研究(90688)
- 理学(90608)
- 理学院(89688)
- 管理学(88319)
- 管理学院(87863)
- 农(70040)
- 中国(69862)
- 科学(56252)
- 京(54345)
- 农业(54037)
- 财(52010)
- 业大(49833)
- 所(46014)
- 中心(42585)
- 研究所(41756)
- 财经(40968)
- 江(40943)
- 经(37319)
- 农业大学(34468)
- 经济学(33784)
- 范(32849)
- 北京(32769)
- 师范(32404)
- 州(31687)
- 院(31616)
- 基金
- 项目(187088)
- 科学(147827)
- 基金(137891)
- 研究(133957)
- 家(122175)
- 国家(121039)
- 科学基金(103366)
- 社会(89259)
- 社会科(84200)
- 社会科学(84173)
- 省(74123)
- 基金项目(73878)
- 自然(66328)
- 自然科(64782)
- 自然科学(64761)
- 自然科学基金(63664)
- 划(61447)
- 教育(59626)
- 资助(53442)
- 编号(53005)
- 重点(42033)
- 部(41843)
- 成果(41834)
- 发(40500)
- 制(39948)
- 创(39478)
- 农(38196)
- 国家社会(37748)
- 创新(36997)
- 课题(35933)
- 期刊
- 济(129619)
- 经济(129619)
- 研究(73618)
- 农(73494)
- 中国(55849)
- 农业(49554)
- 学报(49207)
- 科学(43968)
- 财(39971)
- 大学(38032)
- 学学(36761)
- 管理(33874)
- 业经(27901)
- 融(26865)
- 金融(26865)
- 业(23068)
- 教育(21870)
- 财经(20393)
- 技术(19098)
- 经济研究(18476)
- 问题(18400)
- 经(17421)
- 版(17106)
- 农村(15116)
- 村(15116)
- 农业经济(14993)
- 业大(14938)
- 世界(14077)
- 科技(13332)
- 农业大学(13328)
共检索到3965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大磊 赵细康 石宝雅 林盛华
垃圾污染是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需要解决的重点难题。论文对农村居民参与垃圾治理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环境态度是环境认知与环境行为的非完全中介变量,其中介过程受到调节;(2)环境认知经过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的中介效应受到内控观的调节,内控观不仅调节直接效应,同时调节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3)当内控观在均值水平时,环境认知经过环境态度以及直接对环境行为的调节效应占总效应的29.95%。因此,环境认知、态度和内控观在影响农村居民参与垃圾治理环境行为上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不仅环境认知、态度对环境行为有正向影响,环境内控观也对环境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学婷 张俊飚 何可 童庆蒙 刘勇
在农村生活污染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加快推动合作化治理,引导农村居民选择合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是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目标的有效手段。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探讨心理感知与环境干预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心理感知是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对环境的容忍程度越低、自身环保意识越强的农村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合作治理的可能性越大;(2)环境处罚制度对农村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合作治理有促进作用;(3)交互效应分析表明,环保政策宣传和环境处罚制度在农村居民自身环保意识对其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政府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切实推动农村居民选择环保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以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进而实现"农村美"的目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玉敏 白军飞 王金霞 仇焕广
本文基于2010年底对全国6个省1 118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村各类生活固体垃圾的排放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运用调查数据描述农村生活固体垃圾排放量及排放结构的现状;然后对生活固体垃圾排放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最后,运用计量模型,在控制其他影响的情况下,对生活固体垃圾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2010年农民人均每天生活固体垃圾排放量约为1.07kg,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经济最为发达的浙江省最高,达到1.19kg,而云南省最低,只有0.87kg。厨余类垃圾是我国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最主要构成部分,所占比例高达27.6%。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排放...
关键词:
农村 生活固体垃圾 排放 影响因素 拐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亚娟 叶凌云 赵敏娟
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关键,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点,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主体作用,可以提高生活垃圾治理的效率与效果,从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陕西省863名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从村庄制度视角出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框架,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村庄制度对农村居民的主观规范和治理态度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进一步显著提升其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意愿及行为;主观规范、分类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分类意愿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另外,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受到村庄制度与亲戚朋友等周围人行为的影响,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村庄制度越完善,周围人参与分类的积极性越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随之增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亚娟 叶凌云 赵敏娟
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关键,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点,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主体作用,可以提高生活垃圾治理的效率与效果,从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陕西省863名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从村庄制度视角出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框架,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村庄制度对农村居民的主观规范和治理态度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进一步显著提升其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意愿及行为;主观规范、分类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分类意愿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另外,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受到村庄制度与亲戚朋友等周围人行为的影响,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村庄制度越完善,周围人参与分类的积极性越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随之增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侯国庆 高鸣 乔光华
【目的】推进垃圾分类是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试图阐释地方性共识和群体融入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影响,以明晰非正式制度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基于内蒙古自治区1307份微观样本数据,利用Probit与Ⅳ-Probit方法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地方性共识和群体融入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影响。【结果】(1)地方性共识和群体融入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地方性共识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群体融入在地方性共识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3)较其他村民而言,村内大姓村民更易受到地方性共识的影响,从而更可能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结论】本文认为应重视地方性共识的积极作用,并着力提升农村居民对村庄的认同与融入水平,依据不同群体特征采取差异化措施,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宁 魏同洋 秦富
[目的] 农村居民付费是弥补生活垃圾治理资金缺口的有效途径,系统研究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治理费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及影响因素,有益于推动建立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治理付费制度。[方法] 文章基于覆盖江苏全部地级市的2420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农村居民以不分类处理生活垃圾为主,有约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愿意为治理生活垃圾支付费用,并愿意每户每月支付49.31元或每人每月支付19.84元。(2)健康状况、常住人口、年底净资金、奖惩措施均会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治理费支付意愿。(3)年龄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治理费支付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年底净资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村组织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作用、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信任度、奖惩措施、个人环保行为认定、生活垃圾对社区环境影响以及地区变量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治理费支付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应合理测定支付标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投入机制、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法规,以引导农村居民支付生活垃圾治理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凯宁 李世平 王瑛
基于冀、甘、陕三省实地调研数据,构建了包含环境情感与环境认知的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环境情感、环境认知均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环境情感越强烈,环境认知水平越高,其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越强;(2)主观规范、态度、感知行为控制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3)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也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据此,建议政府与社会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宣教活动,增强农村居民对环境的热爱和向往,提高农村居民环境认知水平,提升其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左孝凡 康孟媛 陆继霞
改善农村环境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调动农村居民个体参与意愿是提升农村环境整体治理水平的有力抓手。本文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为例,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通过构建Manski互动效应模型和递归双变量Probit(RBP)模型,实证检验社会互动、互联网使用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旨在为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经验证据。研究发现:(1)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具有明显的社会互动效应,社区内生互动效应对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互联网使用对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考虑个体选择性偏误后结果依然稳健,移动互联网成为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要互联网连通渠道;(3)互联网使用在削弱社会互动对个体生活垃圾分类意愿正向影响的同时,对个体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发挥促进效应,整体上削弱效应大于促进效应,但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4)社会互动、互联网使用及其交互作用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影响在性别及互联网连通渠道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提出了加强社区营造建设,激发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加强移动互联网应用,提升农村环境数字治理能力;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创新能力,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效能等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亚娟 赵敏娟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既是垃圾的产生者也是治理成效的直接受益者。本文根据陕西农村地区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双栏模型(DHM)考察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意愿(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的影响;运用层次回归将制度信任对环境关心-农户参与治理意愿关系的调节效应纳入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均存在显著正效应;制度信任不仅对农户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而且还对环境关心-农户支付意愿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制度信任度高的农户,环境关心对其支付意愿的促进作用更强。此外,受教育年限及家庭人口数正向影响农户参与意愿,收入高的家庭参与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相对更高。因此,提升农户环境关心意识、规范农户认可的法规制度以及创造良好的制度信任氛围,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鹏
文明的高度如同木桶定律那样,取决于其短板而非长处。作为现代文明的副产品,垃圾问题虽然像梦魇一般纠缠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是那块不被关注的短板。伴随着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再加上近年来大举推进的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路线,中国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已使这块短板凸显了出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作为现代文明之病已从城市快速渗透到广袤的,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农村地区。当农民完全被纳入大众消费社会之时,不可持续的社会模式就不可能逆转,也是现代文明崩溃的起点。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迄今大都集中在垃圾问题的分类、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经济层面的探索上,但散乱的垃圾处理和生活垃圾的日常性取决于农村空间的再造和村民主体意识的重建。因此,文章基于农村地区的调研,从被裹挟于现代化浪潮的村民和村落治理的角度来解读垃圾问题的形成机制和治理困境,在此基础上从以下三个层面探讨一条综合治理的途径,即共助体系的形成。一是发展社会导向的政策与退耕还林模式的公助;二是基于公共性互助纽带的重建;三是通过乡土教育来推动村民的自助和对乡土价值的重新认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鹏
文明的高度如同木桶定律那样,取决于其短板而非长处。作为现代文明的副产品,垃圾问题虽然像梦魇一般纠缠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是那块不被关注的短板。伴随着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再加上近年来大举推进的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路线,中国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已使这块短板凸显了出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作为现代文明之病已从城市快速渗透到广袤的,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农村地区。当农民完全被纳入大众消费社会之时,不可持续的社会模式就不可能逆转,也是现代文明崩溃的起点。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迄今大都集中在垃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董欣佳 滕雨佳 卢帅呈 陈钧浩
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步骤。而村民心理是村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的关键。与此同时,激励也会影响村民垃圾分类的行为。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金华市两个垃圾分类示范村村民的垃圾分类态度、认知和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村民对垃圾分类呈支持态度,但是村民对垃圾分类知识却知之甚少。物质奖励以及村干部的表率对村民垃圾分类积极性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这个结果,本文提出了有利于提高村民垃圾分类意识和改善村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垃圾分类 态度 认知 激励 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振 彭超 刘合光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之一,事关广大农民福祉、人民群众健康和美丽中国建设,是农村现代生活需要基本具备的条件之一。依靠“国家”与“社会”的双重力量规范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对于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全国六个省份1365份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政府保障和社会监督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二者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进行遗漏变量检验、改变样本容量以及更换核心解释变量等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社会监督会弱化政府保障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的影响,在政府保障相对缺乏或作用较弱的情况下,社会监督可以充当环境规制的替代机制,推动农户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基于此,本文提出应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政策,提高居民环保意识,构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互补互成的逻辑机制,以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污染问题。
关键词:
人居环境 政府保障 社会监督 生活垃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旭 张越 方向明
为探讨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是否可以成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不足的一种方式,利用2014年全国5个省份典型调查数据,在分析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使用现状的同时,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缴费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运的实际费用大约为23.21元/(月·人),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收运费的支付意愿约为6.50元/(月·户)。两者之间的差距说明,参照农村居民支付意愿收取垃圾费,难以解决生活垃圾收运资金短缺的问题。然而,农村居民对垃圾收运服务的支付意愿是存在的,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干部身份和对自身健康程度评价是影响支付意愿的显著因素。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这种资金筹集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资金缺口,但仍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资金的引入。
关键词:
农村生活垃圾 处理成本 支付意愿 垃圾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