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61)
2023(11325)
2022(9744)
2021(9239)
2020(7774)
2019(18210)
2018(17880)
2017(34900)
2016(19209)
2015(21501)
2014(21482)
2013(21386)
2012(20294)
2011(18310)
2010(18727)
2009(17438)
2008(17621)
2007(16303)
2006(14525)
2005(13060)
作者
(55934)
(47354)
(46731)
(44667)
(29342)
(22795)
(21383)
(18420)
(17667)
(16652)
(15980)
(15821)
(14858)
(14663)
(14557)
(14511)
(14472)
(13671)
(13537)
(13506)
(11829)
(11755)
(11548)
(10917)
(10726)
(10630)
(10522)
(10345)
(9576)
(9528)
学科
(84402)
经济(84311)
(57621)
(50846)
管理(46196)
(35875)
企业(35875)
农业(33679)
方法(32586)
数学(28872)
数学方法(28541)
业经(22594)
中国(22054)
(20561)
地方(20084)
(18156)
(16413)
(15143)
贸易(15137)
(14673)
(13491)
(12830)
银行(12801)
(12629)
农业经济(12583)
(12164)
(12029)
金融(12025)
(11600)
财务(11574)
机构
学院(276741)
大学(273387)
(115179)
经济(112640)
管理(103255)
研究(96285)
理学(88283)
理学院(87254)
管理学(85731)
管理学院(85222)
中国(75250)
(65845)
科学(59454)
(58410)
(52291)
农业(50481)
(50028)
业大(46782)
中心(46213)
研究所(45019)
(43984)
财经(40680)
(38233)
师范(37910)
北京(36943)
(36773)
(34582)
经济学(34444)
(33292)
(31857)
基金
项目(178871)
科学(139535)
研究(133726)
基金(127712)
(111393)
国家(110029)
科学基金(92749)
社会(83860)
社会科(78897)
社会科学(78871)
(71849)
基金项目(68345)
教育(59725)
(59168)
自然(58208)
自然科(56705)
自然科学(56689)
编号(56532)
自然科学基金(55679)
资助(51099)
成果(46414)
(40865)
重点(40236)
(39735)
课题(38359)
(36610)
(36447)
创新(34156)
国家社会(34115)
科研(34079)
期刊
(137831)
经济(137831)
研究(81977)
(68998)
中国(56440)
农业(46613)
学报(45015)
科学(41523)
(40801)
大学(34364)
学学(32423)
管理(32332)
(28919)
金融(28919)
业经(28399)
教育(27833)
技术(23003)
(22542)
问题(20292)
财经(19793)
经济研究(19025)
(17020)
(16545)
农村(15516)
(15516)
农业经济(15380)
世界(15153)
资源(14154)
技术经济(13917)
经济问题(13841)
共检索到423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跃生  
土改前私有土地制度下,核心家庭是最大的家庭类型,但它并非居于主导地位;直系家庭虽居第二位,其所容纳的人口却处首位;复合家庭位居第三,约有1/4的村民生活在这类家庭中。集体经济制度对家庭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父家长失去了对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控制权,进而缺少了对已婚儿子分家要求的抑制能力。复合家庭渐趋式微乃至消失;家庭核心化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即已实现。调查村庄劳动力近距离的非农择业活动并未使其中多数人离开家庭,农民就业方式的非农转换并未对家庭结构产生大的影响。目前65岁以上多子父母被轮养具有一定普遍性。轮养父母周期性地依附于某个子女生活,与该子女组成"间歇式"直系家庭,在子女之间则形成"轮转式"直系家庭。将这一类型单列使轮养直系家庭的特殊性得以体现。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跃生  
在冀东农村,儿子结婚是一项需父母多年积累才能完成的"事业"。结婚费用随经济发展和生活标准提高而增加,是否为结婚儿子建新房是父母负担轻重的决定因素,新房产权多归已婚儿子所有,彩礼也由象征性做法逐渐变为男方家庭代际财富转移的一种途径。结婚花费中约40%的缺口有赖借债弥补。多数家庭子代结婚所欠债务主要由父母偿还。子代结婚费用中亲子贡献份额有明显的时期差异。随着子女受教育时间延长,晚婚比例降低,子代婚前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缩小,父母成为儿子结婚费用的主要承担者。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卢毓俊  
通过分析得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各级地方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完善之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矛盾、村庄内部分整治情况不尽如人意、农村"一事一议"工作开展困难重重,并在此基础上继而阐释其深层原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万江红  苏运勋  
利用来自山东省一个村庄的质性调查材料,通过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和农场雇工,探讨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村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由村庄职业农民推动形成的家庭农场能够比较顺利的开展,与其嵌入村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有密切关系。家庭农场生产已经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小农户生产,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基于熟人关系流转的土地附带有合同关系,农场雇工虽然是来源于传统人情基础上的帮工,但开始出现货币化趋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朝国  郝妩阳  
在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的政策背景下,农村妇女的家庭土地继承问题将愈加突显出来。本文基于三个村庄的调查数据,对农村妇女继承家庭承包地的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妇女仅仅对夫家的承包地表现出较强的继承意愿,而对娘家承包地的继承意愿相当低,即在家庭承包地的继承意愿上呈现出明显的夫家取向;农村妇女的户籍与其家庭承包地的继承意愿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娘家的兄弟数量对农村妇女继承娘家承包地的意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丈夫的兄弟数量对农村妇女继承夫家承包地的意愿不具有抑制性;婚后夫家分到新土地均对农村妇女继承夫家承包地的意愿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钟卫稼  
在2004年到2010年连续7个中央1号文件支农的政策背景下,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必须要从过去主要看重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转向更为重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问题。需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文章具体从水利设施及饮水基础设施、交通设施、通讯设施、电力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村庄整治等方面探讨江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的需求。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锦华  陈博欧  
本文利用上海财经大学2019年"千村调查"数据,分析了在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阶段,子女随迁对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运用工具变量估计、倾向得分匹配法以处理子女随迁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及样本自选择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地区、家庭特征、父母特征及子女个体特征后,子女随迁使得农村家庭对该子女的教育总支出增加了50.50%,教育负担率提高了5.82%。其中,校内教育支出负担率增加了1.54%、校外教育支出负担率增加1.20%,学校生活费负担率增加1.48%,择校或借读费负担率增加1.59%。在影响机制方面,城镇地区更高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以及异地就学政策的限制,造成了校内教育支出、择校或借读费支出的被动增加。同时,子女随迁一定程度提高了父母的教育期望,进而促进了对子女校外教育支出的增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庞毅  
李斌《村庄视野中的阶级、性别与家庭结构:以1950年代湘北塘村为中心的考察》(以下简称为《塘村妇女》)一书[1],以湘北塘村为个案,通过大量的口述资料和地方文献,质疑和深化了前人关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经典论断(1)。不同于以往革命史叙事下以国家为主体的论述,作者围绕性别、家庭和阶级三个维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庞毅  
李斌《村庄视野中的阶级、性别与家庭结构:以1950年代湘北塘村为中心的考察》(以下简称为《塘村妇女》)一书[1],以湘北塘村为个案,通过大量的口述资料和地方文献,质疑和深化了前人关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经典论断(1)。不同于以往革命史叙事下以国家为主体的论述,作者围绕性别、家庭和阶级三个维度,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萍  王静  连亚伟  李逸明  
文章利用"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2001~2015年调查数据,研究家庭结构变动与农村老年人主观福祉(生理健康—健康自评和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家庭结构变动对老年人主观福祉的影响依赖于年龄效应,在老年人低龄及中低龄阶段,孙辈存在的家庭结构变动对老年人主观福祉的发展水平有积极影响,而老辈独居和仅与子辈居住的家庭结构变动与其相比老年人主观福祉水平增长更慢;而在老年人中高龄及高龄阶段,五类家庭结构变动均显著降低老年人主观福祉水平。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水平随年龄增长呈非线性发展。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老年人主观概念、家庭角色及自我效能感使家庭结构变动对其主观福祉的影响显现出个体差异,且存在健康选择效应。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董永茂  
本文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利用1998、2003年浙江省农村家庭消费开支调查资料,对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试图揭示出消费结构的特征和变动方向,以认识和把握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从而为浙江省制定宏观产业政策、产品结构调整以及企业制定营销战略提供参考信息。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卢亚娟  孟丹丹  刘澍  
人口老龄化和新的生育政策给家庭结构带来了巨大改变,而家庭结构是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以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农村数据为样本,采用倾向值匹配(PSM)的方法,从微观层面上研究家庭结构差异对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家庭中各代际人数差异对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是多元的,老年人的赡养压力、中年人的收入效应、青年人的抚养压力都会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产生影响,具体影响取决于各代际成员的数量;另一方面,不同结构的家庭风险态度不同,会影响家庭持有风险资产的类型,即选择风险相对较低的理财产品,还是选择风险更高的股票和基金。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不同结构的家庭在金融资产选择上提供依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建  
聚焦于社会资本影响农民收入的微观和宏观机制,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数据构建"家庭—村庄"两个层次的交互模型,考察了不同生产情景下社会资本效用的差异性以及村庄非农化过程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微观层面,家庭社会网络规模的扩张能够同时提高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而社会网络结构异质性的提高只有利于非农收入的增长;并且随着村庄非农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网络的效应对于农业收入逐步减弱,而对于非农收入的影响则逐步增强。在宏观层面,村庄社会融合程度的提高仅有利于农民农业收入的增长,但随着非农化进程的推进,村庄集体社会资本在农业生产中所凸显的优势将会逐渐削弱。这预示着,中国农村非农经济的迅猛发展正逐步改变乡村社会资本的经济意涵。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村庄政治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经由伦理政治、阶级政治到土地政治的演化,村庄政治逐渐达致成熟形态,成为国家制度建构的产物。以集体为制度框架,村庄政治为地方性与国家性的互动融合提供了基础。经由动员机制、平衡机制和分类机制构造的政治过程促进了村庄政治性的生产和内生性秩序的达成。然而,以"农民权利"为导向的国家政治调控弱化了村庄政治的制度基础,压缩了村庄政治的实践空间,导致村庄政治的依附和蜕变,政治系统渐趋失衡,这是近年来乡村治理陷入困境的根源。国家政治应该从战略原则的高度和制度整体的层次调控村庄政治,修复并实现村庄政治与国家政治的良性循环,维持政治系统的均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