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62)
- 2023(5090)
- 2022(4106)
- 2021(3993)
- 2020(3080)
- 2019(6874)
- 2018(6579)
- 2017(12458)
- 2016(6591)
- 2015(7137)
- 2014(6934)
- 2013(6834)
- 2012(6388)
- 2011(5847)
- 2010(6095)
- 2009(5714)
- 2008(5589)
- 2007(5304)
- 2006(4892)
- 2005(4259)
- 学科
- 农(47969)
- 农业(32102)
- 济(31724)
- 经济(31668)
- 业(27569)
- 业经(14087)
- 农业经济(12258)
- 村(9365)
- 农村(9347)
- 发(9267)
- 管理(8953)
- 中国(8691)
- 发展(8253)
- 展(8251)
- 地方(7621)
- 制(7089)
- 土地(7072)
- 建设(6945)
- 收入(6874)
- 方法(6694)
- 劳(6635)
- 劳动(6634)
- 人口(6613)
- 企(6380)
- 企业(6380)
- 农业劳动(6331)
- 策(6283)
- 及其(6119)
- 数学(6111)
- 数学方法(6079)
- 机构
- 学院(96282)
- 大学(90326)
- 济(43608)
- 经济(42869)
- 农(41057)
- 管理(37216)
- 研究(34620)
- 理学(32521)
- 理学院(32226)
- 管理学(31761)
- 管理学院(31602)
- 农业(30588)
- 中国(27767)
- 业大(22377)
- 科学(20079)
- 农业大学(18550)
- 京(18113)
- 中心(17368)
- 所(17244)
- 财(16498)
- 研究所(15588)
- 江(15018)
- 业(14446)
- 经济管理(14202)
- 发(13308)
- 范(12909)
- 师范(12842)
- 财经(12816)
- 省(12590)
- 发展(12264)
- 基金
- 项目(65209)
- 研究(52072)
- 科学(51594)
- 基金(47310)
- 家(41652)
- 国家(40704)
- 社会(34821)
- 科学基金(34008)
- 社会科(32302)
- 社会科学(32293)
- 省(26904)
- 农(26295)
- 基金项目(25455)
- 编号(22869)
- 教育(21017)
- 划(20716)
- 自然(19164)
- 自然科(18642)
- 自然科学(18638)
- 自然科学基金(18314)
- 成果(17888)
- 资助(17203)
- 发(16143)
- 部(14850)
- 国家社会(14670)
- 业(14309)
- 制(14285)
- 课题(14283)
- 重点(13987)
- 性(13893)
共检索到1482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望超凡 甘颖
女儿参与赡养娘家父母已经成为了农村社会的普遍现象,通过对强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家庭性质的变迁是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家庭的变迁路径是一个宗教性弱化、社会性弱化和生产性改变的过程,这导致家庭逐渐朝向单纯的生活单位转变。家庭性质变迁在形成儿子养老危机的同时,也释放了女儿的养老潜力,从而形成了女儿参与养老过程的新现象。同时,在激烈的变迁中农村家庭依然保持了相当的文化韧性,这构成了对传统儿子养老模式的结构性支撑,并给予了行为主体实践能力发挥作用的博弈空间。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儿子和女儿的实践能力对比和行为取向共同发挥作用,一起塑造了当下"共同赡养、儿女分工"的新型家庭养老秩序。
关键词:
农村养老 女儿养老 家庭变迁 农村社会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舒奋
养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必须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赡养老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每个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本文通过养老方式概念界定、养老方式划分,对新中国70年来农村养老方式变迁的四个阶段进行了历史回顾和简要分析,认为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程度、农村社会体制、社会政策取向和家庭人口结构等要素在养老方式的形成、发展与转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社会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养老将是中国农村养老方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农村养老 养老方式 变迁与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祖丽 郑丹丹
韦斯特和齐默尔曼的“做性别”理论强调性别是在特定情境下的互动式达成,拓展了将性别实践仅视为角色或制度结果的传统性别理论。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妻子或母亲的性别实践,忽视了原生家庭中的青年女性。做妻子、母亲的女性通常更主动,处于平等或优势地位,传统文化中女儿在性别和代际两个维度均处于下位且难以退出,这使得“做女儿”的性别实践更能呈现不同性别观念的交互影响与互构。以王芳哥哥出轨事件为例,本文指出,从农村走向城市的青年女性的性别实践在传统与现代力量的交织中呈现出复杂性,教育和经济提升确实能给女性赋权,但并不必然导致女性观念变化和地位的根本改变。基于理性的女儿偏爱观以及女性主义理论作为异文化,对于“做女儿”实践可能产生重大冲击。即便如此,在情感压力下采纳家庭主义性别观念维系家庭和谐仍是农村青年女性“做女儿”的首要原则。性别平等价值观的践行任重道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祖丽 郑丹丹
韦斯特和齐默尔曼的“做性别”理论强调性别是在特定情境下的互动式达成,拓展了将性别实践仅视为角色或制度结果的传统性别理论。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妻子或母亲的性别实践,忽视了原生家庭中的青年女性。做妻子、母亲的女性通常更主动,处于平等或优势地位,传统文化中女儿在性别和代际两个维度均处于下位且难以退出,这使得“做女儿”的性别实践更能呈现不同性别观念的交互影响与互构。以王芳哥哥出轨事件为例,本文指出,从农村走向城市的青年女性的性别实践在传统与现代力量的交织中呈现出复杂性,教育和经济提升确实能给女性赋权,但并不必然导致女性观念变化和地位的根本改变。基于理性的女儿偏爱观以及女性主义理论作为异文化,对于“做女儿”实践可能产生重大冲击。即便如此,在情感压力下采纳家庭主义性别观念维系家庭和谐仍是农村青年女性“做女儿”的首要原则。性别平等价值观的践行任重道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甘颖
在家庭转型的背景下,女性角色、地位的变化与提升是学界极为关注的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女儿在原生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家庭资源、家庭养老责任的分配、祭祀仪式的参与等方面,从明显与儿子不同发展到几乎与儿子相同,出现了儿女趋同化的现象。生育观念的转变改变了父代对女儿的情感依赖,经济自主性的提高增加了女儿对父代的经济反馈,居住空间的变化再造了父女之间的互动空间,是重构女儿在娘家角色转变的三重机制。这一系列家庭秩序的转变使得女儿具备与父代在情感、资源等方面互动的合法性,塑造了女儿与儿子近乎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儿女趋同化对家庭组织方式带来的影响形成了双系互动的“新直系家庭”结构。通过对女儿在娘家角色和地位的考察,窥探中国家庭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以便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家庭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把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甘颖
在家庭转型的背景下,女性角色、地位的变化与提升是学界极为关注的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女儿在原生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家庭资源、家庭养老责任的分配、祭祀仪式的参与等方面,从明显与儿子不同发展到几乎与儿子相同,出现了儿女趋同化的现象。生育观念的转变改变了父代对女儿的情感依赖,经济自主性的提高增加了女儿对父代的经济反馈,居住空间的变化再造了父女之间的互动空间,是重构女儿在娘家角色转变的三重机制。这一系列家庭秩序的转变使得女儿具备与父代在情感、资源等方面互动的合法性,塑造了女儿与儿子近乎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儿女趋同化对家庭组织方式带来的影响形成了双系互动的“新直系家庭”结构。通过对女儿在娘家角色和地位的考察,窥探中国家庭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以便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家庭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把握。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欢
“民工潮”现象出现后,我国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呈现出新现象、新特点。本文以农村家庭模式划分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理论发展的趋向,并针对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对子女社会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民工潮 农村家庭 教育功能 变迁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马慧玲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带来的就医行为变化,给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的疾病和健康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引起就医趋势的各种变化,探讨出促进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的诸多措施,为各医疗卫生部门和机构的管理、决策、服务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云飞 高源
通过对农村留守家庭社会支持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农村地区存在着一种对留守家庭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这些传统的社会支持是建立在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基础上的。但是由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所带来的农村社会的变化,使得过去的社会支持网络作用开始减弱或者失去了可持续存在的基础,给传统的农村留守家庭社会支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戈
本文评述了发展经济学家关于人口迁移及其对农村家庭技术变迁影响的理论观点。M.Mendola等经济学家富有成果地探讨了迁移决定因素和迁移的家庭成员对其余家庭人口潜在影响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包括国内暂时迁移、国内长期迁移和国际迁移等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对农村家庭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潜在影响的相互关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俊良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四川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计6121936人,其中居住在乡村的老年人口达4874482人,占全省总计的79.62%。因此,老年人的问题主要在农村。同时,农村老年人中又只有极少数居住在集体养老机构和取得国家或社区(乡、村集体)的帮助,其余绝大部分老年人只能居住在家庭中,依靠子女、亲属或老人自己提供养老费用度过晚年。现阶段,农村养老模式呈现出以家庭养老为主的、社区和国家供养为补充的特点。据调查,大约3/4的农村老人接受子女的供养,1/2的老人有一定数额的自己劳动收入,仅1/5的老人可获得数额不等的国家和社区的资助。因此,农村老年人的问题主要是老年人家庭供养问题。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险为主,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这是我国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农村养老保险的指导方针。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良 张立冬
基于2010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匹配数据,检验家庭结构变迁对农村儿童成年后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有“分离家庭”经历的农村儿童成年后家庭收入流动性显著低于无“分离家庭”经历的农村儿童。相较“父亲缺位”,“母亲缺位”对家庭收入流动性的负面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家庭结构会通过成年后家庭文化资本和个体人力资本影响家庭收入流动性。异质性分析显示,家庭结构对农村儿童成年后家庭收入流动性存在地区差异、群体差异,西部负面影响大于中东部,中低收入群体负面影响大于高收入群体。家庭结构不仅影响儿童人力资本的积累,也关系着成年后经济地位和社会表现。因此,在关注家庭结构给农村儿童短期影响的同时,其长期影响也应引起政策研究者和学界的高度重视。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明宝 杨云彦
在人口转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推动下,农村家庭养老由过去以儿子为核心的传统养老模式转变为儿女共同养老的新模式。文章利用2015年湖北省宜昌市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入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变迁对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儿女共同养老模式会显著降低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并且主要表现在相对年轻的育龄妇女中;男孩偏好弱化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文章认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变迁可能会促进低生育水平的自我强化,这或许可以为中国当前及未来部分地区的低生育水平提供一种新的解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