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46)
- 2023(13879)
- 2022(11667)
- 2021(11156)
- 2020(9078)
- 2019(20769)
- 2018(20260)
- 2017(39583)
- 2016(20608)
- 2015(22641)
- 2014(22247)
- 2013(21518)
- 2012(19613)
- 2011(17448)
- 2010(17582)
- 2009(16021)
- 2008(15501)
- 2007(13609)
- 2006(12077)
- 2005(10346)
- 学科
- 济(85848)
- 经济(85746)
- 业(66066)
- 管理(55195)
- 农(52258)
- 企(43420)
- 企业(43420)
- 农业(35138)
- 方法(35114)
- 数学(30712)
- 数学方法(30269)
- 业经(24293)
- 中国(22541)
- 财(21506)
- 地方(16933)
- 制(16880)
- 贸(15782)
- 贸易(15776)
- 策(15598)
- 易(15419)
- 学(14219)
- 发(13486)
- 银(13138)
- 银行(13131)
- 理论(13020)
- 技术(12830)
- 行(12605)
- 农业经济(12569)
- 融(12338)
- 金融(12337)
- 机构
- 学院(283269)
- 大学(277514)
- 济(123245)
- 经济(120931)
- 管理(114639)
- 理学(99790)
- 理学院(98836)
- 管理学(97256)
- 管理学院(96713)
- 研究(90821)
- 中国(71205)
- 农(57259)
- 财(56042)
- 京(55451)
- 科学(51514)
- 中心(44904)
- 财经(44182)
- 农业(43200)
- 业大(43143)
- 所(42321)
- 江(41678)
- 经(40519)
- 研究所(38160)
- 经济学(37305)
- 范(37020)
- 师范(36755)
- 北京(33729)
- 经济学院(33660)
- 经济管理(32776)
- 州(32714)
- 基金
- 项目(193574)
- 科学(155331)
- 研究(148815)
- 基金(142357)
- 家(122327)
- 国家(120898)
- 科学基金(105727)
- 社会(97271)
- 社会科(91922)
- 社会科学(91901)
- 省(75835)
- 基金项目(75088)
- 教育(67465)
- 自然(65418)
- 自然科(63900)
- 自然科学(63885)
- 自然科学基金(62734)
- 划(62268)
- 编号(61728)
- 资助(56350)
- 成果(49399)
- 部(44054)
- 发(43032)
- 重点(42908)
- 创(41095)
- 课题(41084)
- 国家社会(40671)
- 制(38562)
- 人文(38484)
- 教育部(38465)
- 期刊
- 济(138948)
- 经济(138948)
- 研究(81265)
- 农(61615)
- 中国(53589)
- 农业(42073)
- 财(41839)
- 管理(38920)
- 科学(37675)
- 学报(37488)
- 大学(31325)
- 融(29880)
- 金融(29880)
- 学学(29854)
- 业经(29168)
- 教育(29131)
- 技术(24812)
- 财经(21007)
- 经济研究(19994)
- 问题(19280)
- 业(19215)
- 经(18102)
- 农村(15377)
- 村(15377)
- 农业经济(15343)
- 世界(15045)
- 版(14995)
- 经济问题(13640)
- 技术经济(13381)
- 现代(12988)
共检索到4152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文宏 谭学兰
教育具有促进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的正向功能。然而,"知识改变命运"作为一个真理性的命题,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似乎成为了一个悖论,出现了较大面积的"因教致贫"反常现象。农村"因教致贫"问题具有多维度性和多层面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一般来说,此问题涉及到农村的经济基础、自然环境、政策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各个层面,农村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差决定了农民家庭脆弱性程度较高,较高的脆弱性是导致"因教致贫"的真正原因。因此,从就学就业先后顺序出发,引入脆弱性理论,分析"因教致贫"动态形成过程中的脆弱性因子,对农村
关键词:
农村家庭 因教致贫 脆弱性理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杨在军
农民家庭"因学致贫"的主体是高等教育,其致贫的直接原因除自身经济水平外是高校的高收费与高消费,这种贫困属于脆弱性贫困,即农民家庭的经济脆弱性所致。中国教育和就业体制决定了个人和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的规模经济效应,中途停止投资意味着巨大的沉没成本。家庭投资最大、子女受益最多,投资与受益主体的分离决定了农民家庭"因学致贫"的持续性。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等政策可以缓解农民家庭"因学致贫",但要进一步减少和缓解"因学致贫"程度,还需要农民家庭转变观念,降低利他程度,子女多承担责任,甚至直接放弃高等教育投资。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伯驰 段志民
有关非农就业减贫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当前贫困,对未来贫困的影响甚少涉及。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利用PSM-DID方法探讨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在总体上可有效降低农村家庭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然而,这一影响在不同类型的农村家庭中存在显著差异,暂时性贫困家庭可通过从事非农就业降低贫困脆弱性,而慢性贫困群体则受限于自身的禀赋无法从非农就业中获益。将非农就业划分为外出务工和非农经营两类,发现农村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可有效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但非农经营的脆弱性减弱效果并不明显。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非农就业主要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和降低收入不确定性渠道阻击农村家庭未来可能的贫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剑峰 聂荣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8年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网络对农村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工具变量法(IV)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社会网络能显著降低农村家庭的相对贫困脆弱性。异质性分析发现,社会网络对中部地区农户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的负向影响最大。机制检验发现,劳动力迁移是社会网络影响农户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
社会网络 相对贫困 农村家庭 贫困脆弱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聂荣 张志国
本文利用1993—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农村家庭微观调查数据,计算中国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并将总体贫困脆弱分解为慢性贫困脆弱和暂时性贫困脆弱,同时考察贫困脆弱动态与家庭特征和地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程度呈下降趋势;中国农村家庭更多表现为慢性贫困脆弱;慢性贫困脆弱比重与户主年龄和家庭规模呈U型关系,与教育程度和家庭居住地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暂时性贫困脆弱比重则相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文 孙蚌珠 王学龙
在理论层面上,本文在效用理论基础上对脆弱性进行了定义并对其分解以反映消费的不平等性和波动性。在实证分析层面上,本文使用CFPS(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数据对中国农村家庭脆弱性进行量化与分解。量化结果表明多数农村家庭是脆弱的;分解结果发现相对于村间不平等,村内不平等是脆弱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家庭脆弱性及五个分解部分对家庭特征集合变量的OLS回归结果表明:增加农村家庭收入是降低其脆弱性最有效的手段;提高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家庭脆弱性,但大学教育支出会显著提高家庭的脆弱性水平,这较好地解释了目前出现的农村籍高中生弃考大学这一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保...
关键词:
脆弱性 协同性风险 异质性风险 社会资本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杨 张克云
农村家庭脆弱性问题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自脆弱性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外对贫困脆弱性的研究不断增多,我国对脆弱性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生态系统,而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在家庭层面的脆弱性研究上更是凤毛麟角。当前农村家庭脆弱性的研究主要有农村家庭脆弱性的概念、评价、测度、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其评价和测量指标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农村家庭 脆弱性 贫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杏子
本文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考察了政府公共转移支付政策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而对政策的减贫长效作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公共转移支付能够显著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间,发挥了良好的减贫长效作用;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共转移支付对处于西部及扶贫重点地区的农村家庭发挥的减贫长效作用更为明显,并且对脆弱程度较高、有住院成员、有老年成员以及无上学成员家庭的贫困脆弱性降低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共转移支付能够通过促进农村家庭的资产积累、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提升主观社会地位,从而发挥减贫长效作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燕 冯兴元 李睿君
促进农村家庭生计可持续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基于CFPS两期整合数据考察正规借贷对农村家庭生计脆弱性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家庭的生计脆弱性指数集中在-0.459~0.225之间,整体脆弱性水平较低。相较于非正规借贷家庭,正规借贷家庭的生计脆弱性水平更低。房屋正规借贷高额度家庭的生计脆弱性水平较高,而非房屋正规借贷高额度家庭的生计脆弱性水平较低,这两类农村家庭的低额度正规借贷组中有很大部分家庭的生计可持续能力很高。回归结果表明,正规借贷额度每提高1个单位,农村家庭的生计脆弱性指数降低12.1个百分点。相较于房屋正规借贷额度,非房屋正规借贷额度的提高对农村家庭生计脆弱性的降低效果更好。进一步研究发现,房屋正规借贷和非房屋正规借贷额度的提高均可通过促进农村家庭生计策略非农化的转型进而降低其生计脆弱性,但房屋正规借贷在该机制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更大。据此提出引导农户合理使用正规借贷资金,开发“房贷+”金融产品,细化农村金融帮扶策略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蒋丽丽
在发展中国家,总人口中的贫困脆弱性人口比重远高于总贫困人口比重,在贫困线以上,还有很多人存在可能陷入贫困的风险。因而,有关贫困脆弱性的研究是当前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热点话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国外最新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讨论了如下三个问题:如何测量贫困脆弱性、贫困脆弱性理论的公共政策含义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期望效用的脆弱性测量方法、期望贫困的脆弱性测量方法、风险暴露的脆弱性测量方法并评述了它们的差异和优劣。在公共政策含义方面,本文阐述了经济学家针对暂时性贫困脆弱性提出的精准帮扶措施,针对结构性贫困脆弱性问题提出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完善措施。最后,未来的研究需要进行的努力有:使测算贫困人口福利的维度更加丰富,并找到贫困人口福利的最佳分布函数;找到不同计量方法之间的比较标准;深入探索贫困脆弱性发生的机制。
关键词:
贫困 贫困脆弱性 反贫困计划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蒋丽丽
在发展中国家,总人口中的贫困脆弱性人口比重远高于总贫困人口比重,在贫困线以上,还有很多人存在可能陷入贫困的风险。因而,有关贫困脆弱性的研究是当前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热点话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国外最新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讨论了如下三个问题:如何测量贫困脆弱性、贫困脆弱性理论的公共政策含义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期望效用的脆弱性测量方法、期望贫困的脆弱性测量方法、风险暴露的脆弱性测量方法并评述了它们的差异和优劣。在公共政策含义方面,本文阐述了经济学家针对暂时性贫困脆弱性提出的精准帮扶措施,针对
关键词:
贫困 贫困脆弱性 反贫困计划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欢
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2004—2011年四次调查数据,选取445份农村老龄家庭样本对老龄家庭脆弱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老龄人口收入及遭遇的风险对其脆弱性有重要影响;家庭非生产性资产、异质性风险与家庭慢性贫困脆弱显著正相关,家庭生产性资产、公共转移支付收入、养老金收入、医保参保与家庭慢性贫困脆弱显著负相关;家庭生产性资产、异质性风险变量与家庭暂时性贫困脆弱显著正相关,退休金收入与暂时性贫困脆弱显著负相关。下一步,应当建立精准识别老龄脆弱性的瞄准机制,强化社会保障的作用以及建立动态的脆弱性监测评估机制
关键词:
农村 老龄家庭 贫困 脆弱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奚晓军 章贵军
文章在测度我国农村不同年龄群体贫困转移矩阵基础上,结合贫困脆弱性和贫困动态转换模型测度不同年龄家庭群体的脱贫原因和致贫原因。利用2012—2016年CFPS面板数据,并采用双随机矩阵反映农村居民不同平均年龄家庭贫困状态的跨期变化,同时结合福利生产函数构造的回归模型和贫困动态转换模型测度我国农村居民不同年龄阶段VEP形式的贫困脆弱性以及贫困脆弱性的原因。结果发现:较低贫困线下平均年龄较高家庭脱贫率及致贫率与年龄较轻人群相差不大,而在较高贫困线下二者相差悬殊;贫困线上升使得贫困家庭脱贫比例降低而非贫困家庭致贫可能性大幅增加,但高龄家庭波动幅度大于低龄家庭;农村贫困家庭脆弱率逐年降低,但高龄家庭下降速度慢于年龄较低家庭的下降速度;平均年龄越高的家庭结构性脱贫比例和结构性非贫困比例越低,而结构性致贫比例与结构性贫困比例越高。
关键词:
脱贫 致贫 不同年龄阶段 贫困脆弱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栋浩 尹志超
贫困脆弱性研究关注农村家庭在未来发生贫困的可能性,在贫困研究中具有前瞻性,贫困脆弱性指标也是衡量脱贫机制长效性的重要工具。本文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数据,研究金融普惠对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首先,基于因子分析法,本文从金融服务的渗透度、使用度和满意度三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了村庄层面的金融普惠指数,发现金融普惠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改善金融普惠状况将有助于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其次,进一步通过区分金融普惠的不同维度发现,金融普惠的渗透度对降低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有更大的作用,尤其是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的渗透度;在金融普惠的使用度上,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金融服务可以比传统金融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金融普惠通过提高农村家庭风险应对水平缓解风险性问题,进而对降低其贫困脆弱性产生积极影响。本文研究表明,以增加金融服务广度为目的的金融普惠发展,作为中国当下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金融普惠 风险应对 贫困脆弱性 农村家庭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常青 李剑 曹明宏
本文利用三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三阶段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测量了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实证检验了医疗保障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医疗保障显著降低了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效应对于不同禀赋以及不同区域的家庭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其中,暂时性贫困以及处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家庭可以通过医疗保障显著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但是对于慢性贫困和不贫困家庭以及东部地区的农村家庭而言效果则并不显著。此外,医疗保障政策主要通过社会网络和人力资本等渠道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产生影响。以上研究发现在稳健性检验和采用其他回归方法后依然成立。据此,本文认为,医疗保障是降低我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重要途径,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医保投入力度和政策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脆弱性评估——基于安徽农村地区的实证研究
新农保与农村低收入家庭贫困脆弱性——基于精准扶贫背景和不同贫困标准
农村脱贫家庭返贫风险测度及预警机制构建研究——基于生计脆弱性的分析框架
农村劳动力外出是否有利留守家庭持久脱贫?——基于贫困脆弱性方法的实证分析
新农保改善了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脆弱性吗?——基于分阶段的分析
新农保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
城乡居民保能降低农村低收入家庭贫困脆弱性吗?——基于PSM-DID的实证分析
社会资本、风险抵御与农村女户主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研究——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农村女性劳动参与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基于CHFS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否缓解农村家庭金融脆弱性?——“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的政策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