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67)
- 2023(12780)
- 2022(10550)
- 2021(9793)
- 2020(7726)
- 2019(17271)
- 2018(17204)
- 2017(32186)
- 2016(17834)
- 2015(19568)
- 2014(19780)
- 2013(19422)
- 2012(18570)
- 2011(16981)
- 2010(17258)
- 2009(15820)
- 2008(15624)
- 2007(14455)
- 2006(13020)
- 2005(12003)
- 学科
- 济(78392)
- 经济(78219)
- 业(51672)
- 农(50159)
- 管理(40094)
- 农业(33627)
- 企(29281)
- 企业(29281)
- 中国(27595)
- 业经(23898)
- 地方(23518)
- 方法(23209)
- 数学(18175)
- 数学方法(18000)
- 制(17234)
- 学(16421)
- 发(15590)
- 财(15367)
- 银(14304)
- 银行(14280)
- 行(13947)
- 融(13809)
- 金融(13802)
- 理论(12778)
- 农业经济(12765)
- 体(12749)
- 发展(12505)
- 展(12476)
- 贸(12057)
- 贸易(12046)
- 机构
- 学院(254703)
- 大学(248345)
- 济(104539)
- 经济(102200)
- 研究(96282)
- 管理(91046)
- 理学(77115)
- 理学院(76175)
- 管理学(74818)
- 管理学院(74353)
- 中国(73697)
- 农(66069)
- 科学(59201)
- 京(54014)
- 农业(50555)
- 所(50289)
- 财(47161)
- 研究所(45297)
- 业大(44856)
- 中心(44230)
- 江(41746)
- 范(36456)
- 师范(36045)
- 财经(36020)
- 省(33918)
- 北京(33859)
- 院(33794)
- 州(33067)
- 经(32650)
- 农业大学(31088)
- 基金
- 项目(165886)
- 科学(129882)
- 研究(124493)
- 基金(117282)
- 家(103068)
- 国家(102006)
- 科学基金(85625)
- 社会(80143)
- 社会科(74547)
- 社会科学(74526)
- 省(67950)
- 基金项目(61686)
- 划(55951)
- 教育(55495)
- 自然(52363)
- 编号(52164)
- 自然科(51116)
- 自然科学(51103)
- 自然科学基金(50177)
- 资助(46349)
- 成果(42995)
- 发(41980)
- 重点(37519)
- 课题(37121)
- 部(36203)
- 农(36166)
- 创(34224)
- 发展(33814)
- 展(33282)
- 性(33183)
- 期刊
- 济(132724)
- 经济(132724)
- 研究(77775)
- 农(70690)
- 中国(65904)
- 农业(47687)
- 学报(44634)
- 科学(40835)
- 财(34366)
- 大学(34315)
- 教育(32935)
- 学学(32612)
- 管理(31382)
- 融(29408)
- 金融(29408)
- 业经(28099)
- 业(22584)
- 技术(21638)
- 经济研究(18846)
- 问题(18208)
- 财经(17776)
- 版(15659)
- 农业经济(15463)
- 农村(15444)
- 村(15444)
- 经(15334)
- 世界(14265)
- 业大(13306)
- 经济问题(13010)
- 资源(12449)
共检索到4086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新然 方子节 普雁翔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宋顺华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女性劳动力过剩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为使农村女性劳动力能够进行有效的转移,必须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村妇女自身素质,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转移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向城市和城镇转移。二是在农村就地进行技能转移。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飞 李欣玥 肖志芳 杨雯渊
提升脱贫家庭内生发展动力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心理资本理论和家庭发展理论,本文先从家庭发展信念和家庭发展能力两个维度界定家庭内生发展动力并构建全文分析框架,然后选取河北省阜平县农村妇女在帮扶车间就业的案例,深入分析农村妇女本地就业对其个人内生发展动力的影响,以及对家庭内生发展动力的带动过程及结果。本文研究发现:在帮扶车间就业促进了农村妇女的市场劳动参与,显著提升了农村妇女个人发展信念和个人发展能力。同时,本地就业所带来的收入增加重塑了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以经济互动和情感互动为纽带的家庭互动也随之改变,进而激发了家庭发展信念,改善了家庭发展能力,提升了家庭整体内生发展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妇女本地就业对其丈夫的影响仅体现在生活层面,丈夫生产性内生发展动力的提升暂未获得现实验证。这说明农村妇女本地就业在提升家庭内生发展动力方面具有现实复杂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妇女身上蕴藏的智慧和力量,以及农村妇女本地就业对其家庭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认为,基于性别瞄准的就业帮扶是一种提升家庭内生发展动力的靶向性公共政策工具,是推进中国社会治理精细化以及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庞丽峰
农村妇女实用人才资源的开发,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目前我国人才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潜力仍然很大,尤其是目前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是妇女,关注妇女实用人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以农村妇女为切入点,分析了农村妇女实用人才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开发农村妇女人才资源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农村妇女 人才资源 农村经济 科学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许庆 刘进
农村妇女往往承担着家庭照料和挣取收入(包括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的双重角色,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农业劳动力趋向女性化发展的情况下,考察其劳动供给行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2011和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讨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妇女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新农合"乡级、县级、县外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和年度住院封顶线对农村妇女的劳动供给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既有利于弥补男性农业劳动力外出所致的农业劳动不足,也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因此,文章认为,在今后的政策安排中,需要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健全和完善"新农合"制度,提高农村妇女的健康福利及受益水平,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和保障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安全的双重政策目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毛迎春 钱文荣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梁燕
乡村振兴关乎国计民生,它的实施对于乡村的发展可谓是锦上添花。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体力量,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农村妇女所具有的自身独特性,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也无可替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发展,对妇女自身的发展同样也有新的要求。文章主要探讨新时代农村妇女在参与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赋能“她力量”带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妇女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发挥“半边天”的磅礴力量来有效促进乡村的全面建设。
关键词:
新时代 农村妇女 乡村振兴 发展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澜
本文针对中国乡村城镇化的发展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阐述城镇化与农村妇女发展之间客观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剖析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农村妇女发展的被动状况及其成因,拟构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农村妇女发展之间的良性互促效应。
关键词:
西部民族地区 城镇化 农村妇女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车伟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生育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地区间差异。妇女总和生育水平农村远远高于城市。90年代人口控制面临的困难就在于城市妇女的生育水平已非常低,不可能再下降、而农村妇女的生育水平虽还有再降的潜力,但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控已到了事倍功半的程度,仅仅依赖计划生育政策想把农村生育率降到预期水平是不够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生育率居高不下呢?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分析为什么我国城、乡妇女生育水平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从生育率的变化可以看到,城、乡间妇女生育差距的拉大开始于60年代中期,而我国严格推行计划生育是70年代以后,这就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对城、乡间生育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真真
本文应用事件史分析方法,讨论了农村妇女初次外出时间与初婚年龄的关系。所用数据来自2000年安徽、四川省4个县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妇女的外出经历及外出时间对她们的初婚年龄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婚前曾经外出的妇女初婚年龄较大。婚前外出的流入地为外省或城市的妇女,初婚年龄大于其他婚前外出过的妇女。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流动有助于提高农村年轻妇女的初婚年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振华
本文所谓“农村妇女婚迁”,是指农村妇女因婚姻关系迁移外省外地落户而形成的人口流动。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管理农村、市郊、城市之间的人口,实行了一整套控制人口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但农村人口之间因通婚而迁移,政策还是允许的。因此,婚迁现象历来有之。如灾区农村妇女为躲避自然灾害离乡婚配等。近几年,外省农村妇女来浙婚配的人数越来越多,据不完全调查统计,仅1985年以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燕舞
利用一项回顾性质性调查数据分析了1980年至2009年间187例农村妇女自杀状况的基本分布和趋势演变,通过引入出生队列分析,发现了1920年至1939年间出生的"传统代"农村妇女在2000年至2009年间的"老年时期"自杀,而1960—1979年间出生的"现代代"农村妇女则在1980年至1999年间的"青年时期"自杀。由此建构了理解出生队列、家庭结构转型与农村妇女自杀的转型象限理论。通过这一理论分析,家庭结构的权力轴与观念轴的转型不同步是导致两代女性自杀的主要原因,当两者转型同步完成时,农村妇女自杀可能会退潮。最后援引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主要数据对之进行了简要的支撑论证。后两次的数据所揭示的妇女地位提升的增量,实质上都是由新出生队列的妇女进入调查样本序列而贡献的,而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所构建的理论框架的有效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中国农村家庭在转型期形成的代际分工模式对促进妇女就业和提升妇女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代际分工模式将中青年妇女从家务负担中解放出来,缓和了妇女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妇女持续参与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代际分工模式建立在亲代对子代厚重的责任伦理和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之上,是转型期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表明,代际分工模式重塑了妇女与家庭的关系状态,妇女地位的提升不再完全是家庭内部权力斗争和权力博弈的结果,而是家庭功能性整合的产物,从而超越了家庭权力斗争的视野。因此,对妇女地位的研究要立足中国本土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促进妇女权利保障与家庭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妇女地位提升、真正通往美好生活的目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金和辉
本文对内蒙、青海、甘肃、宁夏4省区11个贫困县33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1)在偏远落后的贫困地区,女性不仅在期望生育的数量上低于男性而且对生男生女更加无所谓,(2)绝大多数女性在家庭生育决策中并没有实质性发言权,她们关于生育子女数量、生育年龄和生育问隔的愿望,均受到严重忽视;(3)一旦女性在生育决策中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便会有效地降低生育率,特别是对那些生育率很难控制的贫困农户而言,其作用尤为重要,(4)在影响女性生育权的各种因素中,教育和参与生产的程度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和机会,无疑将成为提高贫困地区妇女生育决策地位、从而降低生育率的有效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