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96)
2023(9950)
2022(8313)
2021(8015)
2020(6552)
2019(14889)
2018(14665)
2017(28799)
2016(14927)
2015(16420)
2014(16004)
2013(15606)
2012(13885)
2011(12254)
2010(11925)
2009(10715)
2008(10032)
2007(8738)
2006(7293)
2005(5797)
作者
(37990)
(32387)
(31926)
(30374)
(19942)
(15545)
(14411)
(12711)
(12244)
(10964)
(10841)
(10817)
(9713)
(9658)
(9512)
(9466)
(9410)
(9308)
(9205)
(8921)
(7712)
(7677)
(7665)
(7645)
(7382)
(7228)
(6904)
(6745)
(6427)
(6322)
学科
(66517)
经济(66353)
(49316)
(48808)
管理(36820)
农业(32849)
方法(30046)
(28866)
企业(28866)
数学(26171)
数学方法(25849)
业经(21312)
中国(16163)
(14475)
地方(12862)
农业经济(12361)
(11751)
(11321)
(10094)
贸易(10091)
(9889)
(9663)
技术(9549)
(9508)
农村(9489)
发展(9456)
(9447)
理论(9136)
(9039)
(9018)
机构
学院(202216)
大学(196117)
(88196)
经济(86729)
管理(84609)
理学(75022)
理学院(74357)
管理学(73168)
管理学院(72783)
研究(60560)
(49331)
中国(47188)
(37766)
农业(37125)
(36545)
科学(35194)
业大(35123)
中心(31201)
财经(30054)
(28125)
(27717)
(27457)
经济学(26609)
经济管理(25736)
(25123)
研究所(24964)
师范(24928)
经济学院(24209)
农业大学(23257)
财经大学(22210)
基金
项目(146576)
科学(118182)
研究(110942)
基金(109228)
(93388)
国家(92485)
科学基金(81852)
社会(75334)
社会科(70226)
社会科学(70205)
基金项目(58937)
(58151)
自然(50965)
自然科(49835)
自然科学(49825)
教育(49790)
自然科学基金(48942)
(47087)
编号(45772)
资助(42276)
成果(34397)
(33549)
(32383)
重点(31966)
国家社会(31423)
(31305)
(30848)
人文(29508)
(29218)
教育部(29193)
期刊
(95526)
经济(95526)
(55595)
研究(52072)
农业(38087)
中国(36129)
科学(28261)
学报(28144)
(27027)
管理(25797)
大学(23958)
业经(23633)
学学(23126)
(18828)
金融(18828)
技术(17778)
(16511)
教育(16128)
农业经济(14459)
问题(14329)
财经(14244)
农村(13976)
(13976)
经济研究(12342)
(12187)
(12022)
世界(10908)
经济问题(10773)
社会(10011)
技术经济(9845)
共检索到2790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韦艳  蔡文祯  
对婚姻匹配的考察有助于理解社会流动的多元维度和机制。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 2006)数据,通过Probit模型和二分类内生性概率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女性的婚姻匹配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女性的向上社会流动渠道依然狭窄,婚姻在向上的社会流动中仅发挥有限功能;由于家庭可利用资源匮乏,"后致因素"较"先赋因素"对农村女性上迁婚姻的机会更具显著效应;以户口农转非衡量的社会流动对以上迁婚姻衡量的社会流动有积极作用,父亲或本人具有城市户口者在社会流动上具有相对优势,但这种相对优势有随着户口类型的社会经济意义的改变而逐步弱化的倾向;文章的研究还显示,上迁婚姻的社会流动含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同。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仰和芝  张德乾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经济融合问卷"和对1011名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进行测量,结果显示:是否有孩子、目前是否工作、现居住的房子类型、是否与公婆同住、公婆是否同意外娶、迁入地经济状况、婚前是否了解丈夫、是否考虑到迁移困难、面对困难是否积极、回娘家情况等因素对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的经济融合的影响具有显著性(p<0.05)。由于影响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经济融合的因素呈现多样性,因此,应从不同方面提升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的经济融合。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许志  刘文翰  徐舒  
本文构建了包含代际收入弹性与父母婚姻市场正向匹配程度的理论模型,表明了婚姻市场正向匹配对代际收入弹性的正向影响。基于CHNS数据,我们使用Copula函数构造了父母婚姻市场正向匹配程度与代际收入弹性的异质性指标,实证检验了模型推论。结果显示,父母间的正向匹配程度每增加0.1,代际收入弹性相应提高0.012,子代绝对流动提高0.036。教育回报率与父母对子女人力资本投入的边际收益率均强化了父母婚姻市场正向匹配程度对代际收入弹性的影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梦冰  
自沙普利最早提出婚姻市场中存在稳定的匹配机制后,近些年来,关于婚姻匹配的研究从未间断。本文从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和收入等多角度综述了关于婚姻匹配变迁及其原因的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的进步,传统的先赋性特征对婚姻匹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职业、教育和收入等自致性因素逐渐成为婚姻市场中影响择偶观念的重要因素。此外,随着婚姻匹配模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婚姻匹配对社会经济不平等的影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孙昂  李三希  孙文凯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改革来检验贝克尔(Becker)关于婚姻的经济学理论。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实行"一胎化"政策,但随后逐渐允许夫妻均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第二胎,即"双独二胎"政策。由于"双独二胎"实施前不同省份"一胎化"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同,所以放开"双独二胎"在不同省份间的政策效果也不同。笔者利用政策实施时间前后和省份间政策力度的差异,采用二重差分的实证设计进行分析,发现"双独二胎"政策增加了独生子女之间的匹配,减少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混合匹配"。笔者建立搜寻—匹配模型对"双独二胎"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梦冰  
自沙普利最早提出婚姻市场中存在稳定的匹配机制后,近些年来,关于婚姻匹配的研究从未间断。本文从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和收入等多角度综述了关于婚姻匹配变迁及其原因的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的进步,传统的先赋性特征对婚姻匹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职业、教育和收入等自致性因素逐渐成为婚姻市场中影响择偶观念的重要因素。此外,随着婚姻匹配模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婚姻匹配对社会经济不平等的影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孙昂  李三希  孙文凯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改革来检验贝克尔(Becker)关于婚姻的经济学理论。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实行"一胎化"政策,但随后逐渐允许夫妻均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第二胎,即"双独二胎"政策。由于"双独二胎"实施前不同省份"一胎化"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同,所以放开"双独二胎"在不同省份间的政策效果也不同。笔者利用政策实施时间前后和省份间政策力度的差异,采用二重差分的实证设计进行分析,发现"双独二胎"政策增加了独生子女之间的匹配,减少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混合匹配"。笔者建立搜寻—匹配模型对"双独二胎"政策如何影响婚姻市场均衡进行分析。二重差分的实证分析得到的证据与模型的推论相一致,实证结果在一系列检验中保持稳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曹锐  
随着我国人口流动打工经济的盛行,农村婚姻的高消费已转变为以女性为中心的婚姻市场要价。通过对一手实证数据资料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农村婚姻女性市场要价高于城市且逐年上升,支付内容主要为婚房和彩礼,支付主体主要为男方父母和家庭。金钱至上的婚恋观念对婚姻市场要价具有推动作用,婚姻女性市场要价与家庭的传统社会性别意识成正比,与家庭现代社会性别意识成反比,家乡文化对婚姻市场要价影响较大,而个人和原生家庭收入、女性个人的社会性别意识以及打工经历对婚姻的市场要价影响不显著。可见,农村婚姻市场要价更多的是家庭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其更多的是受到农村家乡文化的影响,相比经济理性,农村婚姻女性市场要价更多的是一种家庭社会理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怡  李智慧  耿志祥  
从微观机理上分析婚姻匹配对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可以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建立婚姻匹配模型,利用20102014年CFPS数据,研究了婚姻匹配对代际流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2014年我国的代际收入弹性约为0.42,儿子和女儿代际收入弹性分别约为0.45和0.40,代际流动性偏低;父代收入对子女配偶的收入影响十分显著,2014年父媳和父婿收入弹性分别约为0.25和0.36,且后者高于前者,表明婚姻匹配,尤其是对女性而言,是形成代际传递的重要机制。研究还表明,父代收入对子代配偶的受教育程度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景晓芬  李松柏  
在社会流动背景下,因婚姻的缔结而产生女性人口迁移现象越来越普遍,但婚姻迁移女性并非是一个同质性的群体,她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根据迁移目的和迁移过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传统型、回迁型和双迁型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婚姻迁移女性在一般特征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差异。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袁晓燕  
家庭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最小单位,继Becker的开创性研究之后,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对于婚姻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微观个体的选择及福祉,而且也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收入分配等影响社会不平等。通过梳理婚姻的匹配模型、婚姻的形成方式、婚姻带来的转移支付以及婚姻的解体,文章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立足于我国婚姻是两个家庭之间的联姻这种特有现象,结合我国目前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由于户籍导致的城乡分割引致的特有的婚姻匹配模式,对于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袁晓燕  
家庭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最小单位,继Becker的开创性研究之后,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对于婚姻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微观个体的选择及福祉,而且也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收入分配等影响社会不平等。通过梳理婚姻的匹配模型、婚姻的形成方式、婚姻带来的转移支付以及婚姻的解体,文章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立足于我国婚姻是两个家庭之间的联姻这种特有现象,结合我国目前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由于户籍导致的城乡分割引致的特有的婚姻匹配模式,对于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倩倩  
随着打工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农村婚姻市场形成和自由恋爱逐步兴起,由父母主导的传统"婚配"模式向子女自主选择的"婚恋"模式变迁。在开放的婚姻市场中,对婚姻资源的激烈竞争促使农民的婚姻责任发生了代际重塑,表现为子代在婚姻市场中负责恋爱找对象,父代承担婚姻消费支出。从"子代找得到"与"父代娶得起"两个维度分析农村婚姻缔结过程与光棍形成机制,可建构出农村的三种光棍类型。在紧张的婚姻形势下,为了应对婚姻压力,农民的家庭策略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的小农家计模式难以应对婚姻的竞争性消费,倒逼农民主动进入务工市场;父代通过抬高婚姻支付来增加子代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农民生育观念随着婚姻压力增大而改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磊  
文章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生活史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调查数据,采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婚姻匹配的变迁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为:中国的教育同类婚程度呈现N型变化趋势。具体而言,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教育同类婚程度迅速提升;从5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的教育同类婚程度出现下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80年代中期后,教育同类婚程度急剧上升。就微观的教育婚配模式而言,长距离跨教育层级婚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后较少,而在"文革"时期相对较多。由"上山下乡"运动所导致的政治干预婚配模式,即初高中层级与小学及以下层级的婚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3个阶段较为显著,且在"文革"时期达到顶峰,而在改革开放中期和深化期则不显著。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煜  
文章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研究1949~2000年50年来婚姻教育配对程度变迁和模式的变化,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匹配的同质性上升迅速,其主要原因在于"跨层"婚配的难度的上升和对角线模式的强化。这暗示着在社会结构激烈变动分化的转型社会,在市场不确定性的压力下,择偶模式发生了同质性回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