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36)
- 2023(17205)
- 2022(14428)
- 2021(13502)
- 2020(11237)
- 2019(25523)
- 2018(24984)
- 2017(46917)
- 2016(25390)
- 2015(28418)
- 2014(27817)
- 2013(27487)
- 2012(24971)
- 2011(22601)
- 2010(22379)
- 2009(20487)
- 2008(20051)
- 2007(17586)
- 2006(15396)
- 2005(13241)
- 学科
- 济(106441)
- 经济(106243)
- 业(71357)
- 管理(65050)
- 农(51651)
- 企(49391)
- 企业(49391)
- 方法(47430)
- 数学(41367)
- 数学方法(40844)
- 农业(34166)
- 中国(30375)
- 业经(28412)
- 财(24551)
- 学(21321)
- 贸(21134)
- 贸易(21127)
- 易(20671)
- 制(19940)
- 地方(18917)
- 银(15690)
- 发(15640)
- 银行(15634)
- 技术(15530)
- 环境(15335)
- 理论(15135)
- 和(15100)
- 行(15012)
- 融(14736)
- 金融(14732)
- 机构
- 学院(360759)
- 大学(360576)
- 济(151496)
- 经济(148832)
- 管理(137987)
- 研究(126389)
- 理学(120877)
- 理学院(119533)
- 管理学(117289)
- 管理学院(116645)
- 中国(96079)
- 农(81700)
- 科学(79307)
- 京(75302)
- 财(64732)
- 所(64103)
- 农业(63415)
- 业大(61942)
- 研究所(59090)
- 中心(58998)
- 财经(52767)
- 江(51867)
- 经(48565)
- 范(47106)
- 经济学(46790)
- 师范(46527)
- 北京(46466)
- 院(44349)
- 经济学院(42402)
- 州(40602)
- 基金
- 项目(254570)
- 科学(200817)
- 基金(187795)
- 研究(181067)
- 家(167046)
- 国家(165595)
- 科学基金(140750)
- 社会(118848)
- 社会科(111821)
- 社会科学(111786)
- 基金项目(99317)
- 省(98099)
- 自然(91563)
- 自然科(89547)
- 自然科学(89515)
- 自然科学基金(87961)
- 划(83576)
- 教育(82112)
- 资助(75687)
- 编号(71300)
- 重点(57745)
- 部(57092)
- 成果(56798)
- 发(55195)
- 创(53188)
- 国家社会(50519)
- 创新(49800)
- 科研(49658)
- 课题(48397)
- 教育部(48314)
- 期刊
- 济(162790)
- 经济(162790)
- 研究(99384)
- 农(81980)
- 中国(69105)
- 学报(65083)
- 科学(58594)
- 农业(56000)
- 大学(49460)
- 财(47085)
- 学学(47052)
- 管理(46200)
- 教育(33301)
- 融(32621)
- 金融(32621)
- 业经(31608)
- 技术(28571)
- 业(27446)
- 财经(25354)
- 经济研究(25269)
- 问题(22548)
- 经(21874)
- 版(20573)
- 世界(19100)
- 业大(18074)
- 统计(17527)
- 贸(17219)
- 科技(17186)
- 资源(16935)
- 技术经济(16678)
共检索到5223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铁山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SS2013),归纳出农村女性具有特殊信任、制度信任与普遍信任等三类人际信任取向,并对农村女性三类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女性的三种信任具有差序化特征,农村女性的特殊信任水平在3.04与3.35之间,农村女性的制度信任水平在2.69与3.11之间,农村女性的普遍信任为1.60。社会因素与市场化对农村女性人际信任具有不同影响,农村女性的社会公平感对特殊信任与制度信任、普遍信任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社会安全感、生活水平与网络媒介对于三类信任没有显著影响;省份市场化水平与省份GDP增速对农村女性特殊信任没有影响,却对农村女性普遍信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省份GDP增速对农村女性制度信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关键词:
农村女性 人际信任 市场化 社会转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中培
结合贫困归因类型学,利用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居民贫困归因的特征、类型及影响因素。总体上,我国居民较多把贫困归因于能力不足和懒惰等个体原因,较少强调命运或社会因素,人们认同残障、教育低、家庭条件差和社会关系缺乏等致贫观点的比例居中。基于分类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我国居民贫困归因呈现五种类型:个体缺陷型、命运禀赋型、个体能力型、文化禀赋型和社会制度型,家庭禀赋可能构成新型贫困归因维度。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收入、社会救助、社会地位、教育程度、政治面貌、民族、宗教信仰及福利态度等因素对贫困归因具有显著影响,且城乡存在一定差异,但区域背景的影响不显著。建议进一步探究居民贫困观念形成背景,增加贫困原因调查题项,激发受助者内生脱贫动力和合力构建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中培
结合贫困归因类型学,利用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居民贫困归因的特征、类型及影响因素。总体上,我国居民较多把贫困归因于能力不足和懒惰等个体原因,较少强调命运或社会因素,人们认同残障、教育低、家庭条件差和社会关系缺乏等致贫观点的比例居中。基于分类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我国居民贫困归因呈现五种类型:个体缺陷型、命运禀赋型、个体能力型、文化禀赋型和社会制度型,家庭禀赋可能构成新型贫困归因维度。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收入、社会救助、社会地位、教育程度、政治面貌、民族、宗教信仰及福利态度等因素对贫困归因具有显著影响,且城乡存在一定差异,但区域背景的影响不显著。建议进一步探究居民贫困观念形成背景,增加贫困原因调查题项,激发受助者内生脱贫动力和合力构建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祝仲坤 冷晨昕
互联网是当今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正在"冲击"着人们的行为观念、形塑着人们的生活状态。于此背景之下,本文基于2015年度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SS2015),系统考察了互联网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掌握互联网技能会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加入控制变量、考虑地区异质性后,效应依然存在。为了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以省级层面的"互联网普及率"和"农村宽带覆盖率"作为工具变量,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造反事实框架纠正选择性偏误,结论依然稳健。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赵宝福 黄振国
本文基于Mincer收入方程构建了农户收入决定方程,利用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定量研究了农户收入的决定因素和农户收入差距的成因,期望能为农民增收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研究发现劳动力人数、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劳动力平均年龄和家庭负担率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为负;分东中西部进行的区域比较,发现上述因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物质资本、教育和社会资本是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农户收入 收入差距 夏普里值分解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晓菁 田志鹏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从结构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探究少数民族教育获得与不同层次价值观认同的内在关系有助于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本文以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倾向值匹配分析发现:个体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越强,而且对国家、社会等更高层次的价值观有更强的认同。上述结论表明,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对教育程度偏低者,需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培育方式;对教育程度较高者,需充分发挥更高层次价值观“自上而下”的引领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杨继东 章逸然
政治身份会影响收入差距吗?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通过分解方法把政治身份对收入的影响分解为价格效应和禀赋效应,进而定量地分析了价格效应和禀赋效应在党员与非党员收入差距中的贡献度。研究结果发现,价格效应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相对较小,政治身份带来的收入差距主要由个体禀赋差异决定,其中教育水平差异在禀赋效应中的贡献约为50%。进一步研究发现,2008年与2003年相比,价格效应导致的收入差距在总体差距中占比显著减小;党员身份的收入溢价及其价格效应的作用机制更多在体制内发生,市场化缩小了政治身份的收入溢价。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经济转型过程中政治身份带来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
党员身份 收入差距 禀赋效应 价格效应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孙瑞萍 吕春瑜 陈前恒
本文以陕西、甘肃和宁夏地区的农户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重点分析了西北地区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和培训状况。通过分析发现:西北地区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素质距离中央提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还比较远;农村女性劳动力培训现状与女性劳动力的培训需求之间还存在一些缺口,主要表现在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上还不能满足女性劳动力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西北地区农村女性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农村 女性劳动力 素质培训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肖唐镖 孔卫拿
中国农村民主治理的实际状况究竟如何,近10年来它有了怎样的变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文章利用2002~2011年三波全国农村调查数据资料来进行分析,将村级民主治理细分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及监督和民主自治三个层面,并以村级基本公共品供给绩效来观测民主治理的实际效果。研究表明,以村民代表会议议决的决策实践已渐趋常规化,以民主理财为核心的民主管理组织建构已逐步健全,但村庄"一事一议"的开展力度仍需加强;民主监督的功能发挥取得了较大发展;民主自治仍受到上级政府的干预,但在日常治理的过程中乡村关系日益松散;村级基本公共品供给绩效已稳步提升,但同时也面临较大压力。影响基层民主治理及其绩效的因素是多元的,经...
关键词:
民主治理 治理绩效 公共品供给 政治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务伟 张福明 杨学成
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三个假说,利用山东省1161位农村劳动力样本数据,探索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本因素,其次是个人因素,最后是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即通过人力资本中间变量)两条路径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并且个人因素与家庭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是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关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韩来英
在我国,农村女性已占生产劳动力的一半,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主要就农村女性就业方面出现的问题而展开,分析了农村女性就业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山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女性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女性 人力资源 开发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凡 李俊杰 梁晨 赵勇智 王牧野 李建平
[目的]基于全国1 104个农业综合开发县7 73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数据,分析新型农业主体的经营状况,并依据科学、合理的原则选取指标,探析农业主体营业利润率的影响因素。[方法]文章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其中,实证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结果]经过多年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表现为3个特点。(1)资金实力较强,财务状况良好。就资本而言,涉农企业的注册资本均值1 944. 06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额均值为402. 26万元,就经营利润而言,涉农企业的净利润均值为742. 09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净利润均值为23. 31万元。(2)适度规模经营成效显著,带动能力较强。涉农企业的基地面积均值达1 050. 84hm~2,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面积均值为361. 61hm~2,符合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农业企业带动农户均值为5 41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均值为904户。(3)市场导向明显,经营范围广泛。从销售的广度来看,涉及农林牧副渔业的各种农副产品,从销售的深度来看,包括初级农产品和精深加工的产品。(4)注重品牌建设,产品认证比例较高。获得级别认证的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比例分别为86. 31%、64%,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3个等级;就涉农企业而言,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绿色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比例分别为:26. 90%、30. 64%、55. 84%;就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绿色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比例分别为:16. 90%、23. 73%、52. 89%。[结论]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商标级别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营业利润率有正向作用,主体类别、资产负债率、级别认定、商标注册、产品认证、基地面积对主体的营业利润率有负向作用,管理认证及带动农户数对农业经营主体营业利润率的影响不显著,并分析了可能的原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柠泽 周静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5年的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结果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水平;在克服了样本自选择问题后,互联网使用仍然能够为农民带来41.2%~51.1%的非农收入回报。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低学历、中老年农民非农收入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建议政府增加农村地区互联网信息技术设施的投资,为使用互联网的农民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财政补贴,以充分发挥互联网促进农民非农收入增加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技术 农民收入 倾向得分匹配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千峰 苑鹏
利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文章系统分析了信息化对农户采纳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对农户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采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信息化对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农户、青年农户和平原与丘陵地区农户、粮食主销区农户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采纳影响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信息化主要通过强化信息获取和提升组织化程度的路径促进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采纳。为此,应强化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户信息化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包容性发展,为促进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谭日辉
住房状况是城市居民经济地位和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中国综合社会调查资料表明,总体而言,我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拥有率从2003至2008年呈下降趋势,租房户呈缓慢上升趋势;城市居民住房面积呈上升趋势;城市居民住房拥有率与阶层认同、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住房产权越充分,阶层认同等级越高,生活越快乐。总之,住房是城市居民重要的不动产,是城市居民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未来居住模式的选择,到底是"购房"优于"租房",还是"租房"优于"购房";以及自有房屋虽然能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和生活质量,但保障性住房需进一步提升人文关怀这两点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城市居民 居住状况 阶层认同 生活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