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75)
- 2023(18559)
- 2022(15410)
- 2021(14072)
- 2020(11619)
- 2019(26408)
- 2018(25752)
- 2017(48750)
- 2016(26760)
- 2015(29508)
- 2014(29367)
- 2013(29498)
- 2012(27562)
- 2011(24954)
- 2010(25490)
- 2009(23783)
- 2008(24034)
- 2007(22100)
- 2006(19680)
- 2005(17918)
- 学科
- 济(120575)
- 经济(120440)
- 业(101510)
- 管理(84600)
- 企(82015)
- 企业(82015)
- 农(52000)
- 方法(48053)
- 数学(38691)
- 数学方法(38402)
- 业经(36493)
- 农业(34495)
- 财(34032)
- 中国(33271)
- 地方(27874)
- 制(24082)
- 务(23151)
- 财务(23121)
- 财务管理(23081)
- 贸(22999)
- 贸易(22984)
- 易(22326)
- 企业财务(21905)
- 学(21445)
- 技术(21268)
- 和(19342)
- 策(18708)
- 银(18482)
- 银行(18422)
- 理论(18100)
- 机构
- 学院(395914)
- 大学(389070)
- 济(166332)
- 经济(163058)
- 管理(152482)
- 研究(135727)
- 理学(130691)
- 理学院(129255)
- 管理学(127377)
- 管理学院(126648)
- 中国(104957)
- 农(86227)
- 科学(83803)
- 京(81938)
- 财(75958)
- 所(70421)
- 农业(67042)
- 业大(65314)
- 研究所(63604)
- 中心(62955)
- 江(62645)
- 财经(59864)
- 经(54267)
- 北京(51284)
- 经济学(50007)
- 范(49818)
- 师范(49224)
- 州(49193)
- 院(47980)
- 省(45769)
- 基金
- 项目(259264)
- 科学(203852)
- 基金(187467)
- 研究(186846)
- 家(165133)
- 国家(163568)
- 科学基金(139496)
- 社会(120805)
- 社会科(114315)
- 社会科学(114278)
- 省(104237)
- 基金项目(99833)
- 自然(89834)
- 自然科(87775)
- 自然科学(87745)
- 划(86468)
- 自然科学基金(86239)
- 教育(83626)
- 编号(75069)
- 资助(74705)
- 发(60637)
- 成果(59523)
- 重点(58324)
- 部(56698)
- 创(56201)
- 业(52779)
- 创新(51940)
- 课题(51780)
- 国家社会(50042)
- 科研(49694)
- 期刊
- 济(195719)
- 经济(195719)
- 研究(113305)
- 农(85674)
- 中国(82183)
- 学报(66263)
- 科学(61105)
- 财(60675)
- 农业(57632)
- 管理(57163)
- 大学(49740)
- 学学(47641)
- 融(40069)
- 金融(40069)
- 业经(37967)
- 教育(37254)
- 技术(33899)
- 业(30638)
- 财经(29686)
- 经济研究(29247)
- 问题(26535)
- 经(25644)
- 技术经济(21753)
- 版(21383)
- 世界(19737)
- 贸(19536)
- 商业(19500)
- 科技(18741)
- 现代(18397)
- 业大(17564)
共检索到601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楚月 曾福生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农村基础设施作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4个维度构造了一个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0—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同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探讨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8年各省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且不同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的作用明显不同。其中水利、通信基础设施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农村电力、医疗基础设施显著抑制农业高质量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则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建议加强水利、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和电力、医疗基础设施的维修力度,同时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使其能更好地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期刊] 求索
[作者]
卓乐
农业基础设施促进粮食增产可通过扩大播种面积和提升单产水平两条路径实现,不同类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影响机理各有不同。利用我国2000—2018年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在实证检验不同类型农业基础设施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粮食增产效应后发现: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能促进播种面积增加,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防范自然风险;不同类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功能和程度上存在差异。全国层面的农田水利和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能显著促进粮食增产,但农业电力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效应却并不显著;中部地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东、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东、中部地区农业电力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田园 任毅 李金林 周瑜
文章在测算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第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显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第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通过影响市场一体化、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来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时还对周边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贾立 石倩 黄馨
本文运用1980—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相关;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密度的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却与经济类和社会类基础设施投资负相关。经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包括经济类和社会类基础设施)是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密度的Granger原因,方差分解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金融 资金支持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钞小静 廉园梅 罗鎏锴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是由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所形成的数字型基础设施,具有与制造业发展融合相长的最佳结合点。立足于制造业全产业链条,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匹配"三个环节阐释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并基于2004—2018年我国283个地级市的爬虫数据和手工收集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且对高效率制造业的正向影响更加强烈;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东部地区、城市群内部城市、高技术行业、高数字化行业和成长期企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强烈;在作用机制方面,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升级生产制造、改善市场匹配两条渠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鞠晴江 庞敏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能源等)和社会基础设施(如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两大类别。本文运用生产函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农村道路、电力、通讯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我国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收入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基础设施发展在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增长中都存在规模经济效益。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教育基础设施的作用最显著,而道路、电力和通讯设施的作用则各有侧重。因此西部地区应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加强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资,并结合本地发展实际,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益,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晓红 但婷 王春杨
基于中国西部的11个省份的乡镇层面面板数据,探析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非线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具有显著的三重门槛效应,以有效路网密度衡量的门槛值分别为7.099、20.247和30.569。在各门槛区间内,有效路网密度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两大主要构成——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弹性符号为正,并依序呈现出"U"型、非线性减小和非线性增加的趋势。研究表明:提升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存量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两大主要构成均具有非线性正向促进作用,相较而言,更有利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增长,这有助于缓解农民贫困与农村空巢化问题。
关键词:
农民收入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 门槛效应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唐安宝 李康康 管方圆
基于2010-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全国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FDI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基础设施投入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全国各省份整体上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且在沿海地区尤为明显;FDI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沿海地区,一般性基础设施投入与科技型基础设施投入均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在内陆地区作用效果不显著;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两类基础设施投入均能够正向调节FDI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作用大小有所区别。从政策层面来看,各地区要继续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科学规划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入,以更好地发挥对FDI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健
伴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逐渐成为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基础设施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既能显著提升本省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又能对相邻省份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这一结论在替换解释变量测度方法、剔除直辖市后仍旧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东部地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能够通过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间接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唐玲玲 冯华
创新基础设施作为科技创新的载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研究创新基础设施协同效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1)我国地区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2)2011—2020年,除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外,创新基础设施存量增加及其协同效应增强能够显著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且提升程度占整体增幅的22.23%。其中,设施协同效应、商业服务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制造业企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份额分别为11.11%、27.78%、5.56%、-22.22%;(3)从空间效应分解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主要依靠空间溢出(占比93.63%),直接效应的促进作用较小(占比6.37%);(4)创新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结构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环境效应在创新基础设施协同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5)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创新基础设施及其协同效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经济发展阶段、地区异质性上存在显著结构性差异。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升
通过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协调度模型,对全国31个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和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显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东部往西部呈现逐渐降低的梯度分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其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水平也相对较高;从协调度所属的等级来看,呈现明显的"哑铃"状,属于优质协调的省份和属于严重失调的省份都较多,东部地区协调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伦武
本文以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为基础,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来描述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表明: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阻碍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应把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保持农村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政府应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关键词:
农业基础设施 农村经济增长 方差分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琴,陈祥兵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管立杰 赵伟
[目的]农村基础设施采用PPP模式能够增加项目投资、使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得到改善、体现更高的经济效率,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在农村和农业建设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Entropy),实现主观与客观赋权相结合,从合作障碍因素、制度保障因素、经济环境因素3个层面,确定了19个影响因子在影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中的权重值。[结果]评价指标中项目收益率、政策支持力度、资金可获得性、专业人才充足性、平等合作意识指标的权重居于前5位,表明该5项指标是影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探索这些因素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影响机理。[结论]结合主要影响指标贡献度,提出注重优化组合、加大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注重人才培养、坚持平等互利,消除合作障碍等建议,为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马淑琴 章辉达
利用全国范围水利水文数据,对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农业产出效应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得出一般性结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通过降低成灾面积、保障农业用水、提高农业用水资源的生产配置效率三条现实路径,综合作用于农业产出。推论表明,此种效应呈现出正向效应和地区差异性特点。随后利用1988—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全国范围与六大经济区域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农业产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出有着显著正效应。六大区域中,除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外,其他四大经济区域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出的正向效应均高于全国水平。正向效应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部沿海、西南地区、东北地区、...
关键词:
农村水利 基础设施 农业产出 作用机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