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18)
- 2023(8342)
- 2022(6282)
- 2021(5839)
- 2020(4549)
- 2019(10008)
- 2018(10141)
- 2017(19122)
- 2016(10619)
- 2015(11897)
- 2014(12084)
- 2013(11809)
- 2012(10983)
- 2011(9997)
- 2010(10366)
- 2009(9835)
- 2008(9798)
- 2007(9408)
- 2006(8722)
- 2005(8007)
- 学科
- 农(49065)
- 济(48684)
- 经济(48626)
- 业(35694)
- 农业(32714)
- 管理(22968)
- 业经(18445)
- 企(14773)
- 企业(14773)
- 中国(14517)
- 发(12946)
- 方法(12689)
- 农业经济(12460)
- 地方(12016)
- 发展(10909)
- 展(10899)
- 数学(10736)
- 数学方法(10568)
- 制(10505)
- 土地(10106)
- 学(9823)
- 村(9693)
- 农村(9670)
- 策(8365)
- 体(8281)
- 财(8123)
- 建设(7991)
- 及其(7677)
- 贸(7353)
- 收入(7349)
- 机构
- 学院(160107)
- 大学(154557)
- 济(64000)
- 经济(62506)
- 研究(57839)
- 管理(56882)
- 农(54372)
- 理学(48402)
- 理学院(47867)
- 管理学(46839)
- 管理学院(46596)
- 中国(46547)
- 农业(41354)
- 科学(37252)
- 京(33915)
- 业大(33670)
- 所(30725)
- 中心(27961)
- 研究所(27707)
- 江(26911)
- 财(26430)
- 农业大学(25714)
- 范(22447)
- 师范(22232)
- 省(22065)
- 州(20785)
- 北京(20747)
- 财经(20292)
- 业(20087)
- 科学院(19585)
- 基金
- 项目(103680)
- 科学(80419)
- 研究(76918)
- 基金(73532)
- 家(65037)
- 国家(64333)
- 科学基金(53752)
- 社会(49053)
- 社会科(45828)
- 社会科学(45815)
- 省(42217)
- 基金项目(38991)
- 划(33905)
- 编号(33657)
- 自然(33186)
- 教育(32689)
- 自然科(32284)
- 自然科学(32274)
- 自然科学基金(31658)
- 农(30817)
- 资助(28349)
- 成果(26782)
- 发(24296)
- 重点(22923)
- 部(22462)
- 课题(22208)
- 创(20436)
- 国家社会(20383)
- 业(19896)
- 发展(19663)
共检索到2526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哲远 吴妍
农村城镇化中的耕地利用与保护○赵哲远吴妍鉴于现实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笔者认为我国应实行二元城镇化战略:一方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实行的城市化;另一方是广大县域范围内以小城市、中心城镇为中心而实行的农村城镇化,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并举,构成了城镇化的完整内涵...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传福 王云霞 曹建民
耕地是粮食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探究城镇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本文基于2004—2019年吉林省39个县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各县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城镇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城镇化对粮食产区耕地的粮食产出效率和农业总产值效率有着不同的作用方向,样本县市耕地的粮食产出效率均值为0.67,逐年呈上升趋势,但农业总产值效率均值为0.26,逐年呈下降趋势;城镇化通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土地规模化、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耕地的粮食产出效率,但抑制了农业总产值效率,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中介作用最为明显。因此,本文提出粮食产区在未来城镇化进程中,要通过增加绿色、有机等高附加值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相关因素对耕地农业总产值效率的促进作用,达到粮食产出和农业总产值效率双增长的目标。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哲远
农村城镇化中城镇土地利用规划思考赵哲远一、城镇土地利用效率认识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探讨集约利用城镇存量土地的方法,能缓减城镇增量土地扩张压力。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是城镇土地利用水平的度量指标,土地利用效率越高,说明城镇土地配置越合理、使用越充分,土地价值得...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靳海燕
论述了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耕地数量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土地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等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耕地保护对策。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土地管理体制 土地资源利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韦素琼 陈健飞
"晋江模式"是我国典型的农村城市化模式之一。该文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的1985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ArcGIS8 2软件和统计分析技术,提取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结合采用1990年、1995年~2001年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和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以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要动力的"自生"式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总量结构变化显著,土地利用方式呈现多元化态势,非农建设用地扩展迅速并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均衡布局,建设用地及农用地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培育中心城市、加强城镇体系规划,促使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土地流转以提高耕地经营规模等,...
关键词:
城镇化 土地利用变化 空间格局 晋江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詹花秀 陈柳钦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诸多环境问题,并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在推进农村城 镇化进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本文提出,协调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理性选择应该是: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要兼顾农业持续 发展的三个目标,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政府要强化农村 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管理,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
关键词:
农村 城镇化 环境保护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浩 冯淑怡 曲福田
论文基于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交互耦合机制,以陕西省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别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其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2005—2014年陕西省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整体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由中度耦合协调发展为高度耦合协调(0.5490.800)。耦合度方面,以2009年为界,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两两及整体耦合度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协调指数方面,以2007和2009年为拐点分为3个变化阶段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浩 冯淑怡 曲福田
论文基于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交互耦合机制,以陕西省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别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其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2005—2014年陕西省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整体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由中度耦合协调发展为高度耦合协调(0.549~0.800)。耦合度方面,以2009年为界,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两两及整体耦合度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协调指数方面,以2007和2009年为拐点分为3个变化阶段,其中耕地保护和城镇化协调指数T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协调指数T3以及三系统总协调指数T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指数T1下降幅度大于上升幅度。2)从空间序列上看,2014年陕西省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柯新利 祁凌云 黄翔
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等方面定量分析了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人均GDP对农地利用强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城镇化进程中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对农地利用强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减少量对农地利用强度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人口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公路密度对农地利用强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在当前阶段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炜
[目的]分析城镇化与耕地利用之间的动态关系,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方法]在综合选取城镇化与耕地利用集约化代表性指标的基础上,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检验城镇化与耕地利用集约化之间的协整关系,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检验两者之间的互馈关系。[结果]2000—2016年重庆市城镇化与耕地利用集约化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复种指数对城镇化人口比例由最初的负向效应逐渐转变为正向影响,对其余指标表现为正向影响,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其对上述指标在第八期总贡献率达70%,复种指数对自身影响较大,解释水平较高;化肥对二、三产业比例、土地城镇化表现为负向影响,对其他指标影响较小;农业机械总动力对人口城镇化表现为正向影响,对二、三产业比例、土地城镇化及自身有负向影响。二、三产业比例的冲击对化肥投入冲击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11%~14%之间,城镇人口比例、二、三产业比例及土地城镇化总贡献率不断上升。城镇人口比例、二、三产业比例及土地城镇化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冲击的贡献率差异较大,其中城镇人口比例对其贡献率基本保持在20%左右,后期变化较小。[结论]综合来看,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高能够正向推动耕地利用集约化,而耕地利用集约化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仅具有较小的正向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丹 吴彪 王雪 梅晓丹
[目的]为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利用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为保护黑土区耕地资源、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参考。[方法]文章以黑龙江省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6年4个时期13个地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综合发展指数总体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度不高,长期处于颉颃阶段,但耦合度指数为波动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度尚存在一定差异,但尚在可控范围内,需持续关注,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进行科学合理调整。[结论]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度尚存在一定差异,但尚在可控范围内,需持续关注,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进行科学合理调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天柱 周建 张凤荣 谢臻 张佰林
为分析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规律,以河北省东马营村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ArcGIS矢量化等方法,分析其工业化发展历程,并选取扩展强度指数、容积率、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等指标,在微观尺度上对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动态演变及其驱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15年,东马营村箱包工业的发展导致当地经济非农化、农户从业结构非农化,当地纯农型农户所占比例不足1%,其显然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2)东马营村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规模、扩展强度、多样性、建设面积与建筑面积等持续增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志海 李鹏 王雅鹏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其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路径与效应尚未厘清,而健康状况作为影响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的重要因素,却很少被纳入到分析框架中。基于1 992户种植业农户的微观数据,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在考虑健康因素的前提下,分析了老龄化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老龄化与健康状况均对样本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务农劳动力年龄越高,农户耕地利用效率越低,健康状况越差,耕地利用效率越低。此外,健康状况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年龄差异,对"中年户"与"老年户"具有显著影响,对"青年户"的影响却不显著。但是,上述结果并不意味着老龄化必然带来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下降...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柴铎 李晓 陈亮君
高效配置土地和集约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应有的题中之义,现行耕地保护制度由于制约城镇扩张建设,招致了"经济低效"的批评;而土地配置效率判定的直接方法即比较保护或开发土地的价值;本文运用2012-2015年全国省际面板数据,采取价值替代、影子工程、收益还原等方法,核算并比较现阶段中国耕地和建设用地价值;剖析耕地对建设用地正外部性输出、倒逼建设用地提质减量、实现城乡价值再分配的间接经济效应;阐明现阶段中国保护耕地是经济效率的,应将耕地保护视为新型城镇化的辅助性约束手段而非阻碍,应根据地区间耕地价值产出和结构的差异制定差别化耕地保护导向,采取数量与质量并重的保护措施,并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以改善耕保制...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耕地保护 土地价值 经济绩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