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93)
2023(10169)
2022(7751)
2021(7103)
2020(5489)
2019(12121)
2018(12018)
2017(23546)
2016(12700)
2015(13900)
2014(13957)
2013(13870)
2012(12506)
2011(11267)
2010(11399)
2009(10596)
2008(10347)
2007(9597)
2006(8906)
2005(7959)
作者
(35971)
(30863)
(30047)
(28846)
(18807)
(14459)
(13526)
(11866)
(11590)
(10622)
(10478)
(9938)
(9580)
(9481)
(9380)
(9198)
(8869)
(8796)
(8714)
(8553)
(7794)
(7599)
(7526)
(7006)
(6945)
(6922)
(6777)
(6599)
(6167)
(6067)
学科
(62045)
经济(61996)
(49280)
(43556)
农业(32841)
管理(27402)
(22135)
企业(22135)
业经(21974)
中国(18142)
方法(17855)
地方(16634)
数学(15458)
数学方法(15358)
(13197)
(12539)
农业经济(12508)
产业(12121)
发展(11325)
(11313)
(11019)
(10048)
(9674)
农村(9653)
技术(9382)
(9346)
(9200)
(9061)
贸易(9055)
(8798)
机构
学院(186212)
大学(177711)
(83542)
经济(82023)
管理(70177)
研究(65010)
理学(60838)
理学院(60275)
管理学(59373)
管理学院(59070)
(51456)
中国(50105)
农业(38704)
科学(38227)
(36591)
业大(33754)
(33749)
(32244)
中心(30434)
(29607)
研究所(29152)
财经(26640)
经济学(25142)
(24273)
(24195)
师范(24047)
农业大学(23714)
(22879)
经济管理(22782)
经济学院(22777)
基金
项目(124855)
科学(99348)
研究(96495)
基金(89481)
(77169)
国家(76389)
科学基金(65515)
社会(64043)
社会科(60389)
社会科学(60375)
(51769)
基金项目(47677)
教育(41551)
(41047)
编号(40790)
自然(38250)
自然科(37289)
自然科学(37283)
自然科学基金(36633)
资助(34244)
成果(31740)
(31339)
(30742)
重点(28000)
课题(27690)
(27562)
国家社会(26787)
(26457)
发展(26313)
(25907)
期刊
(103018)
经济(103018)
(58687)
研究(53300)
中国(39631)
农业(39613)
科学(27970)
学报(27929)
业经(24999)
(23044)
大学(22857)
学学(22108)
管理(21905)
(20204)
金融(20204)
(17761)
教育(16568)
问题(15681)
技术(15617)
农业经济(15216)
农村(14849)
(14849)
经济研究(14082)
财经(12676)
世界(11796)
(11559)
经济问题(11418)
(11143)
农村经济(9800)
社会(9722)
共检索到279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伟峰  刘菊  
“三农”问题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日趋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农村城镇化这一有效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思路,以切实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宋则  
城市化是国内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农村的城镇化不仅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与载体。由哈尔滨商业大学郭振教授等同志集体创作的《中国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一书,针对中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若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是作者对中国农村城镇化的理论体系进行创造性探索的成果。该书的特点如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钧  罗能生  
基于技术外溢、要素集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的理论机制模型,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第一、二产业占比的影响路径是倒U型的,而其对农村第三产业占比和农村产业结构偏离的影响路径是U型的,且这些影响路径在不同经济区域呈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路径呈现了阶段性,且经济发展城镇化、居民生活城镇化、公共服务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资源环境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各有不同。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钧  
从理论上探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路径,并通过实证检验分析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区域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效应和外部性效应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理论路径;农村第一、二产业占比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呈现出U形路径,而农村第三产业占比的影响效应呈现出倒U形路径,其影响效应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和结构差异;农村产业结构偏离对城镇化的影响呈现出U形路径,其中,中西部地区这一影响是负向的,东部地区这一影响是正向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洪潮  王丹  
解决失地农村劳动力"再就业"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面临的突出现实问题。本文依据1985—2012年的面板数据,基于修正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剖析新型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化轨迹及三者的互动规律,进而从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两方面,提出了应大力发展与区域相适配的第三产业、应着力推进地方特色明显、产业基础扎实、城镇规模适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庆春  
本文在剖析我国农村现状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对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芬华  
农村城镇化进程引致了异质性金融需求。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制度,既不同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大城市、大工业为导向的信贷资源配置战略所决定的商业金融制度安排,也有别于以传统农户的生产或消费为扶持对象的政策农贷制度安排,因此不可能在现有金融系统内单独依靠对某种金融机构的改造来确立。笔者认为,有必要确立适合于城镇化进程的专设性金融制度安排,其核心机制在于小额信贷的风险甄别功能,其路径可以是民间金融的合法化。中山市小榄镇的新型金融制度安排模式可以向同类型经济区域推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肖万春  
产业聚集是农村城镇化的依托,要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必须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今后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重点是:(1)灵活运用经济参数和分工协作机制,合理布局乡镇企业,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2)实施小城镇非均衡择优发展与中心城市协调发展战略;(3)多渠道、多途径筹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改革小城镇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庾德昌  
这次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我国历史上和国外的情况相比,有以下三个特点: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印证   陈颐  
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目标是:1 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满足各方面和各种需要的农副产品,改变城乡人民的食物构成和消费方式;2.为工业各部门供提尽可能多的原料、初中级产品和满足外贸出口的需要,使农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熊健益  肖洪安  漆雁斌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胡茂成  谭宇  张新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关键。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本文阐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燕韡  
农村工业化是在传统二元结构体制的历史条件下启动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工业化形式,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农村工业化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其内生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与城市工业化加速融合的趋势。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推出和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规模性转移,农民工跨省区远距离大规模流动,将转向分散型的省内流动或就近向小城镇转移。我国城镇化发展重心也随之下移,由过去的以大中城市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小城镇为主。我国特有的农村工业化模式与小城镇化发展路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将给中国农村带来美好的明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