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59)
- 2023(12855)
- 2022(10968)
- 2021(10324)
- 2020(8632)
- 2019(20353)
- 2018(19878)
- 2017(38952)
- 2016(21248)
- 2015(23983)
- 2014(24000)
- 2013(24348)
- 2012(22896)
- 2011(20633)
- 2010(20741)
- 2009(19356)
- 2008(19392)
- 2007(17654)
- 2006(15610)
- 2005(13766)
- 学科
- 济(97730)
- 经济(97643)
- 业(63374)
- 管理(54341)
- 农(51509)
- 方法(41583)
- 企(41118)
- 企业(41118)
- 数学(37748)
- 数学方法(37464)
- 农业(34146)
- 地方(24843)
- 业经(23638)
- 财(22581)
- 中国(22537)
- 制(22245)
- 银(18575)
- 银行(18543)
- 学(17809)
- 行(17403)
- 贸(16829)
- 贸易(16819)
- 易(16265)
- 融(14857)
- 金融(14852)
- 发(14118)
- 环境(13219)
- 体(13166)
- 务(13104)
- 财务(13086)
- 机构
- 学院(302948)
- 大学(299563)
- 济(126156)
- 经济(123473)
- 管理(117034)
- 研究(102296)
- 理学(100608)
- 理学院(99460)
- 管理学(97997)
- 管理学院(97442)
- 中国(83830)
- 农(70703)
- 京(63055)
- 科学(62738)
- 财(57253)
- 农业(54658)
- 所(52395)
- 江(51162)
- 业大(50734)
- 中心(50450)
- 研究所(47415)
- 财经(45021)
- 经(40864)
- 范(39914)
- 师范(39530)
- 北京(38373)
- 州(38354)
- 经济学(38018)
- 院(35927)
- 省(35405)
- 基金
- 项目(201612)
- 科学(158049)
- 研究(148024)
- 基金(145610)
- 家(126756)
- 国家(125616)
- 科学基金(107082)
- 社会(94516)
- 社会科(89232)
- 社会科学(89201)
- 省(80639)
- 基金项目(78617)
- 自然(68334)
- 教育(66842)
- 自然科(66637)
- 划(66624)
- 自然科学(66614)
- 自然科学基金(65421)
- 编号(60952)
- 资助(58552)
- 成果(48548)
- 部(45560)
- 重点(45360)
- 发(44914)
- 课题(41857)
- 创(41618)
- 创新(38904)
- 国家社会(38730)
- 科研(38707)
- 教育部(38329)
- 期刊
- 济(145368)
- 经济(145368)
- 研究(86678)
- 农(72478)
- 中国(63458)
- 农业(48412)
- 学报(48297)
- 科学(45364)
- 财(44835)
- 融(39910)
- 金融(39910)
- 大学(36615)
- 管理(36266)
- 学学(34846)
- 业经(29338)
- 教育(26923)
- 技术(24630)
- 业(24001)
- 财经(22156)
- 问题(20912)
- 经济研究(19891)
- 经(18889)
- 资源(17058)
- 版(17057)
- 农村(16640)
- 村(16640)
- 农业经济(15418)
- 世界(15274)
- 技术经济(15031)
- 经济问题(14199)
共检索到4611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华均 刘玉屏
我国的农地承包法具有稳定、秩序和效率的内在品质,但它所依据的社会生活条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制度安排的缺陷与农地抛荒行为显然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传统法律文化包含着农地产权私有化的价值观念,社会要求农地承包法尊重农民身份及原始取得所有权的历史。因此,本文认为,未来重构的农地承包法要以农民生存利益为本位,制定农地承包法的双重所有权制度,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佘之祥 张亚芬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其经济区位、自然条件、科技、教育、文化均有优势,被誉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两大三角洲,先后对外开放,大量引进外资、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业生产超常规发展,区域内部的城乡建设进展迅速。文章分析了农业经营方式与生产结构的变化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特点,由此带来农业与农村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革,阐述了农业、农村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
快速发展地区 农业与农村 特点 发展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建军 胡晨光
本文通过VECM(Vector Error Corrected Model)和协整分析,在借鉴新古典增长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了垄断竞争增长的分析框架,从宏观增长的视角,以长三角次区域1978~2005年数据为样本,对产业在既定空间中心——外围式的集聚给集聚地区带来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索洛剩余递增三类集聚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在既定空间集聚产生的自我集聚可以改善集聚区域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带来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索洛剩余递增。研究第一次提出和论证了产业集聚地区索洛剩余是既定市场需求条件约束下集聚区域产业竞争力函数,而产业集聚竞争产生的技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毕东苏 郑广宏 顾国维 郭小品
为深入地探讨城市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将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扩展到城市生态系统,提出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机制概念。分别从微观作用与宏观表现两个角度提出承载机制模型,即承载递阶模型与水桶模型,初步构建了承载理论框架。在承载理论指导下,采用层次结构模型建立了承载机制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承载机制定量评估模型,由此可计算出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指数,该指数是研究资源支持系统、环境约束系统与社会经济活动三者协调性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活动供容能力的重要判据。最后对长三角具有代表性的8个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8个^城市的综合承载指数排序依次为:上海、南京、无锡、宁波、杭州、苏州、常州...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晓东 田利华
薪酬是对销售人员进行激励的一个关键因素,其高低不仅仅代表了他们的满意程度,更重要的是代表了销售人员工作业绩与能力得到认可,代表了社会对他们人力资本价值的承认,这对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激发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培养他们为企业献身的精神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销售人员薪酬激励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显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改变我国目前销售人员薪酬激励的现实状况显得尤其迫切。
关键词:
销售人员 销售薪酬 激励 人力资源管理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周晓艳
本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多元化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多元化和公司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国家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和多元化呈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流通A股比例和公司多元化呈U型曲线关系;法人股比例和公司多元化关系不显著。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影响其多元化行为,进而影响公司绩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才是目前完善公司治理的核心。
关键词:
股权结构 多元化 公司绩效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赵云昌
以城市为中心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经济布局(本文以工业布局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是我国经济布局模式的较优选择。依据城市的规模及其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不同,经济布局可细化为: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分散式带状布局;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网状结构布局;以中等城市为中心的集中化布局。本文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对经济布局的上述模式选择进行实证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其产业结构在时序更替和空间分布上呈现三元结构特征,少数以传统加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发达城市,在完善其原材料工业的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祖辉 宋瑜
户籍身份和社会性别的双重影响使农村妇女在作出流动决策时面临着比农村男性更大的压力。农村妇女的年龄、教育、婚姻、在学子女和社会关系都可以对她们的流动决策产生影响。政府应该重视农村妇女及其子女的教育,把农村妇女的社会关系网络纳入到官方的就业渠道,以促进农村妇女的流动。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农村妇女 决定因素 长江三角洲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昌峰 武清华 张落成
以长三角为例,分别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及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2008年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及两变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从重心迁移模型看,两重心较为集中地分布在苏州市域内,在迁移变化过程中,其相对距离不断缩小;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从低层次的不协调逐步向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模式演变。从两系统的空间相关性上看,2008年两系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从局部自相关来看,上海、苏州、无锡和嘉兴属于"高—高"热点区域;扬州、泰州、镇江、常州和台州市属于"低—低"区域;南通、湖州、绍兴和舟山市属于"低—高"异质性区域;南京、杭州和宁波市属于"高—低"异质性区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章波 濮励杰 黄贤金 周青 吕敏眸 李宪文
以正处于一个新的成长期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内在驱动机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区域各地类面积比例的动态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面是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加以及耕地和水域面积比例的减少。在此基础上建立驱动因素体系,利用相关分析和主因子分析方法,并构建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和非农化、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劳动力的非农化。但是不同的时期,主要驱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土地利用的特点不断变化:人口的非农化(城市化率)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明显的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贝涵璐 吴次芳 冯科 刘婷婷
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25个城市的土地经济密度数据,利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1995—200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特征及动态演化格局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表明:①该区域的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是城市间差异明显,其高值点主要集中于沪苏锡常地区;②土地经济密度的总体差异和区间差异呈现波动性缩小趋势,江苏省内部差异和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③土地经济密度总体上趋于空间集聚,但局部的空间集聚中心从环杭州湾城市转移到苏南地区和上海。可见,高投入、低效率的土地利用方式已不适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未来必须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和协调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唐立国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只有加快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 ,才能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本文着重从 1 5城市产业结构入手 ,通过分析比较 ,找出目前长江三角洲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经济一体化 产业结构 相似系数 增长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铁飞 冯亚芬 张振国
根据68处4A级景区所依托的主要旅游资源,将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的时空结构概括为4种类型:周末型———圈层结构、节假日型———多节点结构、四季型———面状结构及其它时间型———单节点结构;由此提出该地区旅游产品亦构建为具有更加精细市场针对性的4类产品类型:周末型、节假日型、四季型和单节点型;认为通过旅游资源与产品的时空结构分析,可以促进区域旅游资源的集约化开发,改变目前“长三角”地区旅游产品开发粗放的现状,推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旅游资源 时空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彬 陈圻 王志华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秦兴龙 章波 黄贤金 濮励杰
研究目的: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地价之间的压价恶性竞争,通过建立实证模型阐述工业地价形成的内在机理和城市间的博弈过程,为促进该区域间的合理博弈和协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Delphi法,相关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工业地价形成的内在机理,并且构建了最优地价模型。研究结论: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路网密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协议出让土地面积所占比例是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工业地价形成的主要因素,并对工业地价形成的作用程度不同。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制定跨区域的国土规划、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构建新型土地税收体系是推进长三角地区从非理性博弈过渡到理性博弈的有效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