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18)
- 2023(10294)
- 2022(8350)
- 2021(7889)
- 2020(6488)
- 2019(14647)
- 2018(14675)
- 2017(28182)
- 2016(14814)
- 2015(16481)
- 2014(15740)
- 2013(15247)
- 2012(13728)
- 2011(12506)
- 2010(12855)
- 2009(11943)
- 2008(11587)
- 2007(10553)
- 2006(9343)
- 2005(8093)
- 学科
- 济(66415)
- 经济(66284)
- 业(54648)
- 农(49455)
- 管理(41343)
- 企(33933)
- 企业(33933)
- 农业(32965)
- 方法(26313)
- 数学(23826)
- 数学方法(23299)
- 业经(20846)
- 技术(17860)
- 中国(16905)
- 地方(12962)
- 制(12687)
- 农业经济(12432)
- 财(12131)
- 发(12006)
- 技术管理(11968)
- 土地(11604)
- 学(11111)
- 策(10585)
- 村(9697)
- 农村(9678)
- 理论(9459)
- 发展(9442)
- 展(9425)
- 银(9264)
- 银行(9255)
- 机构
- 学院(206670)
- 大学(199469)
- 济(87039)
- 管理(86498)
- 经济(85346)
- 理学(75600)
- 理学院(74917)
- 管理学(73445)
- 管理学院(73101)
- 研究(64229)
- 中国(51624)
- 农(51534)
- 京(40832)
- 农业(38911)
- 科学(38541)
- 业大(37077)
- 财(35370)
- 中心(31975)
- 江(31531)
- 所(30529)
- 财经(27934)
- 研究所(27588)
- 范(25921)
- 经济管理(25810)
- 师范(25735)
- 经(25488)
- 州(24822)
- 经济学(24796)
- 北京(24745)
- 农业大学(24617)
- 基金
- 项目(141811)
- 科学(114227)
- 研究(107346)
- 基金(102990)
- 家(88614)
- 国家(87766)
- 科学基金(77453)
- 社会(70492)
- 社会科(66538)
- 社会科学(66519)
- 省(59001)
- 基金项目(54814)
- 自然(48325)
- 教育(48284)
- 自然科(47279)
- 自然科学(47271)
- 划(47071)
- 自然科学基金(46445)
- 编号(44756)
- 资助(40111)
- 创(35254)
- 成果(34019)
- 创新(32026)
- 发(31698)
- 重点(31155)
- 部(31062)
- 农(30502)
- 课题(30186)
- 国家社会(29100)
- 制(27850)
- 期刊
- 济(100720)
- 经济(100720)
- 农(57591)
- 研究(55186)
- 中国(49617)
- 农业(39314)
- 科学(30339)
- 管理(29702)
- 学报(27963)
- 财(25059)
- 业经(24383)
- 大学(23294)
- 教育(22757)
- 学学(22286)
- 技术(20773)
- 融(20221)
- 金融(20221)
- 业(18549)
- 农业经济(14783)
- 农村(14357)
- 村(14357)
- 问题(13773)
- 经济研究(13393)
- 财经(12815)
- 科技(12580)
- 技术经济(12450)
- 版(11951)
- 策(11429)
- 统计(10999)
- 经(10994)
共检索到3050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何旭开 董捷
当前,土地保障模式与土地利用效率发生严重矛盾,不但导致了土地保障能力(生产能力)的下降,而且影响了土地保障功能的发挥。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在于"均田制",它使得农民以无偿方式获得了具有增长性资产价值的土地。因此,要达到土地保障功能与土地利用效率共赢的目的,必须对农村土地保障模式进行创新,即分区域、分阶段实行"土地租赁制"、"土地收益均分制"和"农民保障强积金制"等一整套相互配套的制度模式。
关键词:
农村土地保障功能 土地利用效率 模式创新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黎翠梅
土地保障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但其保障功能不断弱化,并且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创新土地保障制度而不是建立一种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取而代之,文章重点探讨了农村土地资本化对创新适应不同农民需求的土地保障制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农村土地保障 土地资本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苗绘 王金营
土地信托作为新型土地流转模式具有重要优势。目前中国开展土地信托试点的地区,大多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现有土地信托模式在推广运行中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政府行政管理过多,信托机构数量少、角色单一、发挥职能有限,不能充分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本文在对全国2001—2020年典型土地信托模式梳理的基础上,从横向突破和纵向突破两种路径提出了创新的土地信托模式:一是构建横向联合机制的农用土地整合开发型集合信托模式,二是深化纵向延伸机制的农业产业链型土地集合信托模式。为保障上述创新模式的高效运行,本文提出了政府、监管当局、信托机构、金融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六位一体"的土地信托保障机制,以此促进农业产业链形成,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土地集合信托 模式创新 保障机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东梅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明显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项目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外,其理由是农民已获得了土地提供的保障。事实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保障作用一方面在弱化,另一方面也阻滞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有义务根据国家财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构建与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替代土地保障制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美银
从土地功能偏好和保障模式差异两个方面,运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着较大差别:发达地区农民偏好于土地的财产功能,以社会保障、商业保障为主,保障水平较高,土地流转意愿较强;而欠发达地区农民偏好于土地的生产功能、保障功能,以家庭保障为主,保障水平较低,土地流转意愿较弱。农户的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其土地流转意愿也有重要影响,并且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影响程度或影响方向。需要重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不同影响因素,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复兴
本文提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从城镇到农村都一直试图直接借鉴外国的经验和模式,甚至是直接照搬“套用”,从而使改革成为“移植型”的模式。因此改革创新必须从制度文化、历史分析、民族多样性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面的新视角出发,来审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创新问题。笔者把创新模式概括为:以家庭保障为主,以家庭家族为主线,建立农民个人养老帐户制度,纵向分散风险的养老保障制度,形成一种内源式生长、逐步向外扩展的中国特色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模式。
关键词:
农村养老保障 研究视角 创新模式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樊小钢
由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及土地比较收益逐渐下降等原因,土地的保障功能日渐弱化。同时,以土地作为农村人口生活保障的载体,也阻滞了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本文提出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目标,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率先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通道,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关键词:
土地 保障功能 农村社会保障 制度创新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徐元明
农村土地流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土地流转涉及非农建设用地的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中土地规模经营涉及的土地流转以及农村居民点建设中的农民宅基地流转。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情况。该文在对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确立农民的集体土地终极所有权,实行城乡统筹、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建议。
关键词:
土地流转 农民权益 保障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宏伟,唐莉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失地农民群体规模迅速膨胀,据估计,当前我国存在失地农民达4000万。在全面、正式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难以建立的情况下,土地实际担负着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意义重大。
关键词:
失地农民 保障 土地 收益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剧宇宏
农村土地权利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新的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思路及社会保险法草案的制度设计,不仅对农村土地权利产生影响,也会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产生影响,本文试图从我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创新中寻找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办法。
关键词:
土地权利 制度创新 农民工社会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永峰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如何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保持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上,又能充分体现民生保障制度的优越性是目前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保障基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体现民生保障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蔡少琴 李郁芳
对于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土地的经济保障性弱,风险分摊性差,缺乏强制积累财富化解风险的机制,其效用外溢全社会但却没有建立起与受益边界相匹配的供给制度-组织边界,不具备社会保障四方面的基本特征,不具有对社会保障的替代作用。土地不胜农村社会保障之重,却因被动承载保障功能而损失土地效率和农业绩效,首重保障功能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实际上带给农民的是负效用。政府需在土地之外提供社会保障公共品,以剥离土地的保障功能,释放土地的生产效率。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 生产要素 公共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岳意定 黎翠梅
我国农村土地保障制度面临巨大的挑战。实行土地保障制度的渐进变迁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而土地租赁、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信托、土地使用权买卖、土地使用权的证券化等形式多样的农地资本化,有助于实现不同农民需求的土地保障制度的变革。
关键词:
土地保障制度 农地资本化 制度变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梁鸿
土地保障对农村家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有关农村家庭土地保障作用究竟有多大,是否能够担负起全部的生活风险负荷,却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试图以土地收益为基础,估算土地保障的作用,并探讨土地保障作用的发展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