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63)
2023(6728)
2022(5685)
2021(5464)
2020(4448)
2019(10148)
2018(10017)
2017(19875)
2016(11026)
2015(12478)
2014(12493)
2013(12529)
2012(11847)
2011(10988)
2010(11567)
2009(10756)
2008(11153)
2007(10587)
2006(9898)
2005(8951)
作者
(32797)
(28361)
(27835)
(26344)
(17609)
(13595)
(12275)
(10753)
(10669)
(10232)
(9839)
(9472)
(9093)
(8913)
(8837)
(8349)
(8213)
(8211)
(7946)
(7905)
(7193)
(7046)
(6885)
(6769)
(6397)
(6348)
(6338)
(6268)
(5777)
(5767)
学科
(53195)
经济(53138)
(49123)
(41669)
农业(32751)
管理(27978)
(21191)
企业(21191)
业经(17955)
方法(13160)
中国(12998)
(12480)
农业经济(12443)
地方(11834)
土地(11373)
(11322)
(10979)
数学(10885)
数学方法(10640)
(9956)
(9900)
(9638)
农村(9616)
发展(9233)
(9218)
(8911)
(8636)
贸易(8631)
(8441)
(7939)
机构
学院(167858)
大学(162237)
(68773)
经济(67204)
管理(63391)
研究(60075)
理学(53700)
理学院(53091)
管理学(52108)
管理学院(51817)
(51312)
中国(49049)
农业(38801)
科学(36894)
(35093)
业大(31868)
(31760)
(30184)
中心(28568)
(28397)
研究所(28363)
农业大学(23789)
(23690)
师范(23534)
财经(23136)
(22123)
(21885)
北京(21732)
(20737)
(20259)
基金
项目(103396)
科学(81166)
研究(78830)
基金(73927)
(64351)
国家(63662)
科学基金(53343)
社会(49631)
社会科(46443)
社会科学(46427)
(41865)
基金项目(39222)
编号(34474)
(34201)
教育(34172)
自然(32985)
自然科(32129)
自然科学(32121)
自然科学基金(31524)
(29662)
资助(29135)
成果(28645)
(24199)
课题(23432)
(23153)
重点(23107)
(20986)
(20897)
(20148)
国家社会(19912)
期刊
(92089)
经济(92089)
(58472)
研究(48649)
中国(40306)
农业(39520)
科学(27613)
学报(26609)
业经(22091)
(21561)
大学(21032)
(20271)
金融(20271)
学学(20093)
管理(19649)
(17534)
教育(16573)
农业经济(14943)
农村(14681)
(14681)
问题(13681)
技术(12782)
(11677)
世界(11069)
财经(11023)
资源(10287)
经济研究(10132)
经济问题(9981)
农村经济(9616)
社会(9470)
共检索到2686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宋志斌  
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的集合,构成农村土地产权。现实中农村土地产权存在产权代表或主体的虚置与缺位,对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新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代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环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产权主体模糊、产权界定不明晰、关系不清、权责混乱、管理机制乏力、承包经营权权能残缺等问题,必须进行改革。改革要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遵循产权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将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分开;考虑“路径依赖”的作用,科学选择两种制度变迁模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鹏进  
有关中国传统农村土地产权性质的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三重认知,即"剥夺反抗观""宗族伦理观"与"私有财富观"。"剥夺反抗观"主要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性质是封建地主所有制,土地占有的高度不均是农民遭受剥削与压迫的根源。"宗族伦理观"认为传统社会的土地产权嵌入于宗族社会结构之中,是一种基于"祖业观"的"家业产权"。"私有财富观"则主张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土地属于私人所有,存在着普遍的土地市场与多样化的土地产权交易形式。其实,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产权在本质上是一种复合产权形式,上述三重认知分别强调了土地的政治产权、社会(文化)产权与经济产权三重属性。这一认识对于回答当...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罗夫永  柯娟丽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回顾,分析和阐述了我国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以及对其进行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并结合我国实情,对我国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和创新原则做了探索性思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琢  
本文针对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出现的农村现代化与土地产权制度之间的各种矛盾,以南海市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实践,探讨了如何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即实行以土地入股的股份合作制,并对其基本原则、作法、步骤、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颖  唐麦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实践中实现了自发突破,从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制度逐步调整为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但当前中国相关法律尚未明晰、配套机制还不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仍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本文从法律角度探讨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特征,阐述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特点,并认为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是根本,稳定承包权是前提,放活经营权是关键等结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职青云  
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在法律上还存在着产权主体不明晰、产权残缺、产权权能不充分等问题,未形成明晰的产权关系。在法律上存在着许多矛盾及缺陷。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全伦  
研究目的:跳出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产权逻辑,创建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分离的基本框架,重新诠释国家(政府)、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土地产权关系。研究方法:理论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假定土地是一种劳动产品,凝聚着社会劳动和个人劳动以及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可将土地产权划分为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构成一种新的双层土地产权关系。(2)国家(政府)和农户(农民)依据其投入的相对优势要素:公共环境(社会劳动)和农业经营管理才能(个体劳动),分别占有土地的间接产权和直接产权。研究结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基础是明确国家(政府)与农户(农民)对土地的共有关系,界定土地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的内容及其行使方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蕾  张红丽  
农村土地资源是农业的基本要素,农地产权制度是构建在农地上的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文章首先对影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四个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指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中农地产权供给不足、农地承包制度供给不足、农地经营制度供给不足、土地使用权流转不完善四个现存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中较为重要的缺陷。最后,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提出了思路。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汪柏林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市场探析汪柏林一、农村土地产权市场主体1.所有权主体。150年代中期,我国将私有土地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奠定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基础。60年代人民公社制,农村土地又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80年代初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林旭  
农村土地产权界定面临着四大困境:一是产权主体界定不清;二是所有权行使主体地位职能的模糊及角色定位的冲突;三是现有农地产权残缺与产权完整性要求的矛盾;四是国家在产权界定中存在保护者与牟利者两大角色定位的冲突。完善农地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思路是:明晰产权主体界定的"两步走"思路(第一步,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之前,以保持农地集体所有制为前提,进一步明晰产权主体;第二步,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以后,实行农地国有化,并将土地使用权确定给农民);突出稳定性和完整性,完善农地产权权能;突出效率与保护,清晰界定国家在农地产权制度中的角色。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魏欣  
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所有权主体虚位、产权模糊、权能残缺等方面的问题,主要原因有立法不规范、行政权利泛滥和理论缺失等。因此,要从重构所有权主体、使土地权利内容明晰化、排除行政不当干预、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等方面完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晓宇  张林秀  
本文利用全国5个省97个村的资料以及相同样本村中806户农户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村土地调整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的主要决定因素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明显好转;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的兴起有利于农村土地产权状况的改善;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农村土地产权更加稳固了;近年来非农就业人口的持续增加是土地调整的原因之一。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许经勇  
2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无疑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作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发点的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说到底,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的。其目的是把我国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军  孙毅  
我国《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规定违背了一物一权原则,使同一土地上并存乡(镇)、村、村民小组农民集体三级所有权主体;且现实中并没有集体经济组织能够代表农民集体行使所有权,由此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沿革说明村或村民小组(原人民公社生产队)范围内的农民集体是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为此应由他们设立"土地所有权管理合作社",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负责管理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发包,为土地流转提供管理和服务。相应地对《土地管理法》第10条和《物权法》第60条进行修改,这就解决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的问题,把土地权利还给农民,发挥农民积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