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71)
- 2023(7889)
- 2022(6411)
- 2021(6224)
- 2020(5119)
- 2019(11377)
- 2018(11442)
- 2017(21541)
- 2016(11954)
- 2015(12881)
- 2014(13061)
- 2013(12690)
- 2012(11636)
- 2011(10624)
- 2010(11030)
- 2009(10432)
- 2008(10594)
- 2007(9341)
- 2006(8663)
- 2005(7909)
- 学科
- 济(50398)
- 经济(50265)
- 农(48948)
- 业(41147)
- 农业(32567)
- 管理(25131)
- 企(18352)
- 企业(18352)
- 业经(17655)
- 制(17116)
- 中国(16098)
- 方法(14275)
- 数学(12990)
- 数学方法(12849)
- 财(12634)
- 农业经济(12424)
- 体(11865)
- 土地(11533)
- 地方(11439)
- 险(11251)
- 银(11217)
- 银行(11214)
- 保险(11160)
- 发(10847)
- 行(10742)
- 村(9687)
- 农村(9669)
- 融(9453)
- 金融(9453)
- 发展(9007)
- 机构
- 学院(162150)
- 大学(157286)
- 济(68089)
- 经济(66575)
- 管理(61618)
- 研究(56659)
- 理学(51572)
- 理学院(51019)
- 中国(50693)
- 管理学(50160)
- 管理学院(49868)
- 农(48381)
- 农业(36365)
- 财(34543)
- 京(33507)
- 科学(32711)
- 业大(29834)
- 所(28585)
- 中心(28143)
- 江(27155)
- 研究所(25261)
- 财经(25257)
- 经(23009)
- 农业大学(22209)
- 范(22024)
- 师范(21865)
- 省(21634)
- 北京(21002)
- 州(20705)
- 院(19469)
- 基金
- 项目(102180)
- 科学(80137)
- 研究(79447)
- 基金(73233)
- 家(63017)
- 国家(62301)
- 科学基金(53114)
- 社会(51531)
- 社会科(48129)
- 社会科学(48113)
- 省(40773)
- 基金项目(38727)
- 教育(34835)
- 编号(34396)
- 划(33013)
- 自然(31711)
- 自然科(30884)
- 自然科学(30872)
- 自然科学基金(30312)
- 农(28871)
- 资助(28664)
- 成果(27848)
- 部(23466)
- 课题(23216)
- 发(22621)
- 重点(22495)
- 制(21896)
- 性(21354)
- 国家社会(21205)
- 创(20500)
共检索到2672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宋志红
中央已经定调农业用地经营制度"三权分置"的改革方向,在这一改革举措正式实施之前,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防范风险、扬利去弊。在制度设计上通过地方政府的"为"与"不为"处理好引导适度规模经营与确保耕者有其田的关系,是防范改革风险的关键;在改革实施上通过授权并规范"试点"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是改革稳步有序推进的根本保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肖万春
我国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中,由于制度缺陷、人为行为、经济社会条件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带来耕地生态安全风险日趋加剧、粮食安全风险凸现、农民利益损失风险比较突出等问题。建立协同高效的制度体系,是有效防范风险提高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绩效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风险防范制度体系,必须从战略性、动态性、城乡一体性入手,形成市场化主导下充分发挥政府有效调控作用的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风险防范机制体系。
关键词:
“三权分置” 改革风险 防范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恒科
农地经营收益的公平分配直接关系到"三权分置"的顺利推进和目标实现。农户和土地经营权人是农地经营收益分配的主体。收益分配制度应当兼顾自由、效率和公平价值理念。应充分尊重农民权利和自主性,坚持自愿有偿原则。政府应当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提供制度激励,促进规模经营收益的有效均衡分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恒科
农地经营收益的公平分配直接关系到"三权分置"的顺利推进和目标实现。农户和土地经营权人是农地经营收益分配的主体。收益分配制度应当兼顾自由、效率和公平价值理念。应充分尊重农民权利和自主性,坚持自愿有偿原则。政府应当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提供制度激励,促进规模经营收益的有效均衡分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史卫民 彭逸飞
[目的]通过对我国宅基地“三权分置”中宅基地资格权实现困境的分析,提出合理完善建议,实现对资格权实现的法治保障,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深入发展。[方法]实证分析法、政策内容分析法、文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结果]我国的现行立法尚未对宅基地资格权的内涵以及制度构造做出明确规定,宅基地资格权的性质目前还存在关于“分配请求权说”“用益物权说”“剩余权说”“成员权说”的争议,宅基地资格权的主要权能也并不清晰。同时,现阶段宅基地资格权在实现上存在主体认定不明确、登记制度不健全、行使制度不具体、救济制度不完善等现实困境。[结论]基于对宅基地资格权来源和宅基地改革政策目标的分析,应将其界定为成员权。通过对试点地区实践经验的总结,建议将宅基地资格权主体认定为“集体成员”,采用“三权三证”模式进行确权登记,明确资格权的分配请求权、成员获益权、管理参与权、退出补偿权四种主要权能,探究资格权多元化的救济途径,切实保障农民的宅基地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
宅基地 三权分置 资格权 成员权 权能
[期刊] 求索
[作者]
熊金武
改革开放40年成就离不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就是新时代土地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农村承包地的承包权、经营权、所有权"三权分置",二是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直面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化大生产下土地制度问题,借鉴中国土地制度安排的历史逻辑,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实现了土地社会主义所有制与土地市场化改革的统一,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农村土地制度安排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重要理论创新。
关键词:
三权分置 土地产权 土地市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长健 杨莲芳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创新,旨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稳定农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除退出和互换外,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等流转仅限于承包地的经营权,所有权和承包权不变。随着流转的全面展开,法律滞后将导致诸如非农化、非粮化与确权不确地、合同违约、农地过度集中等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的风险。由此应当对农地三权分置政策予以法律规范化的三权分设,健全经营权主体准入制度,建立流入方农业生产经营资质审查制度,配套农地经营权主体经营内容监管制度,构建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并对具体法律条文的修改作出立法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樊永强 李洁
农村土地问题本质上就是土地经营权的确立与流转问题,土地经营权的有益流转有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民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在当前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加速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经营权管理风险、流转风险以及土地经营风险等。为了厘清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消除风险,文章分析了造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风险的几方面因素,指出了当前的主要风险,进一步从法律视角给出了防范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德超 周媛媛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由实践问题引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到国家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规范的过程。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政策体系。这就需要结合不同地区开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不断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从服务完善、激励保障和产业扶植等方面,健全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农地融资保障体系、农业产业扶植体系、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同时,探索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供给体系的保障措施,包括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政策,健全农村土地融资风险规制体系,创新农业产业扶植模式,审慎设计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守夫 张少停
"三权分置"后,禁止承包权流转作为过渡性政策是土地制度改革的近期战略目标;但是,从长远的战略趋向看,承包权不可能让农民永远带进城市不变,当中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完成时承包权最终可以流转。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守夫 张少停
"三权分置"后,禁止承包权流转作为过渡性政策是土地制度改革的近期战略目标;但是,从长远的战略趋向看,承包权不可能让农民永远带进城市不变,当中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完成时承包权最终可以流转。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建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必须对土地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农村的土地改革在理论上应突破土地所有制的困扰,强调所有权蕴涵的私法上权利的可能性、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土地收益的分配公平;实务中应适用法律路径研究土地流转的具体运行形式,并以适宜的法权构造来实现多边利益的保障和法律风险的规避,以真正实现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
关键词:
土地权利 农业合作社 土地流转 法律风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长健 胡月明
土地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工商资本看到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引发原生与次生性风险。利益博弈是工商资本参与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产生的天然基点,为均衡各方利益,应以多元利益观为导向,重构工商资本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风险防范模式。
关键词:
工商资本 农村土地流转 风险防范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吴位凡 杨爱华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两权分离"到当前中央提出的"三权分置"政策,都是适应我国农村土地发展的重大变革。文章从分析"三权分置"的政策目标人手,立足政策目标转换为法律价值的问题,提出为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平等权利,应设置用益物权性质的经营权并对不同主体的权利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鹏
在现行法中,承包合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取得的依据。由于不同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定位不同,家庭承包和其他方式承包中的承包合同在主体、客体、内容及订立程序等方面存在重大区别。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背景下,承包合同应当被明确为土地承包权的取得依据,是农户享有土地承包权的实现途径,土地承包权自承包合同生效之日起设立。承包合同的制度设计主要包括法律适用、规范内容和立法模式三个方面。承包合同不能适用《合同法》,应当由《农村土地承包法》规范,从而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是承包合同的主体,规定土地承包权的期限和内容,明确农户消亡是承包合同消灭的原因之一。在其他方式承包中,承包合同没有必要存在。家庭承包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划拨方式,将土地经营权给予享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户;"四荒"土地经营权,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出让方式给予土地经营权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