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11)
2023(10417)
2022(8797)
2021(7947)
2020(6683)
2019(15349)
2018(14983)
2017(29308)
2016(15951)
2015(18067)
2014(18333)
2013(18531)
2012(17675)
2011(16285)
2010(16696)
2009(15849)
2008(15569)
2007(14644)
2006(13199)
2005(11968)
作者
(47850)
(40833)
(40658)
(38841)
(25479)
(19568)
(18264)
(16007)
(15205)
(14409)
(14191)
(13391)
(12821)
(12779)
(12666)
(12553)
(12222)
(11769)
(11716)
(11591)
(10219)
(10213)
(9948)
(9444)
(9413)
(9274)
(8939)
(8750)
(8311)
(8236)
学科
(95724)
经济(95659)
(49932)
(46202)
管理(36782)
农业(33138)
方法(32018)
数学(28920)
数学方法(28743)
(24530)
企业(24530)
地方(23462)
中国(22553)
业经(22296)
(16393)
(15151)
(14693)
(13770)
(13266)
贸易(13262)
地方经济(13129)
(12807)
农业经济(12486)
环境(11192)
(11029)
(10958)
银行(10937)
(10936)
金融(10934)
发展(10889)
机构
学院(245586)
大学(240606)
(116591)
经济(114438)
管理(90489)
研究(87885)
理学(77584)
理学院(76743)
管理学(75599)
管理学院(75146)
中国(67620)
(60491)
科学(51986)
(49572)
(47750)
农业(46298)
(45696)
研究所(41249)
业大(41227)
中心(40872)
(38578)
财经(37877)
经济学(36855)
(34222)
经济学院(33118)
(31652)
师范(31409)
北京(31024)
(29571)
(29489)
基金
项目(155145)
科学(121440)
研究(115983)
基金(111617)
(96205)
国家(95303)
科学基金(80597)
社会(76120)
社会科(71683)
社会科学(71661)
(62085)
基金项目(59316)
教育(50910)
(50304)
自然(48294)
编号(48144)
自然科(47094)
自然科学(47077)
自然科学基金(46224)
资助(44833)
成果(38771)
(36678)
(34898)
重点(34629)
(34369)
课题(32501)
国家社会(31769)
(31446)
发展(30427)
(30008)
期刊
(142095)
经济(142095)
研究(73288)
(64873)
中国(50912)
农业(43810)
学报(37963)
科学(35710)
(35513)
大学(29547)
学学(28478)
管理(28319)
业经(27018)
(25239)
金融(25239)
经济研究(21289)
技术(20871)
(20355)
问题(19858)
财经(19399)
教育(19002)
(16868)
世界(15660)
农业经济(15145)
农村(15085)
(15085)
技术经济(14592)
经济问题(14111)
(14056)
统计(12713)
共检索到3771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银  文魁  
"三农"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稳定转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机制框架图,阐述了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健康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农村就业政策的合理选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玉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丽君  王玉学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行新的解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城乡格局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也面临农村劳动力的不足等诸多困境,为此应该加大工业对农村的反哺,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文辉  李小红  
本文以经济学的理论和观点,看待农民的经济行为与经济意识,并解释农村劳动力为什么会发生转移,以及向何处转移的问题,进而提出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妍  李岳云  
本文在对南京市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Probit模型来研究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性别差异、影响非正规就业选择的因素及其对不同性别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村男性劳动力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可能性比女性少71.34%,而年龄、技能、就业途径、家庭抚养率等变量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蒋玲  
非正规金融作为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组织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相互发生的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的直接融资,由于目前农村巨大的资金需求缺口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滞后,信贷资金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农村非正规金融必然存在。文章试通过政府金融机构、借款人及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三经济主体之间的逐利行为,利用经典的均衡理论,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必然性,且具有自主交易、市场效率和不可操控性等特征。因此,有效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使其与正规金融一起共同服务于农村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燕晓飞  
判定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产品的性质,可以明确市场和政府对该教育产品的提供责任,以及政府和个人家庭之间对于该类教育培训费用的支付责任。从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突出的外部性特征、教育费用负担原则,以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偏重于"公共性"的"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有义务向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白燕  
农村劳动力"反梯度"流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从流向看,它有悖于劳动力由乡—城、由落后地区—发达地区流动的规律。文章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以新疆采棉工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研究分析采棉工理性的流动决策行为以及基本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牛晓帆  安一民  
农业过剩劳动力向何处去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如何 ,是我国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式对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 ,以探讨我国当前农业过剩劳动力的合理流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文奇  
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1%,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根据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1976年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被普遍接受,即高等教育发展经历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三个阶段,当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人数的15%时,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超过50%则进入普及化。因此,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蔼婷  李金昌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个体企业、家庭作坊为主要经营形式的非正规部门生产,已从特殊的经济现象发展成为具有普遍特征的经济形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掌握非正规部门的生产规模是政府制定正确引导政策的基本依据。然而,何谓非正规部门?其生产规模究竟有多大?国内学术界尚缺乏系统研究,特别是对非正规部门生产规模估算方法的探讨很少,且基本止步于介绍国外方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田家官  
本文运用费用收益理论对劳动力流动的动机、条件、个人决策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认为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为了追求较高的收入,劳动力流动呈现由西部向东部、由农村向城市的基本态势。受流动成本和收益的制约,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相对更容易实现迁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学功  申怀飞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从农业流向工业和服务业,并最终实现三次产业间流动的动态平衡状态。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河南省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二、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影响较弱。加快二、三产业发展,重视教育,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体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的重要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竹  赵永乐  俞宪忠  张新岭  
当边际生产率大于零时,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会减少农村总产出,增加城市总产出,而整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效应为两者的代数和。文章通过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城市和社会三者的经济影响,证明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存在最佳值,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处于第一阶段,即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社会总体经济效应增加,所以应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