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61)
- 2023(7500)
- 2022(6193)
- 2021(5795)
- 2020(4698)
- 2019(10476)
- 2018(10455)
- 2017(19278)
- 2016(10999)
- 2015(12339)
- 2014(12572)
- 2013(12182)
- 2012(11221)
- 2011(10158)
- 2010(10448)
- 2009(9706)
- 2008(9288)
- 2007(8754)
- 2006(7834)
- 2005(6926)
- 学科
- 农(48541)
- 济(45387)
- 经济(45334)
- 业(35455)
- 农业(32493)
- 管理(22219)
- 业经(16892)
- 中国(15243)
- 企(14873)
- 企业(14873)
- 方法(13738)
- 农业经济(12365)
- 数学(12109)
- 数学方法(11933)
- 地方(11319)
- 制(10598)
- 发(10251)
- 劳(9784)
- 劳动(9767)
- 村(9471)
- 农村(9450)
- 体(9236)
- 学(8951)
- 发展(8712)
- 展(8698)
- 策(8255)
- 土地(7859)
- 财(7852)
- 建设(7414)
- 及其(7357)
- 机构
- 学院(156716)
- 大学(149160)
- 济(62070)
- 经济(60650)
- 管理(58310)
- 研究(55786)
- 农(52963)
- 理学(50233)
- 理学院(49723)
- 管理学(48772)
- 管理学院(48523)
- 中国(42715)
- 农业(40316)
- 科学(35892)
- 业大(33438)
- 京(31743)
- 所(29268)
- 研究所(26698)
- 中心(26614)
- 江(25751)
- 财(25045)
- 农业大学(24783)
- 范(21799)
- 省(21626)
- 师范(21535)
- 业(19889)
- 州(19658)
- 院(19395)
- 财经(19351)
- 经济管理(19319)
- 基金
- 项目(106889)
- 科学(82955)
- 研究(81250)
- 基金(73779)
- 家(65012)
- 国家(64272)
- 科学基金(53696)
- 社会(50380)
- 社会科(47027)
- 社会科学(47014)
- 省(45890)
- 基金项目(39315)
- 划(36605)
- 教育(36092)
- 编号(35725)
- 自然(32729)
- 自然科(31920)
- 自然科学(31906)
- 自然科学基金(31284)
- 农(30878)
- 资助(28770)
- 成果(28513)
- 发(24938)
- 课题(24881)
- 重点(23812)
- 部(23099)
- 创(22059)
- 业(20958)
- 性(20562)
- 创新(20523)
共检索到2404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成甦 宋山梅
运用AHP方法构建包括4个层次16项指标的非农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并利用来自贵州农村的1245个有效样本,计算各地非农就业能力综合指数。结果显示:就贵州而言,人力资本对非农就业能力的影响最大,家庭环境因素对非农就业能力的影响最小;贵州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能力普遍较低,非农就业能力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贵阳市和铜仁市。建议加大对农村人口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提高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若卉 罗明忠
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素养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的数字素养能显著促进其非农就业,且对其非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正规就业。数字素养主要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学历匹配、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学习路径、丰富农村劳动力的社会网络,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其非农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素养对女性和中青年农村劳动力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对低学历农村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若卉 罗明忠
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素养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的数字素养能显著促进其非农就业,且对其非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正规就业。数字素养主要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学历匹配、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学习路径、丰富农村劳动力的社会网络,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其非农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素养对女性和中青年农村劳动力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对低学历农村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江淑斌 苏群
劳动力转移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力可能是农业收入下降或非农部门工资上涨。虽然都能促进非农就业,但这两种因素对土地市场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基于此,笔者考察了短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因非农就业动力而异。农业收入下降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抑制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抑制土地流转;而非农部门工资上涨拉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促进土地流转。因此,非农就业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的关系并不等同于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劳动力大量非农就业没有引发土地快速流转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土地流转 动力视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安萍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从目前中国农民收入状态看,问题不在于城乡居民收入是否存在差距、差距有多大,而是农民收入结构是否合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改进思路等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
农民增收 非农就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庆然 丁翠翠 陈政 陈晓亮
文章选取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广义矩分析方法,研究教育支出、科技投入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的动态效应与差异化。结果发现:当期教育支出与科技投入对各地区当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均不产生显著影响,而滞后期教育支出对于中部、西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均具有显著的动态效应,但对于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不显著;滞后期科技投入对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整体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均具有显著的动态效应,而且科技投入对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时效性比教育支出更为及时。因此,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择业能力,教育支出、科技投入应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赵海
基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引入制度变量,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规模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户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国民经济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最重要因素,而制度变量通过影响二、三产业的发展间接影响非农就业。当前,增加农户的人力资本存量和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俊龙 宁光杰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度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模型中由于互为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的概率,包括成为工资获得者以及自我雇佣。并且发现互联网属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高学历劳动者的影响要大于低学历劳动者。互联网至少从提高劳动者社会资本、减少家务劳动时间两个渠道对劳动者的非农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熊桉
日本在资源贫乏、人多地少的背景下,走城市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第三产业发展之路,较短时间内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其中,政府教育政策起了重要作用。借鉴日本经验,推进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关键是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重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关键词:
日本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民非农就业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俊龙 宁光杰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度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模型中由于互为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的概率,包括成为工资获得者以及自我雇佣。并且发现互联网属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高学历劳动者的影响要大于低学历劳动者。互联网至少从提高劳动者社会资本、减少家务劳动时间两个渠道对劳动者的非农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帅 葛大东
本文对现有的非农劳动供给理论框架进行了拓展,关注就业风险对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理论推导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就业风险总是抑制非农劳动供给,而且个人的非农劳动供给还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降低就业风险对非农劳动供给的边际促进作用很大。此外,在考虑家庭集体决策因素后,就业风险对个人非农劳动供给的实际影响程度和范围都将更大。因此,关注就业者权益、降低就业风险的政策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扩大非农劳动供给。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启平 韩绍凤
农业职业需求随着农业发展模式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带来不同的就业效应。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变化的历史路径昭示,在我国城镇化趋缓、农村劳动力绝对数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以农业低碳化促进农业新的业态和新的分工,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低碳农业 农业职业需求 农村就业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杨金风
本文以316名外出劳动力为研究对象,就其非农就业能力与外出就业动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分析。SEM模型结果显示:知识增长与发展型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但与收入型和教育型动机呈显著的负向关系;较好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分别有助于教育型动机和收入型动机的实现;较强的市场意识与发展型动机显著正相关。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陶春海 熊琦哲 徐宇明
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村劳动力消费的影响以及基本医疗保险的调节效应时发现,非农就业能促进农村劳动力消费,非农就业时长及非农就业收入占比均能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消费水平。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均会对非农就业和农村劳动力消费之间的关系产生正向调节效应,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则会产生负向调节效应。不同地区及年龄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险类型对非农就业和农村劳动力消费之间的关系影响效果也不相同。农村劳动力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会正向促进非农就业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因此,提出强化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保障,提高非农就业农村劳动力参保率,推进区域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协调发展,为发掘农村劳动力消费潜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消费升级,进而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严飞 侯远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