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26)
- 2023(11903)
- 2022(9288)
- 2021(8446)
- 2020(6622)
- 2019(14421)
- 2018(14372)
- 2017(26824)
- 2016(14769)
- 2015(16528)
- 2014(16718)
- 2013(16403)
- 2012(15523)
- 2011(14339)
- 2010(14721)
- 2009(13794)
- 2008(13531)
- 2007(12518)
- 2006(11867)
- 2005(10836)
- 学科
- 济(87922)
- 经济(87843)
- 农(49373)
- 业(41121)
- 农业(33096)
- 管理(31763)
- 地方(24031)
- 业经(23339)
- 方法(23056)
- 中国(22987)
- 数学(19939)
- 企(19848)
- 企业(19848)
- 数学方法(19762)
- 学(18972)
- 发(15302)
- 制(13406)
- 地方经济(13250)
- 农业经济(12585)
- 发展(12493)
- 展(12464)
- 财(11419)
- 策(10785)
- 环境(10715)
- 体(10678)
- 融(10599)
- 金融(10598)
- 银(10231)
- 贸(10213)
- 银行(10205)
- 机构
- 学院(226574)
- 大学(223114)
- 济(103964)
- 经济(102068)
- 研究(86470)
- 管理(79212)
- 理学(67509)
- 理学院(66696)
- 管理学(65455)
- 中国(65130)
- 管理学院(65054)
- 农(58239)
- 科学(51955)
- 京(46784)
- 所(44839)
- 农业(44265)
- 财(42154)
- 研究所(40696)
- 中心(38483)
- 业大(38434)
- 江(36845)
- 财经(33185)
- 经济学(33006)
- 范(32586)
- 师范(32303)
- 经(30064)
- 经济学院(29407)
- 院(29397)
- 北京(28980)
- 州(28074)
- 基金
- 项目(145409)
- 科学(114452)
- 研究(109062)
- 基金(104884)
- 家(91690)
- 国家(90819)
- 科学基金(76271)
- 社会(72657)
- 社会科(68289)
- 社会科学(68271)
- 省(57781)
- 基金项目(54909)
- 教育(47847)
- 划(47135)
- 自然(45109)
- 编号(44524)
- 自然科(43999)
- 自然科学(43984)
- 自然科学基金(43175)
- 资助(40946)
- 成果(36902)
- 发(35111)
- 重点(33287)
- 农(33128)
- 部(32041)
- 课题(31194)
- 国家社会(30883)
- 创(29218)
- 发展(29101)
- 展(28668)
- 期刊
- 济(132952)
- 经济(132952)
- 研究(70449)
- 农(63698)
- 中国(51394)
- 农业(43129)
- 学报(38522)
- 科学(35811)
- 大学(29961)
- 财(29812)
- 学学(28544)
- 管理(27037)
- 业经(25291)
- 融(23936)
- 金融(23936)
- 教育(23036)
- 业(20049)
- 经济研究(19455)
- 技术(18961)
- 问题(18425)
- 财经(17469)
- 经(15302)
- 世界(15170)
- 农业经济(15071)
- 农村(14936)
- 村(14936)
- 版(14062)
- 经济问题(12899)
- 技术经济(12440)
- 资源(12017)
共检索到3591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高帆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主要机制。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从产业、空间、身份视角进行分析可发现其具有非农业化、非农村化、非农民化三重内涵。区别于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推演逻辑,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特征事实,但非农业化、非农村化、非农民化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过程,而是存在着依次递减、多种落差的结构特征,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转化具有契合自身国情的独特性质。这种结构特征导源于我国实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所以应从政治经济学视角阐释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演变进程。依据这种理解,逻辑一致地提出后续改进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相应理论和政策含义:重视非农化笼统表述背后的结构特征,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阐释非农化问题;从全面深化改革视角改进非农化进程;注重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重点关注改善农业劳动生产率。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韩文龙 董鑫玮 唐湘
快速发展的智能经济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在人工智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劳动过程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文章以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新变化,以及生产力基本要素变化对智能劳动过程的影响。在智能经济中,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是统一的,只是智能生产的“无人化”趋势正在改变着使用价值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创造方式。同时,随着智能设备和工具的大量使用,智能劳动过程中的监督越来越精准化和隐形化。为减缓智能经济发展对劳动关系的不利冲击,需要充分发挥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协同治理效应。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农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和理论阐释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更好把握这一战略的理论框架、丰富内涵与内在逻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关系融合发展是根本动因,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根本目标,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根本宗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根本举措。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李思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四十年的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高速增长带来的诸如经济社会结构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阶段性特征,推进中国由大到强的关键转变,也是抓住世界大环境变革机遇,提升国际地位的有力转变。高质量发展正在掀起我国经济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带来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革命。2018年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内讨论热点,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对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阐释,然而现有文献中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阐述高质量发展的较少,基于此,本文力求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即高质量的发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顺应时代潮流的伟大转变,是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的统一。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求解决生产力内部要素的矛盾,以推进生产力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任保平 李婧瑜
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以后引发了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理论阐释。从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的特征来看,数据生产要素化产生于非物质性的数字劳动过程中而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并在重构生产力和重构生产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超越了传统生产要素的基本属性。从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的价值来看,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在生产环节中创造价值、在交换与分配环节中实现价值、在消费环节中倍增价值。从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的资本化来看,数据要素在资本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在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表现出了数据资本二重性的新表现。数据资本的二重属性决定了数据要素资本化行为的两面性,数据要素资本化既带来了积极作用,又带来了消极作用。为更好地凸显其有利的一面,首先要厘清作为新的生产数据要素的权属,将其置于马克思产权理论下进行科学阐释,并在我国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着力解决数据确权问题。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化程度加深,要不断优化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的相关政策、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市场的培育路径;同时还要从治理手段和对象、治理格局、治理主体角度出发,加强对数据要素市场的有效治理,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池春 马华
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制度根基,其四十年改革变迁是农村生产关系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反映,农民利益保护与利益发展始终是这一进程的核心议题。从国家维度分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农民利益保护的主要制度基础;从市场维度分析,合理有效的产权配置是解决农民利益发展市场化的关键;从农民维度分析,产权要素与市场要素集聚混合所带来的发展新动能与风险并存。农村过渡性市场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中的秩序均衡策略,其对农村产权安排的稳定性具有调控作用,对农民利益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菁 周宁
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劳动报酬和生产率的决定因素,而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率会随之上升。当前我国实施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一方面有利于各个经济主体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扩大。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状况,认识我国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的政治经济学含义,...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杨继军 马野青
本文基于1996—2009年中国省际数据,利用动态GMM方法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消费和出口的扩张显著地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对劳动力转移存在交叉效应,随着第二产业人均资本存量的上升和产值比重的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呈下行之势;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分割显著阻滞了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存在U形关系,但并不显著;滞后期因变量的系数为正,反映了劳动力对长期依赖于农业具有粘性。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任保平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了大规模、快速的经济增长,形成了社会领域长期稳定发展的“两大奇迹”。“两大奇迹”的形成原因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创造“两大奇迹”的政治保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两大奇迹”创造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两大奇迹”创造的制度保证;党领导下人民创造力的发挥是“两大奇迹”创造的动力保证。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来看,“两大奇迹”形成的理论逻辑是党领导下的国家能力与规模化市场创造的结合造就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在经济快速增长所奠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两大奇迹”历史经验是党领导下国家能力的培育,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同互补,发展规划与市场机制的结合,选择性产业政策、功能性产业政策与普惠性产业政策的协调。在第二个百年续写“两个奇迹”,并创造高质量发展奇迹需要从中长期发展视角判断未来发展的趋势,继续推动国家与市场的共同演进,重塑高质量发展的增长体系,充分释放内需潜力,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
中国奇迹 党的领导 国家能力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童玉芬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持续的增长,然而关于劳动力非农化的研究,目前主要局限在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或者劳动力流动方面,同时由于受到数据资料的限制,已有的对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历史变化的研究大多都是利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和估计,或者从不同来源统计中进行估算和汇总,实际上很难进行历史动态的连续时间序列动态进行分析。本研究从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概念入手,利用同一来源的现有统计资料,通过简单计算,得到了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长期时间序列数据,并对农村非农转移的规模变化过程,结合一定的历史背景作了全面的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
劳动力 非农转移 城镇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富丽明
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乡村振兴对实现国内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环节顺畅流转具有重要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实现乡村振兴与国内大循环的良性互动,应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并构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金融资本主导型价值链,进而实现农业价值链的转型升级与自主可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欣燕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究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可能造成的影响。文章认为,从中短期与长期来看,智能机器人对未来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同。中短期来看,机器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其产品还没有对人力形成广泛挤压时,将对就业产生正向的拉动作用;长期来看,机器人产业对就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就业人数的增减上,而且体现在就业结构的变化上。数量影响体现在增加三种形式的相对过剩人口,而结构变化方面,智能机器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将造成就业结构的极化现象。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银 文魁
"三农"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稳定转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机制框架图,阐述了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健康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农村就业政策的合理选择。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机制 经济学分析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光栋 左家玲
在就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波动的重要影响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JJ协整检验方法,对1983—2009年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燕 张飞
当前,我国农地非农化存在过度的倾向。从供给角度看,主要缘于土地征用是农地非农化的唯一合法途径以及以"优先发展工业、城市"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从需求角度看,主要是政府和企业都具有极强的农地非农化偏好。要遏制我国当前农地过度非农化趋势,从供给角度讲,应改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实行农业、工业、城市农村协调发展战略;从需求角度讲,应提高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预期成本,严格执行公益性建设用地国家征用制度,加快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和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制度。
关键词:
农地过度非农化 土地征用 供给需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