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23)
- 2023(11778)
- 2022(9394)
- 2021(8603)
- 2020(6813)
- 2019(15035)
- 2018(14785)
- 2017(28004)
- 2016(14630)
- 2015(15720)
- 2014(15340)
- 2013(15289)
- 2012(13676)
- 2011(11987)
- 2010(12195)
- 2009(11791)
- 2008(11806)
- 2007(11213)
- 2006(10007)
- 2005(8878)
- 学科
- 业(85296)
- 企(68138)
- 企业(68138)
- 济(65531)
- 经济(65451)
- 管理(56587)
- 农(48825)
- 农业(32827)
- 业经(31198)
- 方法(23405)
- 财(21681)
- 技术(19522)
- 中国(18364)
- 务(16184)
- 财务(16176)
- 财务管理(16165)
- 数学(15853)
- 数学方法(15772)
- 制(15381)
- 企业财务(15278)
- 策(14561)
- 技术管理(13320)
- 划(12673)
- 地方(12478)
- 体(12451)
- 农业经济(12385)
- 理论(12040)
- 和(11692)
- 贸(10904)
- 贸易(10895)
- 机构
- 学院(214196)
- 大学(201483)
- 济(94843)
- 经济(93268)
- 管理(92279)
- 理学(79814)
- 理学院(79204)
- 管理学(78450)
- 管理学院(78050)
- 研究(62461)
- 中国(52538)
- 农(47501)
- 财(41368)
- 京(39908)
- 农业(35399)
- 科学(34362)
- 江(34243)
- 业大(33795)
- 财经(32578)
- 中心(30413)
- 经(29504)
- 所(29173)
- 经济管理(27773)
- 经济学(27164)
- 州(26505)
- 研究所(25860)
- 商学(25233)
- 商学院(25015)
- 经济学院(24590)
- 北京(24069)
- 基金
- 项目(139744)
- 科学(113997)
- 研究(110187)
- 基金(102194)
- 家(86108)
- 国家(85102)
- 科学基金(76401)
- 社会(74708)
- 社会科(70506)
- 社会科学(70491)
- 省(58540)
- 基金项目(54981)
- 教育(47472)
- 编号(45704)
- 自然(45410)
- 划(45209)
- 自然科(44434)
- 自然科学(44427)
- 自然科学基金(43717)
- 资助(37529)
- 创(36410)
- 业(35492)
- 成果(34638)
- 创新(32862)
- 发(32618)
- 制(31069)
- 国家社会(30854)
- 部(30656)
- 重点(29866)
- 课题(29744)
- 期刊
- 济(117827)
- 经济(117827)
- 研究(58904)
- 农(54130)
- 中国(46874)
- 管理(37052)
- 农业(36551)
- 财(33983)
- 科学(28552)
- 业经(28322)
- 学报(24842)
- 大学(21587)
- 融(21586)
- 金融(21586)
- 学学(21006)
- 技术(20804)
- 业(18426)
- 教育(17453)
- 财经(16006)
- 经济研究(15704)
- 问题(15662)
- 农业经济(14777)
- 农村(14499)
- 村(14499)
- 经(13952)
- 技术经济(13950)
- 科技(12250)
- 世界(12186)
- 现代(11722)
- 版(11700)
共检索到322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启平 向国成 晏小敏
创意农业是迅速崛起的现代农业,它以农业多功能性为基础,具有低碳、环保特质和可持续发展性。创意农业通过农业多样化路径,演化成农产品加工产业、农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三种产业形态,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整合上下产业链,满足社会需求升级,从而创造大量与农业相关的非农职业,吸收农业不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有序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创意农业的经济绩效在于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率,推进城镇化水平提高,有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立新型城乡关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马克继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并通过研究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 ,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出了从农业内部和外部来拓展就业空间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转移 日本经验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林华
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随着二元结构的不断加剧,农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桎梏。因此,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使农民能够真正离开土地,走向富裕,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 外部环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大兴
一、就地转移是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良策 农业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城市膨胀、工业扩张、发展二、三产业,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利用劳动密集取向技术发展农业,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部门内就业得以深化,同时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我国国情而论,采用后者,即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办法,不失为良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芳
随着三大传统就业渠道吸收能力的减弱 ,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努力开拓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途径 :一是要开发和推广劳动密集型农业技术 ;二是要拓展开发农业资源的深度与广度 ;三是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爱华
目前 ,理论界普遍关注通过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等手段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本文提出 ,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出发 ,通过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是一条不容忽视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现行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内部的转移和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城市化进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倪建国
当前农村劳动力是否剩余?剩余劳动力应通过什么途径和形式转移?转移到何处?这是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大问题。一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是客观事实。所谓“剩余劳动力”就是闲置的生产要素,是浪费了的活劳动。我国八亿人口在农村,同时由于人口增长规律的作用,自然增长的数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冯景波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然而文化程度偏低,素质较差,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 1、城市经济的发展,目前难于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而能够保证劳动生产率持续稳定提高的条件是加快工业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冬梅 豆志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进行,内蒙古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内蒙古也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既为内蒙古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又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压力。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有效的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将显得尤为重要。 一、内蒙古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内蒙古是一个地处祖国北疆,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军香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是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经济现象。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反思了当前几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路的困境,指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必须重新定位。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具有大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最理想的途径。
关键词:
农村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中小企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姜雅琴 严奉宪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转移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提高。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不容乐观 ,劳动力资源数量大但素质不高。笔者认为 ,当前必须加大农村劳动力资本的投资力度 ,立足农业 ,把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转移与劳务输出结合起来 ,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推动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转移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资源 开发 转移途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鲍景喜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到近乎可以无限供给的国家。在全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多在农村,在总数为4.2亿的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又占了97.7%。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据测算,目前全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有1亿多,这还不包括仍滞留在土地上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的劳动力。90年代中后期,全国农村每年还将增加600—700万个劳动力。到本世纪末,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亿人。对此,若不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