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97)
- 2023(4415)
- 2022(3498)
- 2021(3357)
- 2020(2560)
- 2019(5754)
- 2018(5722)
- 2017(10986)
- 2016(6068)
- 2015(6584)
- 2014(6401)
- 2013(6543)
- 2012(6053)
- 2011(5594)
- 2010(5643)
- 2009(5345)
- 2008(5179)
- 2007(4996)
- 2006(4626)
- 2005(3982)
- 学科
- 农(47825)
- 农业(32022)
- 济(30066)
- 经济(30043)
- 业(25137)
- 业经(13905)
- 农业经济(12233)
- 村(9324)
- 农村(9306)
- 劳(9120)
- 劳动(9103)
- 发(8751)
- 中国(8659)
- 管理(8128)
- 地方(7908)
- 发展(7848)
- 展(7847)
- 土地(6997)
- 建设(6841)
- 制(6602)
- 收入(6584)
- 人口(6557)
- 方法(6538)
- 农业劳动(6440)
- 动力(6182)
- 数学(6075)
- 劳动力(6062)
- 数学方法(6042)
- 分配(5993)
- 农业人口(5827)
- 机构
- 学院(88939)
- 大学(82140)
- 济(40646)
- 农(40411)
- 经济(39959)
- 管理(34538)
- 研究(30696)
- 理学(30452)
- 理学院(30200)
- 农业(30163)
- 管理学(29768)
- 管理学院(29633)
- 中国(24990)
- 业大(21890)
- 农业大学(18349)
- 科学(18137)
- 京(16304)
- 所(15598)
- 中心(15474)
- 江(14066)
- 研究所(14037)
- 财(14036)
- 业(13987)
- 经济管理(13687)
- 省(12458)
- 发(12441)
- 范(11771)
- 师范(11701)
- 发展(11442)
- 展(11426)
- 基金
- 项目(59777)
- 研究(47527)
- 科学(47392)
- 基金(43073)
- 家(37012)
- 国家(36526)
- 社会(31730)
- 科学基金(31126)
- 社会科(29513)
- 社会科学(29508)
- 农(25810)
- 省(25166)
- 基金项目(23476)
- 编号(21523)
- 教育(19149)
- 划(19119)
- 自然(17614)
- 自然科(17165)
- 自然科学(17163)
- 自然科学基金(16840)
- 成果(16495)
- 资助(15652)
- 发(14948)
- 部(13448)
- 村(13309)
- 国家社会(13262)
- 业(13249)
- 课题(13058)
- 制(12952)
- 发展(12648)
共检索到1354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房华玄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一)就地转移成了农村劳力转移的主要形式。安徽省天长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阵地是在本市范围内,吸纳载体主要有市属及乡村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及“三资”企业与小城镇。1996年在市内流动的约12.5万人,占整个转移劳力的79.5%。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宁阳 王淅勤 余戎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已经从需求主导转向供给主导,且年轻劳动力呈有限供给;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增多,并有向东部集聚趋势;主要在城镇的非正规部门就业且成为城镇劳务市场供给的主流,新生代成为农民工的主体;非农转移的领域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稳中有升;由于缺乏社会保障机制,劳动力非农转移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彻底性。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非农转移 新特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并生,岳国喜,陶武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向群 王朝晖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不同模式。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可划分为发达地区的区域内转移、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内转移和跨区域转移等三种模式。分析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从中得到启示,为浙江及其他地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转移模式 “三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晓华
中原经济区突出的特点是经济欠发达,"三农"问题突出、城镇化率低,劳动力资源充裕、人口压力大。"十二五"规划纲要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研究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历史变迁过程、现状、特点及其提出制度性的政策建议成为中原经济区应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国内外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果颇丰,但针对中原经济区这一特定区域的特定问题——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研究仍属阙如,研究其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中原经济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海平
农民分工分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趋势。文章以浙江为例,揭示浙江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结构不断变化促进了农民的分工分业,保证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整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出在现阶段推进农民分工分业要以新型城市化和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来拉动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以新型工业化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以农民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大金 袁康来 吴峰
农业的现代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前提。本文根据湖南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材料,系统分析了目前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难点,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劳动力转移 障碍因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冠军,殷芳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汝良 贾仁安 董秋仙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其中农村劳动力向小城市或县城转移,是大多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途径。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农村人口在从农民变成农民工,再变成城镇人口的过程中,是在拉力和推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推拉理论 农民工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甘玲 耿永志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了新视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能忽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背景,农村建设也不能脱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实际情况。
关键词:
劳动力 农村 流动 转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车伟
本文通过对城镇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分析,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转变的快速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正成为城镇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城镇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激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开始快速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抓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好时机,通过实施优先向人投资的战略,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劳动供给 新农村建设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罗琦 罗明忠 唐超
理性的农村劳动力会对非农转移与农业内部转移的收益进行比较,并结合其对转移成本的支付能力做出转移选择,而转移成本深受劳动力家庭资源禀赋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选择与家庭资源禀赋密切相关,相较于非农转移,农内转移虽然是农户最大化家庭收益的次优选择,却也是控制转移风险和费用的最优选择。因此,要结合现阶段产业发展的实际,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非农转移 农内转移 行为选择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郝团虎 姚慧琴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