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75)
- 2023(9194)
- 2022(7910)
- 2021(7413)
- 2020(6201)
- 2019(14522)
- 2018(14432)
- 2017(27762)
- 2016(15534)
- 2015(17652)
- 2014(18094)
- 2013(18125)
- 2012(17111)
- 2011(15564)
- 2010(15937)
- 2009(14796)
- 2008(15023)
- 2007(14257)
- 2006(12502)
- 2005(11181)
- 学科
- 济(69060)
- 经济(69001)
- 农(49980)
- 业(48002)
- 管理(36645)
- 农业(33128)
- 方法(27435)
- 企(26542)
- 企业(26542)
- 数学(24340)
- 数学方法(24124)
- 业经(19962)
- 中国(18213)
- 财(15828)
- 地方(15469)
- 制(14347)
- 学(13076)
- 贸(12716)
- 贸易(12712)
- 农业经济(12408)
- 易(12373)
- 发(11865)
- 银(9952)
- 银行(9924)
- 策(9770)
- 发展(9766)
- 展(9746)
- 体(9733)
- 劳(9677)
- 劳动(9660)
- 机构
- 学院(230310)
- 大学(224000)
- 济(94591)
- 经济(92448)
- 管理(85072)
- 研究(76587)
- 理学(72761)
- 理学院(71961)
- 管理学(70696)
- 管理学院(70275)
- 农(61161)
- 中国(60332)
- 科学(47975)
- 京(46957)
- 农业(46928)
- 财(41696)
- 业大(41441)
- 所(40467)
- 江(37748)
- 中心(37448)
- 研究所(36320)
- 财经(32551)
- 范(30546)
- 师范(30254)
- 州(29624)
- 经(29353)
- 北京(29169)
- 农业大学(28884)
- 经济学(28290)
- 省(27870)
- 基金
- 项目(145660)
- 科学(112395)
- 研究(109628)
- 基金(102276)
- 家(88547)
- 国家(87647)
- 科学基金(73560)
- 社会(67735)
- 社会科(63568)
- 社会科学(63547)
- 省(59827)
- 基金项目(54781)
- 教育(49576)
- 划(48401)
- 编号(48166)
- 自然(45590)
- 自然科(44412)
- 自然科学(44397)
- 自然科学基金(43584)
- 资助(41020)
- 成果(39064)
- 农(34436)
- 发(33224)
- 重点(32381)
- 课题(32289)
- 部(32179)
- 创(29737)
- 性(28241)
- 创新(27779)
- 科研(27643)
- 期刊
- 济(114730)
- 经济(114730)
- 农(65852)
- 研究(64206)
- 中国(50966)
- 农业(44528)
- 学报(38097)
- 科学(34357)
- 财(32744)
- 大学(29117)
- 学学(27642)
- 业经(25999)
- 管理(25000)
- 教育(24158)
- 融(23140)
- 金融(23140)
- 业(20975)
- 技术(20553)
- 问题(16708)
- 财经(15685)
- 经济研究(15279)
- 农业经济(15012)
- 农村(14937)
- 村(14937)
- 版(14907)
- 经(13479)
- 世界(12370)
- 经济问题(12238)
- 技术经济(12121)
- 资源(11623)
共检索到3494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许海英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分析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与状况入手,提出了我国未来可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方式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辅臣,郭卫国
农业人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化,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国农村发生的一场深刻的人口和劳动力转移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最近,我们在江浙一带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了一些调查,深感这一变革的迅猛。 一、农村商品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基础。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之一,是农村劳动力结构的现代化,而劳动力结构的现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汝良 贾仁安 董秋仙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其中农村劳动力向小城市或县城转移,是大多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途径。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农村人口在从农民变成农民工,再变成城镇人口的过程中,是在拉力和推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推拉理论 农民工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谷素华
土地和劳动力是经济社会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的资源。如何构建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这是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我国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但要避免走传统的政府主导的道路。本文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相互作用关系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二者良性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土地流转 劳动力转移 关系研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东昱 刘彤
合理利用激励措施对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高效转移具有十分显著的积极作用。激励措施要与国家背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占大多数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现实特征,通过消除制度性障碍、形成"推—拉"机制、在企业管理经营中让进城务工人员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和把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等措施,可以激励进城农村务工人员稳定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者素质,快速高效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 转移 激励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傅鸿源 陈煜红 叶贵
中国农村低成本劳动力大规模流入城市,使得城市低梯度产业能够继续留在城市发展,阻碍了产业梯度顺利自发转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城市化与农业就业结构滞后现状的分析表明,产业梯度转移困难是我国典型城乡制度分层的结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得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渠道较少、外出就业以短期输出为主、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缺乏、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制约等问题。这与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减弱、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等有关。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以系统化的理念、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市场化的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与组织,统筹规划,实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壮大劳动力大容量转移的载体,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农村经济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裴春秀 佘国华
国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埋单,应该获得最佳社会回报。本文通过剖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阶段性成果与问题的成因,寻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管理疏漏,并从构建长效机制、系统策划、责权相应和培训的有效性四方面,提出了整合资源、国家投入“拨改贷”、实行技能培训准入制度等建议与对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舒燕 黎东生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文章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增长极理论具体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培育劳务品牌的理念,顺畅农民工进城务工途径。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增长极 劳务品牌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瑞芬 何美丽 郭爱云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程:转移主体素质的制约;待转移劳动力观念的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制约;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的制约等。为此,本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对策思路。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制约因素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永作
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比较王永作农村劳动力持续性转移,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规模农业的关键。为了探讨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问题,笔者于1987年,在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选择了10个村,100个农户,在中国社科院“农...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琬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通过对柳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条重要对策。
关键词:
柳州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郝山
"农民—农民工—市民"的两阶段转移模式是我国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区别西方国家"一步转移理论"所具有的特有模式,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不能对我国"农民工"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为此本文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指出农民工市民化依然存在的障碍,针对性地提出通过创建农民工市民化的准入机制、稳定机制以及融合机制来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玉涛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具有典型的特征,但仍存在着供求结构矛盾、城镇化程度低、农民兼业性明显、务工环境不宽松等问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城镇化进程、建立教育培训支撑体系、健全制度保障体系等是推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开发与转移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开发 转移 河南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