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98)
2023(8853)
2022(7167)
2021(6808)
2020(5537)
2019(12362)
2018(11800)
2017(22400)
2016(12325)
2015(13622)
2014(13484)
2013(13468)
2012(12441)
2011(11574)
2010(11496)
2009(10744)
2008(10554)
2007(9880)
2006(8909)
2005(7985)
作者
(35979)
(31004)
(30653)
(29097)
(18937)
(15005)
(13683)
(11948)
(11709)
(10726)
(10701)
(10455)
(9906)
(9648)
(9598)
(9346)
(8988)
(8908)
(8725)
(8710)
(7680)
(7635)
(7533)
(7271)
(7189)
(6956)
(6773)
(6490)
(6365)
(6340)
学科
(59498)
经济(59419)
(49142)
(36981)
农业(33006)
管理(25281)
地方(19186)
方法(17660)
业经(17567)
数学(16001)
数学方法(15847)
中国(15759)
(15388)
企业(15388)
(12555)
农业经济(12473)
(11426)
(10796)
(9564)
贸易(9559)
(9505)
(9489)
劳动(9488)
(9474)
农村(9453)
发展(9380)
(9372)
(9317)
(9301)
地方经济(9065)
机构
学院(179919)
大学(174941)
(76936)
经济(75439)
研究(66212)
管理(66088)
理学(57457)
理学院(56769)
管理学(55690)
管理学院(55358)
(53719)
中国(50870)
科学(41472)
农业(40722)
(36356)
业大(34686)
(34091)
中心(31420)
(31355)
研究所(31016)
(27811)
农业大学(25074)
(25015)
师范(24801)
财经(24691)
(23446)
(23273)
经济学(23002)
(22436)
北京(22315)
基金
项目(125531)
科学(98899)
研究(92549)
基金(90903)
(80711)
国家(79956)
科学基金(67129)
社会(60584)
社会科(56907)
社会科学(56897)
(49852)
基金项目(48412)
自然(41571)
(41475)
自然科(40440)
自然科学(40430)
自然科学基金(39650)
教育(39240)
编号(38157)
资助(35478)
(31780)
成果(30037)
(29742)
重点(28386)
(27657)
国家社会(25811)
课题(25712)
(25303)
(24485)
发展(23957)
期刊
(94070)
经济(94070)
(59990)
研究(49717)
农业(40771)
中国(40661)
学报(30932)
科学(30143)
大学(24221)
学学(23453)
业经(22357)
(20354)
(19104)
金融(19104)
(18474)
管理(18313)
农业经济(14734)
农村(14198)
(14198)
教育(14190)
问题(14049)
技术(12804)
资源(12439)
(11978)
经济研究(11964)
财经(11474)
世界(11138)
经济问题(10340)
业大(9920)
(9914)
共检索到2705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仲常  臧新运  
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尝试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区位商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行比较研究,创立了劳动力吸纳移出比指标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区转移的流动度进行测算,归纳出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晓辉,武志刚,陈良彪  
跨区域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的年龄差异张晓辉,武志刚,陈良彪1.引言年龄对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着无法忽略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在跨区域流动的过程中,其外出方式、就业领域、职业选择、流动稳定性、收入水平以及对环境的感觉等等,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骆友生  刘剑文  
以1979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为契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而城市,不断向纵深推进。亿万农民不再是被紧紧禁锢在土地上的单纯的农业生产者,而成为商品生产者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被“隐性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凸显出来。随着城乡经济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过去牢固的城乡壁垒被初步冲破,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创造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这种条件下,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便开始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性进程。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始了跨区域远距离的流动,尤以每年春节前后的“民工潮”为典型代表,对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长伟  
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初探肖长伟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不少地区情别是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形成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民工潮”年复一年地涌动,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交通,用工,环保,治安诸系统都拉响了警报,面对空前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范剑勇  王立军  沈林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非农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转移。本文以一个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为框架详细分析了这一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结构、数量、城镇类别选择、行业选择等等,发现跨省流动的绝大部分劳动力是从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向产业已有一定集聚优势的沿海地区转移。文章最后以广东省为案例,分析了外来农民工的进入与流入地、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关系,发现它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断。本文最后得出的政策含义是推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发展中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传豹  吴方卫  张锦华  
本文基于收支余额视角研究农民工跨区域迁移决策行为,通过对我国各地农民工收支余额水平变动情况的分析,考察了我国农民工集中流动背景下的人口回流问题。研究表明:我国各区域间农民工收支余额水平差距正在逐步的缩小,农村转移劳动力市场出现从区域整合迈向全国整合的良性趋势。各区域间农民工收支余额水平差距的缩小,有利于区域间要素的有效配置和均衡发展。未来地区间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资源的竞争可能会加剧,劳动力成本将持续提高。同时,基于生存成本视角的收支余额变动及其趋势的研究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跨区域回流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未来走向,以为下一步研究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劳动力市场整合提供基础。
[期刊] 改革  [作者] 余贤  
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研究余贤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是一种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我国作为拥有8亿农民的发展中国家,在寻求发展道路上,选择最大就业和最大产出并不矛盾。边际生产力较低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边际生产力高的非农产业部门转移,不仅...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崔传义  
28个县(市)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调查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一、前言在拥有大量农业人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我国,农村一些劳动力以跨区域流动的方式转入非农产业,是改革和社会经济结构过程中出现一种富有时代意义的必然现象。不论人们...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不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形成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特别是每年春节前后一段时间,集中流动,声势浩大,被人们形象地称作“民工潮”。这种流动具有什么特点?将是什么趋势?社会效应如何?应采取什么对策?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一些看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梅燕  
基于构建的CWARMEM模型实证分析了三种可能的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情景对主要流入省区和流出省区的粮食供求均衡格局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进一步凸现,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入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作为粮食主销区的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的粮食产需缺口会进一步加大,粮食供求区域失衡程度可能将会更加严重;而粮食主产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出,对当地的粮食生产格局以及流入省份的粮食消费格局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研究粮食供求区域均衡问题的同时,需要将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现实因素纳入到考虑范围之中。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玛兰  李晓云  曾琳琳  
利用1981—2015年29省面板数据,研究了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全国及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农业种植结构和粮食内部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均对粮食及棉花种植比例有显著负向影响,对蔬菜及油料作物种植比例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粮食作物内部,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水稻和小麦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劳动力非农转移促进了小麦种植比例增加,减少了水稻和玉米种植比例。在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中,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不同区域作物种植比例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劳动力价格上涨对3个分区的蔬菜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粮食作物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入和流出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动持平区具有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3个分区的蔬菜、油料作物及小麦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出和流动持平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劳动力流入区水稻生产具有正向影响。最后,文章提出相应优化区域种植结构布局的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学功  申怀飞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从农业流向工业和服务业,并最终实现三次产业间流动的动态平衡状态。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河南省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二、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影响较弱。加快二、三产业发展,重视教育,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体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的重要保障。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傅鸿源  陈煜红  叶贵  
中国农村低成本劳动力大规模流入城市,使得城市低梯度产业能够继续留在城市发展,阻碍了产业梯度顺利自发转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城市化与农业就业结构滞后现状的分析表明,产业梯度转移困难是我国典型城乡制度分层的结果。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孔祥智  
一、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特征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特征 1.数量庞大。2004年末全省总人口8725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6027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