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93)
2023(8665)
2022(7088)
2021(6532)
2020(5361)
2019(11903)
2018(11851)
2017(22620)
2016(12477)
2015(13822)
2014(13650)
2013(13537)
2012(12377)
2011(11284)
2010(11425)
2009(10905)
2008(10791)
2007(10072)
2006(9228)
2005(8275)
作者
(34336)
(29813)
(29179)
(27774)
(18195)
(14160)
(12947)
(11324)
(11152)
(10342)
(10212)
(9747)
(9358)
(9243)
(9207)
(8802)
(8653)
(8490)
(8366)
(8301)
(7441)
(7315)
(7055)
(6935)
(6706)
(6635)
(6588)
(6346)
(5947)
(5938)
学科
(52686)
经济(52545)
(49070)
(45685)
管理(35074)
农业(32791)
(24558)
企业(24558)
业经(19636)
(16629)
中国(15128)
方法(15083)
(14282)
数学(13175)
数学方法(13024)
农业经济(12376)
(12079)
地方(11197)
(10793)
(9647)
劳动(9630)
(9573)
农村(9554)
发展(9160)
(9155)
(9063)
体制(8960)
(8733)
银行(8718)
(8682)
机构
学院(178989)
大学(173904)
(78516)
经济(76982)
管理(68867)
研究(60867)
理学(59523)
理学院(58938)
管理学(58058)
管理学院(57744)
(49772)
中国(48527)
农业(37445)
(36552)
(35536)
科学(34620)
业大(32342)
(30219)
中心(29214)
(28515)
财经(27647)
研究所(26792)
(25057)
经济学(23273)
农业大学(23149)
(22454)
师范(22270)
(22121)
(21769)
经济管理(21724)
基金
项目(117837)
科学(93876)
研究(90854)
基金(86179)
(74120)
国家(73352)
科学基金(63212)
社会(60421)
社会科(56808)
社会科学(56798)
(47195)
基金项目(45947)
教育(39657)
编号(38087)
(37890)
自然(37690)
自然科(36764)
自然科学(36756)
自然科学基金(36101)
资助(33026)
成果(31040)
(29684)
(29531)
(26938)
(26540)
重点(25990)
课题(25487)
国家社会(25460)
(24459)
(23978)
期刊
(97944)
经济(97944)
(57265)
研究(52083)
中国(44476)
农业(38672)
(27891)
学报(26909)
科学(26443)
业经(22589)
大学(22505)
管理(22234)
学学(21700)
(20562)
金融(20562)
(17068)
教育(16177)
农业经济(14822)
农村(14625)
(14625)
技术(14299)
问题(14184)
财经(13892)
经济研究(12109)
(11908)
(11740)
世界(11216)
经济问题(10358)
社会(9768)
农村经济(9601)
共检索到2792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夏鸣  魏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裴新辉  周腰华  姚媛媛  刘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这是由于三大制度原因造成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城市劳动力市场制度,而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是直接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制度原因,因此亟需进行农地制度改革及配套改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后平  
本文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然而,目前我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十分沉重。要解决这一问题,既面临复杂的人口与就业环境,又存在理论困惑,还有现实制度障碍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倩  
目前,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是"三农"问题,而在"三农"问题中,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化转移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一般是走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从而伴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进行转移。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之上,对国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机理、动因以及障碍等因素进行全方面分析,为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方向和主要途径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家雄,李年鑫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贾润林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非农产业转移。本文在描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提出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和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成柏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探索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原因,阐述了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对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徐剑侠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运用动态宏观经济学的递归方法并结合推拉理论,通过所建立的模型表明城镇的拉力,特别是城镇工业技术进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而基于宏观经济变量的logit模型和基于微观经济变量的描述性分析都很好地验证了该结论。研究同时表明,加强农村基础文化教育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深远的意义;性别、家庭收入水平、区位等因素的差异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较明显的影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姬雄华  冯飞  
从社会保障制度看,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为土地保障功能的存在和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为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土地就是农民保障局面,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拉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郝慧娟  邵彬涛  
城乡关系是我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维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长期偏向城市的政策,导致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流动,从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作为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纽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和农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认真梳理劳动力转移对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影响机理,有针对性地分析出当前我国城乡间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发展中尚遇到的障碍因素,并根据障碍分析提出解决办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丽君  王玉学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行新的解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城乡格局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也面临农村劳动力的不足等诸多困境,为此应该加大工业对农村的反哺,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伯仁  李爱宗  张亮  王波  
由于城市取向的制度惯性作用,致使农村劳动力难以成功转移,从而影响了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工程。通过对五大制度的审视,剖析了存在于其中的阻碍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诸多问题:就业制度中的地方劳资政策歧视、就业机会歧视问题;住房制度中的农民工无权享受城镇住房补贴、无权购买经济适用房问题;土地制度中的导致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性差、所有权主体异化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导致农民工观望、雇主推却、地方政府消极问题,户籍制度中的社会歧视和社会隔离问题等。然后,分别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制度改革构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秋红  
随着高失业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关注就业安全问题。对该问题的研究可以基于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构成部分,通过考察就业率的变化,拟定"失业警戒线"等指标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保证国家经济安全有效运行。二是从就业机会的获得程度、就业能力、就业环境和条件、就业的公平待遇以及失业后保障其基本生活满足程度等方面,考察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安全问题。本文主要基于第二层面,考察制度约束下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安全问题。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梅  程传海  
劳动力的流动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合理的人口流动也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够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面临着就业、居住、子女教育等制约,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应制订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发展战略,改革户籍制度。构筑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