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32)
- 2023(17877)
- 2022(15119)
- 2021(14000)
- 2020(11736)
- 2019(26860)
- 2018(26611)
- 2017(51523)
- 2016(28157)
- 2015(31632)
- 2014(31486)
- 2013(31227)
- 2012(28503)
- 2011(25906)
- 2010(26093)
- 2009(24053)
- 2008(23501)
- 2007(21250)
- 2006(18705)
- 2005(16198)
- 学科
- 济(118567)
- 经济(118441)
- 业(82897)
- 管理(77351)
- 企(61000)
- 企业(61000)
- 方法(55480)
- 农(51936)
- 数学(48872)
- 数学方法(48131)
- 农业(34469)
- 中国(29981)
- 业经(29839)
- 财(27664)
- 学(25569)
- 地方(22952)
- 制(21459)
- 贸(21224)
- 贸易(21216)
- 易(20597)
- 理论(19644)
- 技术(18297)
- 环境(16788)
- 务(16677)
- 财务(16593)
- 财务管理(16558)
- 和(16485)
- 银(16480)
- 银行(16404)
- 发(15961)
- 机构
- 学院(411788)
- 大学(411307)
- 济(161851)
- 管理(159976)
- 经济(158508)
- 理学(139915)
- 理学院(138392)
- 管理学(135619)
- 管理学院(134899)
- 研究(134773)
- 中国(99901)
- 农(87296)
- 科学(87132)
- 京(86237)
- 财(71546)
- 业大(70388)
- 所(68795)
- 农业(67730)
- 研究所(63024)
- 中心(61584)
- 江(60015)
- 财经(58332)
- 范(54431)
- 师范(53842)
- 北京(53587)
- 经(53244)
- 经济学(48561)
- 州(48478)
- 院(47422)
- 经济学院(43965)
- 基金
- 项目(284386)
- 科学(222382)
- 基金(206090)
- 研究(202899)
- 家(181668)
- 国家(180118)
- 科学基金(153816)
- 社会(128287)
- 社会科(121353)
- 社会科学(121319)
- 省(112057)
- 基金项目(109011)
- 自然(101360)
- 自然科(99037)
- 自然科学(99010)
- 自然科学基金(97239)
- 划(93926)
- 教育(93302)
- 资助(85222)
- 编号(82360)
- 成果(66186)
- 重点(63685)
- 部(62117)
- 发(60158)
- 创(58587)
- 课题(56487)
- 创新(54652)
- 科研(54513)
- 国家社会(52754)
- 教育部(52694)
- 期刊
- 济(176715)
- 经济(176715)
- 研究(115338)
- 农(86378)
- 中国(77109)
- 学报(74767)
- 科学(65106)
- 农业(58628)
- 大学(56598)
- 管理(54446)
- 学学(53804)
- 财(52566)
- 教育(43842)
- 融(34793)
- 金融(34793)
- 技术(34292)
- 业经(34089)
- 财经(29146)
- 业(28118)
- 经济研究(26705)
- 经(24835)
- 问题(24520)
- 版(23080)
- 业大(20971)
- 科技(20705)
- 技术经济(20071)
- 图书(20019)
- 统计(18984)
- 理论(18457)
- 商业(17913)
共检索到5894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永正 陈家泽
本文在区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Ⅰ型和Ⅱ型并且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A型和B型这两个新概念的基础上,利用《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田野调查》课题对于成都市10个县(区、市)、34个乡镇、102个村、1020个农户抽样调查所取得数据,对于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结论:短期内技能对劳动力转移所起的影响作用最大,长期内教育程度对劳动力转移所起的影响作用最大;而区域自我吸收——这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都模式”的要义。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区域自我吸收 成都模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孝坤 冯钦 廖嵘
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战略目标的关键。文章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角,利用重庆直辖以来的数据,将推—拉模式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结合,针对"推"和"拉"的因素分别建立模型定量分析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耕地减少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提高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力",而城市较高的收入和现代化水平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拉力"。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战冬梅 战梦霞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英、美、日三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曾军丽 刘玉萍
本文从"关于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入手,得出影响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然后运用1991-2010年西部12个省际单位的面板数据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二元经济结构、城镇化水平、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生产率正相关,与城镇登记失业率负相关。其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影响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因素。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友根 蒋晓川
本文在时间序列数据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运用西部省(市、自治区)2004年截面数据,对2003年西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比重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结构、人力资本状况等影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就户籍制度、农用土地制度等深层影响因素作了简要说明。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西部 实证分析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秦华 夏宏祥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水平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根本原因,当今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现象,既能提高农民家庭的收入,又能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农村和城市均得到良性发展。而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合理流动,必须提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元经济结构 配套改革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苗瑞卿 戎建 郑淑华
本文在对托达罗模型和杨春瑰模型提出修正意见之后 ,综合了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 ,重新建立了劳动力转移模型。通过对此模型的递推求解 ,本文分析了影响劳动力转移速度和数量的因素 ,论证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提高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的途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雅丽 范秀荣
借鉴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提出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为目标,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于西部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稳步转移。
关键词:
西部 农村劳动力 转移模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勋来 李国平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以此构建分析框架,应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各因素进行了定量测度。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消除制度因素的阻滞作用、扩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着力点。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转移 制度因素 人力资本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福明 杨学成
对山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表明,就地转移多以市场化程度低的方式寻找工作、处置土地,同时没有完全摆脱与第一产业间的联系;而异地就业劳动力中有较多的人以市场化程度高的方式搜寻工作、处置土地,他们与第一产业间的联系较弱。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方式的选择,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家庭规模、劳动者的个体特征、外出就业的收入水平、在家务农时间和外出就业目的等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农村富余劳动力 就地转移 异地就业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汝良 贾仁安 董秋仙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其中农村劳动力向小城市或县城转移,是大多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途径。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农村人口在从农民变成农民工,再变成城镇人口的过程中,是在拉力和推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推拉理论 农民工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景娜 朱俊丰
本文将转移程度分为纯务农、兼业、纯务工三个层次,利用CFPS2014和CFPS2016数据,建立有序probit模型,从微观层面探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对现存基于性别差异与代际差异的家庭分工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使用互联网相比,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劳动力纯务农的概率降低11.6%,兼业的概率增加3.06%,纯务工的概率提高8.5%;使用互联网对女性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的促进作用强于男性,缩小了家庭分工中的性别差异;使用互联网对年轻一代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的促进作用显著,但是对老一代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程度影响不显著,从而扩大了家庭分工中的代际差异。通过CMP估计方法解决内生性问题之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村劳动力转移 家庭分工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黄国华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受迁移地非农收入效用因素、迁移成本变动因素的影响,而且受非农劳动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成本和市场双重约束条件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根据全国29个省(区、市)1995~2008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各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城镇失业率的影响系数为负且绝对值最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系数为正且值较大,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和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合理转移的若干政策启示。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影响因素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于志善
本文采用引入财产性收入的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分析城乡预期收入差距与流动意愿的关系,利用绥棱县农民工流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数据建立logit和probit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本次实证分析得到的结果与引入财产性收入的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分析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其中,财产性收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作用,但在转移成本、外出打工收入、财产性收入三个影响因素排序上,财产性收入最小。这说明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的分析范式仍然基本符合目前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但从动态的角度看,随着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其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上可能发生变化。
关键词:
财产权 新生代农村剩余劳动力 流动均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