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76)
- 2023(13784)
- 2022(11528)
- 2021(10778)
- 2020(9210)
- 2019(21180)
- 2018(21036)
- 2017(40788)
- 2016(22130)
- 2015(25025)
- 2014(25024)
- 2013(24572)
- 2012(22764)
- 2011(20269)
- 2010(20095)
- 2009(18620)
- 2008(18257)
- 2007(16674)
- 2006(14413)
- 2005(12464)
- 学科
- 济(95874)
- 经济(95701)
- 业(65666)
- 管理(56463)
- 农(51515)
- 方法(43235)
- 企(42859)
- 企业(42859)
- 数学(39095)
- 数学方法(38628)
- 农业(34104)
- 中国(24896)
- 业经(24519)
- 财(23023)
- 地方(21007)
- 制(17481)
- 贸(17215)
- 贸易(17212)
- 学(16847)
- 易(16753)
- 发(13731)
- 环境(13399)
- 技术(13373)
- 务(13235)
- 财务(13164)
- 财务管理(13128)
- 银(12824)
- 银行(12790)
- 农业经济(12595)
- 企业财务(12442)
- 机构
- 学院(315163)
- 大学(309316)
- 济(131889)
- 经济(129238)
- 管理(123535)
- 理学(107812)
- 理学院(106686)
- 管理学(104746)
- 管理学院(104172)
- 研究(101710)
- 中国(77577)
- 农(70748)
- 科学(63308)
- 京(62912)
- 财(57223)
- 农业(54484)
- 业大(53299)
- 所(51233)
- 中心(50393)
- 江(47888)
- 研究所(46706)
- 财经(46147)
- 经(42120)
- 范(40730)
- 经济学(40395)
- 师范(40332)
- 北京(38211)
- 州(37372)
- 经济学院(36848)
- 经济管理(35752)
- 基金
- 项目(217692)
- 科学(171764)
- 研究(159146)
- 基金(158120)
- 家(137155)
- 国家(135896)
- 科学基金(117290)
- 社会(102460)
- 社会科(96715)
- 社会科学(96688)
- 省(88376)
- 基金项目(84528)
- 自然(75234)
- 自然科(73492)
- 自然科学(73468)
- 教育(72638)
- 自然科学基金(72143)
- 划(71848)
- 编号(65467)
- 资助(63947)
- 成果(51382)
- 部(48467)
- 重点(48426)
- 发(47868)
- 创(45060)
- 课题(44016)
- 国家社会(42321)
- 科研(42161)
- 创新(42128)
- 教育部(41252)
- 期刊
- 济(143922)
- 经济(143922)
- 研究(83484)
- 农(72720)
- 中国(61401)
- 学报(50219)
- 农业(49675)
- 科学(46219)
- 财(43519)
- 管理(39342)
- 大学(38880)
- 学学(37200)
- 业经(30409)
- 融(29061)
- 金融(29061)
- 教育(28347)
- 技术(27658)
- 业(23632)
- 财经(21902)
- 问题(20747)
- 经济研究(20686)
- 经(18782)
- 版(17528)
- 统计(16043)
- 技术经济(15651)
- 资源(15484)
- 农业经济(15394)
- 农村(15332)
- 村(15332)
- 世界(15325)
共检索到4526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戴卫东 孔庆洋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从总体上看 ,一方面 ,这种转移给农民工的父母的养老保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诸如繁重的农业劳动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经济上拮据 ,生病得不到及时周到的照料 ,文化生活方面供给薄弱 ,等等。另一方面 ,受农民工的自身文化程度、农民工对就业地区的文明的认同程度以及他们的经济能力的增强与对参加养老保险的愿望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未来 (近 1 0年左右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容低估。本文通过对这双重效应的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漆世兰 杨锦秀 石川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普遍现象,然而大规模的转移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诸如土地利用率低、农业新技术推广受阻、农业从业劳动力不足及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本文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发展负面效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业生产 负面效应
[期刊] 预测
[作者]
曹揆昕 邓寿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尤其是今后困扰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难题。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农业剩余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这个矛盾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安徽省九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基础。因此,对未来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和转移进行定量分析,以便于我们能够正确制定经济、社会、人口发展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1 当前安徽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估算农业劳动力规模与耕地的比例关系,是衡量劳动力不足、相适应或过剩的尺度。据调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武国定 方齐云 李思杰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效应包括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本文在界定这些概念、建立测算公式和收集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消费提供资金,促进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还会较大幅度地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促进GDP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是它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效应 分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竹 赵永乐 俞宪忠 张新岭
当边际生产率大于零时,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会减少农村总产出,增加城市总产出,而整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效应为两者的代数和。文章通过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城市和社会三者的经济影响,证明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存在最佳值,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处于第一阶段,即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社会总体经济效应增加,所以应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经济效应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谢佳春 李兴绪
一、引言作为反贫措施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在云南省实施以来,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户为样本,采用研究因果关系效应的匹配估计方法,评价云南省沿边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应。二、培训参与情况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云南省红河州农村住户调查"和"云南省德宏州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库。由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余士好 张永红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安徽省“十一五”规划《建议》、《纲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安徽”,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努力实现全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战略构想,安徽省提出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勇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晓华 黄延信 姜文胜
本文在详细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同时剖析了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 情况 对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亚慧
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导致了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社会整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具体某个局部可能存在一些负面效应。尽量减少负面效应的影响是加快转移就业过程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正面效应 负面效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学功 申怀飞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从农业流向工业和服务业,并最终实现三次产业间流动的动态平衡状态。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河南省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二、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影响较弱。加快二、三产业发展,重视教育,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体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 差异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秀倩
本文采取典型调查的方式,对河北省保定市1000户农民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就业渠道 对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振刚
农村劳动力素质、数量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在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导致农村劳动力供给量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配置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明忠 陶志
基于广东省539个农村转移劳动力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实证检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男性外出就业时间较长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更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对其就业质量有显著正向作用;职业情感和交际技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有显著正向作用;而职业价值和工作技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有显著负向作用;职业行为和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的影响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必须将就业质量提升建立在就业能力提高的基础之上,鼓励农村转移劳动力坚持职业发展的长期持续性,大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强化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认同教育,以提...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就业能力 就业质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汝良 贾仁安 董秋仙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其中农村劳动力向小城市或县城转移,是大多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途径。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农村人口在从农民变成农民工,再变成城镇人口的过程中,是在拉力和推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推拉理论 农民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