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39)
- 2023(13944)
- 2022(11626)
- 2021(10872)
- 2020(8947)
- 2019(20854)
- 2018(20558)
- 2017(39202)
- 2016(20779)
- 2015(23910)
- 2014(23516)
- 2013(23747)
- 2012(22140)
- 2011(20344)
- 2010(20653)
- 2009(19612)
- 2008(18871)
- 2007(16580)
- 2006(15043)
- 2005(13599)
- 学科
- 济(118826)
- 经济(118732)
- 业(58845)
- 管理(50950)
- 农(50916)
- 方法(46995)
- 数学(43413)
- 数学方法(42871)
- 企(36130)
- 企业(36130)
- 农业(33846)
- 中国(30621)
- 地方(25348)
- 业经(25144)
- 财(20329)
- 贸(19765)
- 贸易(19753)
- 易(19222)
- 学(18367)
- 制(18174)
- 发(15806)
- 融(14962)
- 金融(14960)
- 银(14526)
- 银行(14512)
- 环境(14151)
- 地方经济(14138)
- 行(14015)
- 体(13703)
- 策(13691)
- 机构
- 学院(307708)
- 大学(305536)
- 济(148992)
- 经济(146654)
- 管理(118169)
- 研究(109846)
- 理学(102287)
- 理学院(101251)
- 管理学(99556)
- 管理学院(99000)
- 中国(87109)
- 京(63177)
- 财(62594)
- 农(61802)
- 科学(60958)
- 所(54492)
- 中心(50101)
- 财经(49944)
- 研究所(49055)
- 经济学(47840)
- 农业(46905)
- 经(45742)
- 业大(45657)
- 江(44645)
- 经济学院(43024)
- 北京(40263)
- 范(38456)
- 师范(38182)
- 院(37855)
- 财经大学(36709)
- 基金
- 项目(200844)
- 科学(160604)
- 基金(149788)
- 研究(149509)
- 家(129392)
- 国家(128324)
- 科学基金(110697)
- 社会(100935)
- 社会科(95661)
- 社会科学(95640)
- 基金项目(77804)
- 省(76060)
- 自然(67605)
- 教育(67342)
- 自然科(66110)
- 自然科学(66098)
- 自然科学基金(64946)
- 划(63248)
- 资助(62282)
- 编号(59078)
- 成果(47681)
- 部(46587)
- 发(45193)
- 重点(44874)
- 国家社会(43596)
- 创(41185)
- 教育部(40532)
- 课题(40432)
- 人文(39443)
- 创新(38620)
- 期刊
- 济(170103)
- 经济(170103)
- 研究(95115)
- 农(64811)
- 中国(64522)
- 财(45141)
- 农业(44295)
- 学报(43967)
- 科学(43450)
- 管理(41454)
- 大学(35566)
- 学学(33507)
- 融(32726)
- 金融(32726)
- 业经(29660)
- 经济研究(27537)
- 技术(27197)
- 教育(26153)
- 财经(25796)
- 问题(23074)
- 经(22330)
- 业(21658)
- 世界(19891)
- 统计(18444)
- 贸(18382)
- 技术经济(17707)
- 国际(16186)
- 策(16012)
- 经济问题(15527)
- 农村(15334)
共检索到475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程名望 贾晓佳 俞宁
采用1978~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和增长核算方法测算了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非农业部门产出贡献率和社会总产出贡献率分别为11.64%和10.21%;劳动力转移使自身生产率提高4.49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7.93%,其中贡献率主要来源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11.74%)和农村劳动力转入地(16.1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机理,一方面是产业效率差异带来产出差额从而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即增长效应;另一方面是集聚效应和干中学等学习效应导致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升,带来劳动者生产效率提升,即效率效应。本研究既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也为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推进导致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提供实证结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旭辉 彭现美 马成文
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经济模型,并在增长核算框架下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1953—2013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总产出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0.43%和14.78%。分阶段看,不同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截然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由行政命令引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产出增长的贡献为负,而改革开放后由市场机制引导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产出增长的贡献显著为正,并且其贡献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因此,政府应该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职业培训和户籍制度改革等诸多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郝大明
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非农业劳动力比重持续提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本文采用指数方法,从经济增长中直接分离出劳动力转移效应,对中国1953年以来各时期各年度的劳动力转移效应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是197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1971~1978年、1984~1988年、1991~1997年、2003~2008年和2009~2015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17%以上,并且未来10年仍有较大潜力,2025年后将逐渐衰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海涵 杨文健
从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现状入手,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与人力资本提升角度分别阐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素质提升有利于社会经济增长。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效度测量的各种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农村转移劳动力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润 吴俊玲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作用形式是通过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实现的。由于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部门,因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正是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部门转移,所以,在劳动力的部门转移过程中必然伴随生产率的提高。陕西省整体农业发展水平不高,正因为如此,农业部门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文中1978-2005年间的陕西省内劳动生产率分析印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为加速这种劳动力的移动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经济增长 劳动生产率 陕西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贾伟 辛贤
本文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的方法,利用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设定模拟方案,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GDP,却拉大了各产业增加值间的差距;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使农业产品产量下降,而工业产品产量上升,农业产品价格上涨、工业部门、服务业产品价格下降;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目的增加,各产业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幅度在下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秀梅 田维明
生产要素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流动是提高要素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利用建立生产函数的方法估计我国不同部门劳动力配置的边际生产率,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由从事农业转向从事非农产业导致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明显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从长期看,建立在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基础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乃华
本文基于收入法核算的分省GDP数据,从GDP内部构成、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维度切入,考察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7年间,我国整体劳动收入占比先微幅上升然后大幅下降,直接原因在于受营业盈余占GDP比重上升的挤占,深层原因则与我国以招商引资形式进行的地区竞争弱化了劳动者对企业所有者的博弈力量相关;三次产业收入占比分别呈现在徘徊中上升、先上升继而下降、基本保持稳定演变特征;东部地区劳动收入占比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省际之间劳动收入占比的差距日趋缩小。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我国进一步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收入占比 地区竞争 结构分析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基于岭回归的模型和实证分析创新性地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改革为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而城市服务业则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正规工业部门和建筑业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较弱。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农业增长 产业结构 劳动力转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明珠
本文探究了1991-2011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总体规模及产业流向,并定量分析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规模从1990年的8673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2.5亿多人,其中有53.7%流入第二产业,其余流入第三产业。本文采用历史增长核算法,将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贡献要素,即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增长。本文计算了1991-2011年各要素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后计算在没有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的假设条件下各要素及经济增长的变化,最后比较二者的差异,即可得到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丁霄泉
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 ,分析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 增长的贡献 ,并指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一因素还将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较大贡献。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剩余劳动力 资源再配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严飞 侯远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伍山林
本文针对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增长源核算框架下给出新的度量和结果。研究发现:(1)采用劳动再配置效应经典公式评估这种贡献时,通常会产生漏测或过测。在马塞尔增长源分解模式中嵌入劳动的制度异质性,可以得到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近似测算公式。(2)1985—2011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递减的趋势,与经济增长具有相似的波动特征。(3)市场化改革以来,由于非农部门劳动的制度异质性被固化和农村劳动力教育增速放缓,农业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到了抑制。(4)实施相应制度创新之后,农业劳动力流动仍可为延续"中国奇迹"做出贡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学功 吴国玺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增长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采用变率偏差度和贡献率两个指标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中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域内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引转移作用弱,弱作用将延缓中原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
县域 变率偏差度 贡献率 弱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梦芬 王丽芹
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来源变化与构成特点分析,可以发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通过非农就业所获得的收入已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体,其中通过劳动力转移形成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因此,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增收 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