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19)
2023(7287)
2022(5960)
2021(5754)
2020(4604)
2019(10450)
2018(10592)
2017(19891)
2016(11152)
2015(12514)
2014(12561)
2013(12533)
2012(11892)
2011(10791)
2010(11054)
2009(10454)
2008(10577)
2007(10164)
2006(9106)
2005(8073)
作者
(32000)
(27545)
(27223)
(25735)
(16822)
(13301)
(12100)
(10800)
(10376)
(9886)
(9292)
(9115)
(8502)
(8482)
(8401)
(8151)
(7973)
(7962)
(7772)
(7555)
(6947)
(6846)
(6753)
(6499)
(6312)
(6296)
(6176)
(5823)
(5739)
(5584)
学科
(52319)
经济(52267)
(49013)
(36625)
农业(32516)
管理(25082)
方法(17716)
业经(17261)
(16190)
企业(16190)
中国(15434)
数学(15431)
数学方法(15249)
地方(12925)
农业经济(12369)
(10902)
(10573)
(9463)
农村(9444)
(9397)
劳动(9380)
(9312)
发展(9278)
(9266)
(8970)
(8546)
建设(8326)
(8172)
贸易(8166)
土地(8105)
机构
学院(161079)
大学(156175)
(66067)
经济(64618)
管理(59614)
研究(55194)
理学(51363)
理学院(50815)
(50472)
管理学(49731)
管理学院(49484)
中国(44418)
农业(38242)
科学(34095)
(32948)
业大(32042)
(28374)
(27728)
中心(27175)
(26250)
研究所(25376)
农业大学(23774)
(22313)
师范(22114)
财经(21266)
(20953)
(20593)
北京(20223)
(19370)
经济管理(19220)
基金
项目(103530)
科学(80882)
研究(78784)
基金(73567)
(63707)
国家(62958)
科学基金(53354)
社会(50168)
社会科(46830)
社会科学(46820)
(42316)
基金项目(39314)
教育(35174)
编号(34446)
(33544)
自然(32670)
自然科(31906)
自然科学(31900)
自然科学基金(31331)
(29555)
资助(29156)
成果(28007)
(23387)
(23067)
课题(22930)
重点(22535)
(20729)
国家社会(20288)
(20057)
(19787)
期刊
(85730)
经济(85730)
(58010)
研究(44732)
中国(42332)
农业(39516)
学报(27794)
科学(25806)
大学(22542)
学学(21312)
业经(21024)
教育(19475)
(19306)
管理(18171)
(17538)
(17427)
金融(17427)
农业经济(14573)
技术(14487)
农村(14052)
(14052)
问题(12456)
(11701)
世界(10339)
财经(10299)
经济研究(9783)
业大(9491)
经济问题(9434)
农村经济(9322)
社会(9261)
共检索到2555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明忠  
就业稳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的基础,而心理适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的内在条件,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稳定和心理适应的关键及体现。我国还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劳动关系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就业稳定差,劳动者的心理适应能力不强,以及劳动关系管理欠科学等。因此,必须对症下药,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罗明忠  
农村劳动力转移要求就业稳定和心理适应,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成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借助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强化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合法权益的保护;实施积极的工资政策,让农村转移劳动力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建立心理辅导和心理援助的长效工作机制,帮助农村转移劳动力顺利完成角色转变;不断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善企业内部劳动关系。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甘玲  耿永志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了新视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能忽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背景,农村建设也不能脱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实际情况。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车伟  
本文通过对城镇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分析,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转变的快速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正成为城镇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城镇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激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开始快速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抓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好时机,通过实施优先向人投资的战略,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翁杰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问题,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收入分配格局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农村劳动力从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高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非农部门,将直接导致整个经济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通过改变非农部门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谈判能力来影响非农部门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而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间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但现阶段仍可以通过调整国内的产业分布格局形成劳动力需求竞争态势、增加农村居民在第一产业的收入以提升保留工资、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以协调谈判能力来逐步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刚强  孟霞  石欣  高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要"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见,城乡间公共服务差异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日益得到重视。深入分析公共服务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因,对于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缓解大城市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邱建新  马成荣  顾柳贞  
本文在分析研究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教育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农村所存在的人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本匮乏的 矛盾,从农村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注重农村的教育投入和区域间政策的协调以及实现由农民 向市民的转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唐萍萍  李世平  
利用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的调研数据,分析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不和谐化的表现,结果发现,经济效应不和谐化主要表现为,催生"妇老农业",农业后继者不足;社会效应不和谐化主要表现为,转移劳动力难以融入输入地和转移劳动力家庭和谐度低;环境效应不和谐化主要表现为,输入地"大城市病"的出现和输出地化肥、农药污染严重。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重视农业、农民贡献,培养农业后继者;加快体制改革,消除转移效应和谐化的制度障碍;开展农村社会工作,促进转移家庭和谐;提高城市承载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鲁建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农问题是核心。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这个问题,多年来不仅未得到根本好转,反而还有恶化的趋势。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失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这个过程中存在的转移不足、转移人员的文化资本低以及提高的途径不畅,都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的重要原因,而我国现存的一些刚性制度障碍则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内在根源。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展祥  
新农村建设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新构建,目的是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及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必要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在市场主导的基础上需要政府适度干预,逐步形成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良性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郝团虎  姚慧琴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建军  孙君  
文章对1980~2011年不同时期的劳动力价格趋同情况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1987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与城镇劳动力工资的差距较大;1988~1994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超过了城镇劳动力工资;1995~2003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与城镇劳动力工资的差距逐渐扩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工资差距迅速加大;2004~2011年,二者的差距又开始逐步缩小,并有逐步动态趋同的趋势,虽然趋同的速度总体上不是很快,但有加速的趋势。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汝良  贾仁安  董秋仙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其中农村劳动力向小城市或县城转移,是大多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途径。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农村人口在从农民变成农民工,再变成城镇人口的过程中,是在拉力和推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